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设备未来发展趋势及应用对策研究

2022-01-05 03:07闫龙雨汤洁
西部皮革 2021年22期
关键词:续航痛点智能

闫龙雨,汤洁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引言

智能穿戴设备的雏形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就已经出现,到80 年代,智能穿戴设备才开始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智能穿戴设备是“运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以及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1]。智能穿戴设备按照穿戴部位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头部穿戴类、手部穿戴类、躯干穿戴类以及下肢穿戴类。

1 国内外智能穿戴设备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调查显示,随着智能穿戴设备功能的不断完善,到2013 年,智能穿戴设备市场已有400 多种产品,比2012年增长2 倍。其中苹果、三星、华为等品牌拥有主要的用户关注,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在2015 年3 月至2016 年2 月关于用户对品牌关注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苹果公司的产品拥有45.88%的比例,三星和华为拥有13.12%的比例。

智能穿戴设备在中国的出货量从2016 年的3876 万台增长至2020 年的10739 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9.02%,截止至2021 年上半年,中国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已有6343 万台。

2021 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穿戴设备厂商中,华为的市场份额22.9%,占比最高,其次是小米14.7%、苹果12.7%、步步高5.4%以及OPPO3.3%。与上季度相比,华为的设备市场份额占比保持领先并上升了0.6%,步步高上升0.8%[2]。

根据2020 年我国可穿戴设备消费者购买力分布情况显示,我国智能穿戴设备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主要集中在300-500 元,在有意愿购买的消费者中,35.6%可以接受单价在300 元以内的产品,300-500 元之间的占28.6%,500-1000 元之间的16.7%,1000 元以上的有19.1%[3]。

由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目前全球的智能穿戴设备发展呈良好态势,中国品牌在国内智能穿戴设备市场占比越来越重,产品使用需求也随之增加,我国应重视自身的产品自主研发设计。竞品的增加,使得产品不断更新迭代。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也在日益提升,更愿意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并且升级产品的使用体验。且从市场增长的预期来看,智能穿戴设备领域成为一个增长最快的电子产品领域,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根据目前的市场来看,国内大多厂商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消费者更青睐于千元以下300-500 元价位的产品,这个价位区间的产品相较于整个市场较为低端,功能、材质存在一定的缺陷,产品要想朝着多样化、人性化、功能全面化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 智能穿戴设备发展趋势研究

2.1 痛点分析

基于现有的智能穿戴产品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痛点分析,研究团体对“目前智能穿戴设备使用时存在哪些问题”这一主题进行思考,结果得出大部分参与者提出的问题都可归纳在“使用问题”的范畴。

根据亲和图的分析,得出智能穿戴产品可根据美观、人机作为“外观”切入点;App 使用、连接方式、续航作为“功能”切入点;收纳方式、设备切换、充电方式作为“操作”切入点进行问卷制作。

2.2 用户使用情况研究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用户使用情况研究,最终共收回问卷213 份,有效问卷200 份。问卷内容及结果如下(见图1)。

图1 调查问卷结果

由Q1、Q2 得出,用户性别占比女性略高于男性,年龄段大多在19-35 岁;由Q5 得出,大部分用户对产品的外观较为满意,未来设计方向可以现有产品为基准进行优化;由Q7 得出,产品在配对连接中较为方便;由Q8、Q9 得出,大部分用户对产品的续航感到不太满意,且App 使用频率较低;由Q10、Q11、Q12 得出,用户对智能穿戴设备的收纳、日常清洁、充电方式有着更高的要求;由Q13 得出,大部分用户会把智能穿戴设备与其他设备配对进行资源互享。

2.3 智能穿戴设备发展趋势

通过对智能穿戴设备的痛点分析以及用户使用情况分析,可以得出其存在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智能穿戴设备的市场竞品增多,导致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的同质化问题逐渐显现,千篇一律的产品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动力。例如:2014 年推出的第一款小米手环,售价79 元,没有屏幕,使其待机可达到30 天,但功能只有运动量监测、睡眠质量监测和震动提醒。2021 年小米推出了全新的小米手环6,造型与初代相似,但功能方面有了大幅提升,显示屏的出现改变了产品的操作模式,269 元的售价也较为亲民,但是造型同质化较为严重,缺乏个性化设计。苹果的Watch Series7,采用更大更结实的屏幕,充电速度提升,解决了电量不足导致的睡眠监测问题,最重要的是新加入血氧测试,可随时随地检测心率,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续航时间较短、造型雷同以及价格较贵等问题。

