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
◆摘 要:荔北战役是牵制当时国民党内唯一有机动战略力量的胡宗南军队集团,令其不致东调增援其他战场的大规模首次平原战役。正确选定歼灭目标、掌握主动权、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指导等是战役取胜的关键,荔北战役的完胜有力的保证了济南战役与淮海战役的胜利。
◆关键词:荔北;西北野战军;胡宗南军事集团
1背景
1948年7月,人民解战争的战略决战即将到来。1948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致电西北野战军领袖彭德怀等,请求协助将要展开的辽沈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以牵制当时国民党内唯一有机动战略力量的胡宗南军队集团、令其不致东调增援淮海战役的国民党军队,保证济南战役与淮海战役的胜利。西北野战军领导人按照中共中央军委有关秋季进攻行动的统一战略部署,并协调西北野战军为了解放郑州和华北军区的部队而发动太原战役,会议决定汇集第1、第2、第3、第4、第6纵队共六万多人发动荔北战役,为消灭国民党军队第17集团军、第38集团军。1948年8月的澄郃作战后,国民政府西安"绥靖"处长公署主席胡宗南,为防止西北野战军南下潼关或再出西府,将第17集团军、第36集团军、第38集团军驻扎在大荔縣城及北部区域,第76集团军、第90集团军驻扎在蒲城,第1集团军、第24师、第65集团军先后驻扎耀县、富平、兴平,第57集团军驻扎县、醴泉,第69集团军驻扎潼关,第27军驻扎在雒南等。
2荔北战役过程
2.1战役经过
1948年9月12日至9月13日,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前方委员会召开了扩大会议,确定于秋冬两季在渭北地区行动,寻求机会歼灭国民党守军。为此确定于10月初在大荔北部地域向胡宗南集团发动攻势。此时,胡宗南集团部署在洛河以东、渭河以北地域的兵力中虽有11个整编师,但多是在被人民解放军消灭后重编的新的兵力。在大荔和大荔北部的整编第17、38师和36师残部,部署在永丰县、庙前乡和大荔县城区正面20余公里的防护带,虽然以城区和平原村庄为主要阵地。形成纵深配备,但各个阵地间的空隙过大。彭德怀断定,一旦中国人民军队采取攻势,则胡宗南派兵前去支持,唯驻蒲城的整编第90、76师相距较近,而第90、76师与主力相距也较近,这两师都被我师给消灭过,而且其战斗力都不强,加之其主力军整编第1、65师需3日内才能赶到。综合以上分析 ,在各项周密侦察和各种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会议决定集中主力军,实行穿插迂回,各个歼敌目标的指导思想,歼灭整编第17、38师。首先集中了5个纵队共6万多人,在大荔县发起了荔北战役,对在大荔县城北部区域的国军第17集团军、第38集团军发起攻势,同时人民解放军也从华北、东北、华中等战区展开了大规模的秋季进攻,与国民党军展开激战。
