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范曦 刘媛媛 张海越
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效结合在一起的,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本文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为例,探讨和研究如何将思政内容贯穿到这门公共基础课程中去,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新要求[1]。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如何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教育过程等进行了战略部署[2]。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的开设一个章节或开设一门课程,而是要将将思政元素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修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
(1)学生进入高校时虽然大多数都已经成年,但高中繁重的学业压力使得他们无暇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他们都十分单纯,涉世未深。刚进入大学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候,正确的引导相当关键。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往往专业课不多,大多是公共基础课,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就是公共基础课中的一门,在授课中就需要任课老师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在讲课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爱国爱民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今后踏上社会工作做准备。
(2)目前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层级不一,上课受电子产品影响较大,上课时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学生觉得基础知识学习过于枯燥[3],提不起学习兴趣。对此,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老师们可以在纯粹的理论知识里加入课程思政的案例,一方面用生动的案例来促进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加生动易于记忆;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思政的案例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的定位决定了学校要培养人才的方向,高职院校需要培养的就是技术实用型人才,我们在课程中加入的思政元素也应该针对我们培养目标来挖掘。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重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工作认可度,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干好每样工作,守好每个岗位。
根据高职院校特有的育人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课程中可以根据知识点确定思政目标,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根据思政案例,导入思政元素,实现预设的思政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内容思政目标思政案例Tab.1 Teaching cont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
利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采用多种方法、案例和榜样力量,多层次、多维度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由原来单一的知识课程变为全方便的“课程+思政”教学,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4]。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比如在课程中加入的思政元素做成5分钟的短视频,这样学生在课下也能学习各类思政的素材和人物故事,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Tab.2 Teaching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oughts in a course
课堂上课的时间有限,课后能安排学生小组作业,进行讨论,进一步学习课上的思政案例。也能通过主题演讲或班级活动进行有关思政案例的展开和延伸。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课程思政,使教学工作全面服从于高职教育所要培养的技术实用型人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形成一个教育的闭环,如图1所示。
课程思政背景下,课程教学过程已经悄然地发生着变化,这将是一个长期推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老师不断提升自己,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本文通过课程思政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施和推进,希望给其他课程也提供一些思政思路,并将思政教育全方面的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去,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引用
[1] 陈宝生.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EB/OL].(2018-8-22)[202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802/t201 80206_326931.html.
[2] 吴岩.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教育过程[EB/OL].(2020-6-90)[2021.9].http://education. news.cn/2017talk/20200608b-no-portrait.html.
[3] 彭志勇,邓世权.“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17):132-133+153.
[4] 高亮,胡煜.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安徽职业学院学报,2021,20(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