吴丹怡 庄文珍 孙陈昊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期,该课题组已经针对浙江省杭州市“关于大众对科学健身的认知和需求”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大众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科学健身状况展开了调查,设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科学健身的相关问题,并针对浙江省杭州市内的群众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大众在疫情未暴发时、疫情期间以及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时大众的健身计划、影响因素、主观态度等相关数据。运用比较分析等手段,重点分析大众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进行科学健身时的科学性问题,并针对分析结果,结合当前疫情时有复发的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该文以疫情期间在浙江省杭州市范围内居住的大众群体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该文运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阅疫情期间科学健身、体育锻炼、疫情防护等相关文献,并通过网络搜索疫情期间大众体育锻炼相关报道,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
1.2.2 问卷调查法
鉴于疫情期间大众居家隔离的情况,该研究针对疫情发展的前、中、后3 个阶段设计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向疫情期间在浙江省杭州市范围内居住的群众进行网络问卷的发放。共发放1282 份问卷,收集问卷1282份,有效回收问卷1037份。
1.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访谈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李启迪教授,浙江省体育特级教师董玉泉老师,体育教研员赵一峰老师等诸位体育科研领域专家,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1.2.4 数据统计法
将问卷星平台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针对疫情期间健身计划的调查,数据显示,55.14%的群众没有使用任何健身指导平台,仅依据自我的主观意识设计健身计划;34.87%的群众选择使用Keep等运动APP,了解科学健身的方法和手段;21.61%的群众通过抖音等相关小视频程序的分享,了解科学的健身计划;仅4.62%的群众通过政府网站等公共服务移动平台来了解科学健身。
上述数据可见,大众对科学健身计划的重要性认知相对薄弱,健身计划以主观判断为主,主要了解渠道为运动APP和抖音、快手等小视频分享,对政府网站的关注度较少。疫情期间,群众居家健身热度高涨,带动了各类自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发布健身视频教学,可以说,网络体育健身视频成为新冠疫情期间引领体育健身知识传播、构建体育知识主流话语的关键载体[1],但就视频中动作的科学性问题,众说纷纭。
因此,如何引导群众合理利用平台,设计科学的健身计划,对于实现全民科学健身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此次新冠病毒主要攻击的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呼吸系统,在体育锻炼项目中,健身气功锻炼和慢跑锻炼对人体免疫水平有明显提高。
在疫情的管控下,大众无法自由到户外进行健身,同时在项目的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居家健身是特殊时期、特定人群的主要健身方式,但在疫情结束之后,这种健身方式的受众范围可能会扩大很多[2]。此次调研数据显示,家庭快步走、原地快速踏步以及健身操类运动项目是疫情期间大众的普遍选择。在保证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情况下,这些项目都可以有效提升健身者的免疫系统的免疫能力和身体健康水平。虽然疫情期间有多篇报道,介绍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体育健身操在医疗健身等方面的运用,但就此次收集的数据看,大众对传统体育的了解与运用仍处于较低水平。
大众在健身前后,准备活动和肌肉放松的参与频度分析结果,如表1 和表2 所示,作为运动健身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大众对健身前热身和运动后肌肉放松的认识比较缺乏。与运动前热身相比,大众对运动后需要肌肉放松的认识略强一些。
表1 大众运动前准备活动的参与频度
表2 大众运动后肌肉放松的参与频度
在此次调研中,59.61%的群众在疫情期间进行健身活动的目的是增强免疫力及预防疾病。对于运动与免疫力提高的关系,87.17%的群众认为疫情期间进行健身对提高免疫力有帮助。但实际上,科学有规律的运动以及有一定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健身项目对提升机体免疫力有一定的帮助[3]。如表3 所示,疫情期间65.57%的群众选择居家健身,其中61.43%的群众健身强度适中,运动结束后周身微热,微微出汗,稍有疲乏,但休息后消除。在场地限制以及口罩佩戴的需要等因素的影响下,选择以户外健身或居家健身与户外健身相结合为主要健身方式的群众,运动强度相对过小。
表3 大众疫情期间的健身方式与健身强度比例