10月5日佛晓,西北野战军各个纵队先进到合阳县以东的交道镇、庙洼、岱村、黑池镇等地方集合,于当日黄昏向庙前、永丰等地开进。10月6日拂晓,根据之前的预定行动部署,对据守永丰乡、韦庄乡、寺前乡、醍醐乡、两宜乡、双泉乡、酥酪乡地方的第17集团军和步兵第4军团进行了全面进攻。激战至11时许,歼其第48师。黄昏,第17军军部率余部由韦庄村向西南面突围。7日晨,西北野战军除第4纵队继续围困永丰县外,第1、第2、第3纵队转向攻打第38集团军。于15时攻克了坞泥村、唐家堡、大汉村、八岔口等重要据点,歼灭该师第177旅529团及第55旅。第38集团军主力向洛河西岸退却时,第2、第3纵队在追击中,又歼其部。该师残部则沿铁岭山向西南面慌忙逃跑。第2纵队追至老君寨西侧的洛河畔,俘获敌军千余人,缴获该师的全部重型武器装备及其他装备。7日晚,第4纵队全歼了永丰县驻军的一个团,第6纵队则乘胜直逼大荔市郊区。在此期间,胡宗南在耀县、兴平地区调动第1、第65军等部,再加上原在蒲城、大荔地方的兵力共第13个师约九万余人,对西北野战军展开了反扑。至11日8时,整编的第1、65师及第三十六师残部,共5至6个旅的兵力,沿杨家庄、吕村及铁岭山分两路发起进攻。抗日部队经数日激战,击退了敌军10多次的冲锋。黄昏时,整编第65军进至汉村、胭脂山、李家坡、大壕营、多壕一线。西北地区野战军决定要消灭整编第65师的重点目标,并且以第4纵队各兵一个跟踪蒲城敌人,以主力从孙镇东渡到洛河,从西向东攻敌的侧背。12日拂晓,西北地区野战军向整编第65师发动总攻,战至10时,第1、第3、第6纵队攻至东、中、西汉村,将李家村的敌军包围。第2纵队包围了大壕营,将整编第65师160旅在炮火、战车、直升机的掩护下向南退却,西北野战军随后发起攻击。战斗至16时,击落战机2架、击毁战车2辆,并于李家坡歼第187师1个团及另2个营。与此同时,第2纵队把第一百六十师团压制在大壕营土寨里,经多次进攻未果。因再战不利,于12日晚暂停了对其进攻,向韩城、石堡(今黄龙)以东的地方转移,而西北野战军则于18日反至澄城等。
2.2战役结果
荔北战役,是西北野战军于1948年10月,在大荔北部区域实施的一场意义重大的平原区域攻坚战役。此役集中使用了野战军全部5个纵队和少数地方武装,共6万余人,与国民党胡宗南集团之8个军约12万之众。我军在彭德怀的统帅下,逐步掌握了战斗主动权,这次战役,野战军共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第17师、36师、38师、65师等和当地的反动武装共二点五万多人,并夺取了各种大小火炮一百八十三门,轻型重机枪九百八十五挺,长短枪共六千四百五十枝,击落战机共三架,炸毁坦克共计2辆,我军共损失了九千六百余人。。这也为中国西北地区野战军的今后行动提供了强力前提条件,也强力协助了中国野战军在平汉路的行动。经过此役和此前不久的澄部战役,将胡宗南集团箝制在西北战场,而不能抽兵增援其他战场。10月15日,党中央打电话庆贺西北野战军荔北战斗中取得的巨大胜利。
3荔北战役经验教训
3.1正确选定歼灭目标
荔北战役的胜利,是在兵力、火力、机动条件等方面上敌优我劣的情况下取得的;同时也是西北野战军首次在平原地带进行的比较大规模的作战。荔北战役的第一阶段是按原计划进行实施,并且以做到迅速、圆满地达成歼敌目的。第二阶段虽然给敌方第65军以毁灭性打击,但未能速决全部歼灭,我方野战军伤亡较大,其经验和教训主要主要是:对于国民党军总兵力优于我方西北野战军的,实施缩短防线战略,重点防御,采用"新战术"。因此,我军选准确歼敌的目标是夺取此战役胜利的关键一招。此次战役,我军以歼灭部署于荔北地区敌第17和第38两军为目的,这是严格分析了敌我情况和关照全局之后所做出的的正确决策。首先,该两军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员额不足,士气低落,其多数据点之间空隙大,火力难以相互支援,有利于我西北野战军从中穿插;该两军东临黄河,西南两面被洛河阻隔,位置较为悬孤;胡宗南把主力第1军和第65军留作总预备队,分驻耀县、兴平附近,欲赴大荔尚须3日行程。攻歼该两军时,援敌难以及时赶到,便有利于我西北野战军速战速决,逐一歼灭、在蒲城之敌第76军和第90军各1个师虽相距较近,但因在不久前均曾被我军重创过,战斗力不强、因此其对我方西北野战威胁较小。