随着技术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各类产品都通过功能的延伸来打破发展瓶颈,扩大受众范围,但也带来了问题,比如产品基本功能体验下降和价格增加,例如:Bose 基于传统的墨镜推出了智能音乐墨镜,将墨镜和耳机进行融合,该卖点吸引了更多消费者,但存在着续航短、眼镜重、音质一般以及价格高等问题。Nike 基于传统的运动跑鞋推出了可以智能系鞋带并记录运动功能的跑鞋Adapt Auto Max,用户穿上它时,鞋子底部传感器被激活,并开始自动调整鞋带松紧,也可通过语音来控制。还可以自定义灯光系统,在夜跑时增强安全感。虽然新增的智能化设计提升了用户体验,但是产品售价较高,反而使得受众人群变窄。

综上所述,我国智能穿戴设备市场仍处于发展期,未来正朝着实用性、功能多样性、创新性、便捷性的趋势发展,智能和便捷是符合人类使用习惯的发展趋势[4]。随着大数据的逐步发展完善,健康服务大数据对智能穿戴设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健康监测类产品占据了市场的主流地位。智能穿戴设备类型也不会局限于目前已有的四大类,正在探索其他的佩戴方式和佩戴部位。

3 智能穿戴设备未来发展的应用对策分析

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目前智能穿戴设备主要服务人群为19-36 岁,因此产品外观可朝年轻化趋势发展。目前的产品外观以及舒适度已被大众所接受,但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差异化设计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同质化较为严重,缺少品牌定制化及独创性,未来发展可着重于产品定制化方向。

第二,多数用户同时拥有多个智能穿戴设备,不同设备之间会进行资料、信息传递。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问题更加重视,健康监测功能成为智能穿戴设备一大卖点。未来发展可着重于App 的简易操作、功能整合、快捷运行以及健康监测方向。

第三,日常使用中,设备收纳成为另一痛点。其一,智能穿戴设备往往都内置了许多电子器件,如收纳不当容易导致产品功能受到影响。其二,由于续航时间短导致经常充电,使得佩戴次数增加,造成部件的磨损,影响使用寿命。但大多数用户对充电方式较为满意,例如无线式、吸附式充电等,相比以往更加便利。未来发展可着重于续航与收纳整合方向。

第四,大部分用户对于智能穿戴设备的清洁不满意,由于其自身佩戴方式的特殊性,与皮肤接触较多,容易藏污纳垢,另一方面与外界接触较多,容易携带生活细菌。设备因造型受到诸多限制,增加了清洁难度。在疫情背景下,个人卫生尤为重要,未来可以考虑采用UV 灯等清洁杀菌方法。卫生清洁是未来智能穿戴设备的重点优化方向。

综上所述,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外观层面以年轻化、多样化、创新性为主,同时扩大受众群体,凸显品牌特色;功能层面以优化App 为主,增加更完善的健康监测功能,提高便捷性;使用层面以续航与收纳整合为主,更加人性化;卫生层面以清洁杀菌为主,增强使用安全性。

4 结语

智能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趋势分为两方面。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出现在公众视线中,无疑给穿戴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大众消费观念的变化,智能穿戴设备消费的占比越来越大,其发展潜力不容小觑。设计师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从用户角度出发,在解决痛点的同时,带来舒适的使用体验。智能穿戴设备与用户的联系尤为紧密,在未来它将是人与智能科技相关联的重要产品,也是人、产品、环境及社会相互连接的重要纽带,对社会的发展及大众消费行为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续航痛点智能
充电5min 续航200km 试驾小鹏G9
售价14.9万元,2022款欧拉好猫GT 401km续航版上市
“快递进村”还有哪些堵点、痛点?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发力“摘帽后的续航”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各种模式都有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