此次新冠肺炎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向下蔓延而导致的肺部炎症。适量强度的规律性身体运动可明显降低上呼吸道感染风险,小强度运动后的免疫力的提高作用较小,而大强度运动则会使之明显增高[4]。根据大众健身后的身体感觉可知,大众居家健身计划的安排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尤其是进行户外健身的群众,存在健身强度偏小的问题。
由表4可知,在此次调查中,超过一半的杭州市民没有固定的健身时间段,同时健身时间段的选择较为分散,并没有集中的时间段。
表4 大众疫情期间的健身时间段比例
就健身时间选择的科学性而言,一天中14点至17点更适宜进行健身活动。此时,人体体温相对较高,身体糖原储备充足,能量供应充足,肌肉及神经的状态更适宜进行健身活动,能够大幅度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并且,因植物受光合作用的影响,下午的空气质量为一天中最佳质量,空气中氧气含量为一天中最高含量,这为开展有氧健身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受工作和学习时间的影响,杭州市居民无法规律地在该时间段内进行健身活动,健身时间选择的问题亟待解决。
针对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时,大众是否会选择戴口罩进行户外健身问题,接近半数的群众表示仍会坚持进行户外健身,但在健身时佩戴口罩;但也有大多数的群众选择不进行户外健身,希望等到疫情完全结束后,再进行户外健身;仅少数群众选择进行户外健身,且不佩戴口罩(见表5)。
表5 疫情有效控制期间大众健身时口罩的佩戴情况占比
经过积极地宣传和引导,我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在调研期间,国内仍未研发出能够有效预防或治疗此次新冠肺炎的疫苗、药物。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大众逐渐开始了户外健身活动。但有部分杭州市居民就健身时口罩佩戴的科学性的认知存在一定的欠缺,被调查者中大部分群众选择佩戴口罩进行户外健身缺乏科学依据,对其科学健身有着较大的影响。
医用口罩作为疫情期间有效的防护用品,在防御新冠肺炎病毒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其在防御病毒的同时,也阻碍了一部分的空气吸入。在健身活动过程中,人体需氧量较正常活动时高,佩戴口罩进行健身活动,尤其是进行跑步、健身操、快步走等中等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极易造成人体摄氧量无法满足运动的需氧量,以至于出现缺氧、窒息等情况[5]。大众佩戴口罩进行户外健身活动,不仅无法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等功效,反而增加了健身过程中窒息等风险[6]。
如表6 数据显示,66.02%的群众对身体指标的变化有关注,针对心率、呼吸频率、肌肉酸痛、疲劳感、睡眠质量等问题,大众的关注程度普遍比较平均。其中,大众对肌肉酸痛、疲劳感、睡眠质量等直观的身体指标变化关注程度相对较高,对心率、呼吸频率等需要仪器测量的身体指标关注程度略低。
表6 大众疫情期间居民关注身体指标的种类占比
由此可见,大众对健身过程中自我身体指标变化的关注度较高,但主要集中在直观的主体感受上,对于心率、呼吸频率等身体重要指标,可能受到科学健身知识储备和测量仪器等因素的影响,关注度偏低。
心率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小,不以运动的时间、距离和成绩为依据,能有效了解和监控人体的运动强度。同时,其测量方法为仅需将运动停止后立刻测得的10s钟脉搏数乘以6,即可算出运动时的每分钟的大概心率[7]。在健身时,居民多关注自身身体指标的变化,能够有效把握健身强度和提升健身的科学性。
针对未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进行健身活动的群众进行调研发现,场地、器械以及科学的居家健身指导是大众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要的健身需求。31.15%的群众表示在疫情防控期间没有合适的场地和器械进行健身。同时,针对大众科学健身的了解途径的调研数据显示,超过50%的群众没有使用任何健身指导平台,仅依据自我的主观意识设计健身计划,大众健身的科学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健身指导。
随着公共服务平台在疫情期间的兴起,众多健身博主职业市场也扩大起来,但平台上宣传的健身知识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还有待考证,需要一个权威平台参与筛选、视察工作,以防止群众在平台上学习到伪科学的健身知识和动作技术方法。另外,在杭州市飞快的生活节奏下,工作、学习生活直接影响了健身时间的选择和分配,这需要杭州市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科学健身知识进行时间的分配,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杭州市民的调研数据分析,并与已有的数据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疫情期间,大众对于疫情期间科学健身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居家健身是大众的主要健身方式;(2)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免疫力是其参与健身的主要目的,家庭快步走和健身操类运动项目是其主要的健身形式;(3)大众相应的科学健身知识储备较少,部分群众存在缺乏合适的场地、缺少健身器械等困扰,居家健身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4)疫情期间,公共服务移动平台所传播的科学健身知识的科学性还有待考证,群众的科学健身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在项目选择和健身计划的设计上缺乏专业的指导。
