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坤,李聪,梅冬卉,李治平,田宝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市100037
美国智力与发展障碍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AAIDD)将适应性行为定义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沟通、自我照顾和居家生活等10 项适应技能[1],适应性行为评定量表第二版(Adaptive Behavior Assessment System-Second Edition,ABAS-Ⅱ)就是与此相匹配的一个适应性行为评估工具。根据2018年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Reversion,ICD-11),智力残疾的关键特征为智力功能障碍、适应性行为障碍和起病于发育期[2-4]。《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mationa1 C1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1ity and Health,ICF)中同样也强调适应性行为在智力残疾诊断中的重要性[4]。作为智力残疾诊断与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适应性行为强调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4-5]。适应性行为对智力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均有重要影响[6-8]。
心理因素作为整体健康状态的必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康复研究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9-11]。《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Children and Youth Version,ICF-CY)提出“生物-心理-社会”的残疾模式[12-13],指出心理因素在残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智力残疾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高于非智力残疾人[14-15],新冠疫情的到来又使得智力残疾人更易出现心理与情绪问题[16],如何认识并提高智力残疾人的心理状况成为现代康复体系中亟待解决的一部分。
自尊指的是个体对自我的情感性评价[17]。针对非智力残疾人的研究表明,自尊能够影响焦虑、抑郁和主观幸福感等心理因素[18-21]。心理地位则是来源于人际沟通分析学的一个概念,代表着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根本价值的基本看法、感受或体验,分为四大类:“我好,你也好(I+,U+)”、“我好,你不好(I+,U-)”、“我不好,你好(I-,U+)”和“我不好,你不好(I-,U-)”。心理地位形成于个体在童年早期与他人的互动中,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22-24]。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在幼时形成的、关于自我的基本信念与结论,强调的是日后该个体将会立足于这个基本信念做出的决定;而自尊则强调具有情感性特征的自我评价[17],因此自尊与心理地位中的自我概念并非两个相同的概念。然而,自尊与心理地位的确是建立在个体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基础上的重要人格中介变量,它们既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22,25-26]。研究轻度智力残疾儿童的自尊与心理地位特征能够丰富人们对此类儿童心理状况的认识,为将心理因素纳入残疾儿童的整体康复与精准康复服务提供契机[27]。
本研究应用心理测量技术,对轻度智力残疾儿童的自尊与心理地位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试图探讨适应性行为对自尊和心理地位这两个重要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指标的具体影响,为智力残疾儿童社会行为的分析与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2019 年11 月至2020 年1 月,根据智力水平和适应性行为的测评结果选择上海部分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参与研究。
纳入标准:居住地为上海市;年龄6~18岁;智力残疾等级为轻度。
施测前,通过智力残疾儿童的相关档案调取适应性行为评定结果,并与被试及被试监护人签订知情同意书,告知监护人本研究所得数据除了用于科学研究之外均不用于分班等其他任何用途,以此消除家长们的顾虑。
对教师进行培训,讲明施测方法与施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实施过程中,由经过培训合格的教师通过个别施测的方法充分向被试儿童解释问卷的条目与作答方法,确保他们能够理解问卷内容并正确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作答。
施测后,删除疑似不能理解题目及存在极端值与缺失值的样本,在收取的187 份问卷中筛选出有效问卷162 份,问卷有效率86.6%。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n=162)
采用以下量表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评价。
1.2.1 ABAS-Ⅱ
ABAS-Ⅱ[28]针对不同年龄的被试有5种形式。该量表由李毓秋等[29]修订,信效度良好。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78。概念技能、社会技能和实用技能3 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32、0.946和0.956。
1.2.2 Rosenberg 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SES)[30]
采用SES 作为自尊水平的测量工具。有研究通过Rasch 分析证明了该量表在测量智力残疾人自尊水平上的可行性与有效性[31]。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16。
1.2.3 心理地位量表(Life Position Scale,LPS)
LPS由Boholst[32]编制,共20个条目,采用五点评分,“1”为从不,“2”为偶尔,“3”为有时,“4”为经常,“5”为总是。自我概念由“I+”与“I-”组成,他人概念则由“U+”和“U-”组成,“I-”与“I+”分数之和得到自我概念分数,他人概念得分同理。通过自我概念和他人概念的得分,既可以将个体的心理地位作为分类变量,也可以将其作为连续变量进行统计分析。50 分是心理地位的理论中值,以50分为分类依据,某一维度得分≥50 分,即可视为该个体在某维度形成“好”的评价,反之则形成“不好”的评价。将自我概念分数和他人概念分数相加得到心理地位的总分。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38。自我概念和他人概念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29和0.723。
采用SPSS 22.0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与频数分析。根据SES 的单因素模型,将轻度智力残疾儿童的SES 评分与常模进行比较[33]。采用Mplus 7.0 软件验证结构方程模型,探索适应性行为对自尊与心理地位的影响。显著性水平α=0.05。
162例轻度智力残疾儿童中,ABAS-Ⅱ中概念技能低于80 分55 例,社会技能低于80 分128 例,实用技能低于80分30例。见表2。
162 名轻度智力残疾儿童的SES 评分为(23.52±5.49),显著低于国内常模(28.75±4.86)[34](t=-12.140,P<0.001)。另有24.1%的轻度智力残疾儿童自尊得分在20分以下。见表2。
表2 轻度智力残疾儿童ABAS-Ⅱ和SES结果〔n(%)〕
162 例轻度智力残疾儿童LPS 评分为(50.76±11.85)。47.5%的轻度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地位达到“我好,你也好(I+,U+)”,28.4%的儿童形成“我不好,你不好(I-,U-)”的心理地位。见表3。
表3 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心理地位特征〔n(%)〕
模型拟合较为理想(χ2=0.277,RMSEA=0.000,CFI=1.000;TLI=1.030;SRMR=0.005)。适应性行为中,社会技能和实用技能均能对轻度智力残疾儿童的自尊和心理地位产生正向影响(P<0.05),而概念技能则对心理地位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P<0.05)。见图1、表4。
图1 适应性行为对自尊与心理地位的影响路径图
表4 适应性行为对自尊和心理地位的影响
在将心理地位视作一个分类变量时,一半以上轻度智力残疾儿童的自我概念与他人概念同时形成正向评价。本研究显示,轻度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地位水平达到理论中值,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常模,这与以往部分研究结果一致[35]。但也有研究发现[36],智力残疾儿童的自尊水平高于正常儿童。在其他障碍方面,有研究曾发现[37],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外显自尊低于正常儿童,与本研究中对智力障碍儿童研究的结果一致。有研究认为智力残疾人群较低的自尊水平可能与他们难以采取有效的比较策略有关[38]。
ABAS-Ⅱ对适应性行为的评估有三个层次:第一层面为一般适应综合能力;第二层面为三个主要适应领域,包括概念技能、社会技能和实用技能;第三层面则涉及到10 个方面的具体适应[28-29]。本研究选择第二个层次,即主要适应技能来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表明,除了概念技能对心理地位产生显著的负性影响之外,社会技能与实用技能均对个体的心理地位与自尊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社会技能主要涉及智力残疾儿童休闲与社交两方面的能力[39]。人们需要足够的社会能力来得到他人的强化与接纳,避免社交带来的伤害,社会能力的高低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休闲活动[40]。社会能力更高的个体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接受,而社会能力的不足则会使个体更易遭遇到同伴的排斥,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41-42]。这些发现均与本研究中得到的结果一致。
实用技能主要涉及现实生活情境的表现,包括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区应用以及健康与安全[39]。有研究者认为[43],实用技能是青少年和较年轻的成年人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一个人进行独立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因此,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技能水平越高,就越能适应生活中的日常情景,也许这就是实用技能对轻度智力残疾儿童的自我与他人评价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的原因。
概念技能包括沟通、学习功能和自我管理[39],涉及对于语言的接收与表达,阅读与写作以及自我指导[20]。概念技能是适应性行为中与智力功能有着密切关联的一个部分[39],尤其是其中的沟通技能与智力有着重要的关联。本研究发现,概念技能水平越高的智力残疾儿童其心理地位有可能越低,这可能与概念技能水平更高的儿童更易感知到污名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可能是源于特殊学校环境的原因,其中的具体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智力残疾人在智力、概念性和社交性等方面存在突出障碍[44],而智力残疾越严重的个体,受限程度越高,能够正确理解并作答问卷的程度就越低。因此,考虑到轻、中、重和极重度智力残疾儿童的认知特点与社会行为特点,本研究选择轻度智力残疾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以此保证研究对象能够理解量表所述内容,保证研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本研究还存在以下局限。首先,未能明确智力功能对自尊与心理地位的影响。Alexander[45]的Meta 分析发现,智力水平与适应性行为之间的总体相关系数rho=0.51,且这种关系会受到智商的负向调节。这表明智力功能也许同样会对适应性行为与智力残疾人的自尊和心理地位产生影响。后续的研究可以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智力对适应性行为、自尊和心理地位的影响。其次,虽然许多研究已经证明[46],单维度的SES 是有效的测量工具,但仍有部分研究证明了该量表能够作为两维度量表来使用[47]。在此基础上,后续研究可通过自尊的两维度模型关注智力残疾儿童的自尊特征。最后,因受到研究对象特殊性的制约,本研究参考众多智力残疾相关实证研究[48-49]的做法,以方便抽样法展开施测,因此样本的代表性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未来的研究可加大样本量,使研究结果更具代表性。
在现代康复理论中,康复是一种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健康相关服务[50]。受到智力残疾的影响,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状况与普通儿童常有显著不同,但其中的具体机制非常复杂,他们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水平并不一定总是低于正常人[51],某些研究曾发现智力残疾儿童在一些方面的表现高于正常儿童[52]。因此,进一步明确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状况不仅有利于在现代康复框架内为智力残疾儿童提供精准的康复服务[53],而且还能够增进对于智力与适应性行为如何影响个体心理因素的了解,同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值得更进一步的探究。
综上所述,本文考察部分轻度智力残疾儿童的适应性行为水平,分析了他们的自尊和心理地位特征。在轻度智力残疾儿童的适应性行为中,社会技能与实用技能均对自尊和心理地位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概念技能对他们的心理地位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为了提高智力残疾儿童的自尊与心理地位,特殊教育与智力残疾康复领域都应当持续关注并发展智力残疾儿童的适应性行为水平,重视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