实践证明,口罩对于新冠肺炎病毒的防控有显著的作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大众进行户外健身活动时,应注意合理使用口罩。
对于健身运动者来说,口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空气阻力,阻碍了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对氧气的摄取,人体呼吸肌负担加大,易引发运动过程中的不良后果。进行户外健身的群众应在健身时,尽量选择人流量相对较少的通风处,在健身过程中全程不佩戴口罩;在人群较多处,适当降低运动强度;健身活动结束时,不应立即戴上口罩,待调整好呼吸后再佩戴口罩。进行室内健身活动的群众,在健身时注意做好环境的通风,在健身房内健身时,须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提倡在疫情期间,健身方式以室内健身为主,杭州市民可通过各类权威平台学习相关科学的健身知识和动作技能。
经过此次疫情的暴发与防控,不少群众对科学健身的了解也逐渐深入,特别是一些原本无健身习惯的群众希望在疫情结束后加入到科学健身的行列中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建议循序渐进地开展户外健身活动。
此次新冠肺炎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向下蔓延而导致的肺部炎症。适量强度的经常性身体运动可明显降低上呼吸道感染。大众在健身时应科学控制运动强度,提高对自身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的关注度,根据自我身体指标的变化适当调整健身的强度。
在健身活动时,大众还应重视健身前的热身活动和健身结束后的肌肉放松,注意运动装备的科学穿戴,以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可咨询相关专业人员,或查阅相关书籍进行科学运动。
疫情期间,不少群众希望通过健身活动以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虽然目前较多研究显示,体育锻炼有助于肺部和呼吸系统排除病毒,促使白细胞进入血液,提高人体免疫力,但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的效果需要长期坚持。因此,大众需要尤为注意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着重注意健身的科学性。疫情期间,长时间未进行健身活动的群众注意做好身体各个关节的防护,建议制订1~3周的恢复计划,依据各个关节的适应情况适当调整并规划一个适合自己的健身计划,保持运动健身的规律性和周期性[8]。
另外,运动前后自身身体指标变化能够有效反映群众的运动强度,在运动前后采取简易测量方法和直观感觉法判断自身运动强度并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合理调整自身运动强度,提升健身的科学性。
在疫情期间,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采取了有效控制手段进行防控,取得了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如凤凰涅槃般焕发新生,赢得了各国的肯定,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了“中国样本”。鉴于国外的科学健身理论发展较早,相对于我国也较为成熟,其有关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品牌建设方面的研究也更加深入[9]。
疫情的防控虽限制了人们的活动空间,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建议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在分享“疫情防控的中国方案”的同时,虚心学习国外体育前沿科学研究,并结合我国医疗现状,制订疫情期间全民科学健身的“中国方案”。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以科学健身带动外交,建立国际间的友好交流,共商共建科学健身家园。
由于政府部门的相关健身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体育资源分配不均,甚至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城乡体育的发展参差不齐,严重阻碍了疫情期间全民健身活动的展开[10]。政府可以积极改善相关体制,改进体育资源的再分配。同时,倡导城乡间健康和医疗机构对科学健身知识的宣传,如开展科学健身知识分享会和科学健身知识有奖竞猜等活动。
鉴于疫情期间应尽量避免大规模聚集,建议以社区、单元为单位,小范围组织科学健身知识宣传[11]。可由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发起,在社区之间设立科学健身知识分享站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尤其是老年人群进行科学健身和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可定期在空旷地带组织5~10人的科学健身活动,引导群众参与并深入了解科学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