3.2集中兵力、掌握主动权
我军进入陕西关中平原地带作战,敌人普遍用土围子做据点,而我军缺少大量炮兵的支援。这种情况有利于敌防,难于我攻。据此,西北野战军投入了全部5个纵队共11个旅的兵力,每次攻击均集中兵力围歼敌一二个师,形成五打一的优势。战斗开始后,我军即充分利用夜暗的掩护,大胆地将第1、第2纵队楔人敌之防守的纵深,并很快使一、二线两集团军与第17集团军两个师间的联络基本截断,战斗一开始即破坏了敌之整体的防守部署,使之首尾不相顾,陷人被动挨打的态势,保证我军以较小代价很快取得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
在戰役开始围歼第17军时,野战军首长给第3纵和第6纵以较的攻歼任务,让其迅速解决战斗,使我军控制有较大的预备兵力。10月6日傍晚,我军歼击第17军后,即于次日上午以主力适时转而进攻第38军,使该敌措手不及,稍为抵抗就离阵后逃。战役第二阶段,第2纵将敌第160师团压制在大壕营土围内,屡攻不克,第3纵因李家坡战斗拖长时间,未能与第1纵形成对敌第65军主力之包围;此时敌之大批后续梯队又开始投人战斗。在此情况下,野战军首长果断变更决心,停止进攻,部队后移,避免了不利条件下的决战,使我军很快地恢复战场主动权。第二阶段未能全歼第65军的教训,主要在于对敌情估计不足,因没料到敌在遭沉重打击后,尚敢于集中其全战区所有能够机动的兵力13个师9万余人,迅速实施反扑,我军在达成战役原定目的后打算就地休整10天,待机再战。及至发现敌以重兵向我反扑时,虽然正确定下再歼敌第65军的决心,但各纵队均来不及进行深入动员和做好必要的准备,便仓促投人战斗。野战军经过夏秋两季练兵,政治觉悟普遍的提高,士气旺盛,战术、技术也有了普遍的提高,这是西北野战军时间最长的一次练兵,军事上比较突出的是平原村落攻坚战斗,增强了渭北平原作战的信心。
3.3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
(一)平原村落(多为堡子式的村落)加以人工筑城,一般利于守而不利于攻。地形开阔,不易接近,防者纵然在不利情况下也可行四面突围(夜晚尤甚),或依托其纵深村落,掩护其撤退,不易全歼(如永丰、寺前和38师突围),但平原尚掺杂着坟墓、沟渠、土坎及凹道,仍可资攻者利用,到处可行土工作业接近,加之炮火及爆炸条件,其开阔地与工事围寨是可以克服的。
(二)在掌握敌情地形情况下进行大胆的分割包围,迅速楔进敌军心脏,并撕破其防卫系统,给敌人震撼力颇大,为这次战斗的特点。1纵8旅4团以轻快隐蔽的急行军穿过寺前西观不及五里之据点间插到张家城,切断17师师部(韦庄)与48旅(酥酪)之连系,并截获向南逃跑之48旅长万又麟及其旅部,韦庄通永丰、酥酪通醍醐寺前乃至韦庄通宜井(38师)之联系亦为我其他攻击部队所切断,予以分割包围,使战斗获得迅速的发展。
4荔北战役的影响
荔北战役,西野战军共歼国军第17师、36师、38师、65师等和当地的反动武装共计二点五万多人,并缴获各类火炮一百八十三门,轻型重机炮九百八十五挺,长短枪共六千四百五十枝,击落战机三架,烧毁战车二辆。为西北野战军的今后行动提供了有力条件,为即将发起的宝鸡战役提供了有力保证,加速了对陕甘宁地区的统治。经过了荔北战斗的惨败,国民党军心涣散一九四八年底的南京国民政府当局和蒋介石,面对着史无前例的众叛亲离、狼狈不堪、内外交困的形势,离全面失败已然不远。
参考文献
[1] 汤家玉.荔北战役中彭德怀的制胜秘诀[J].党史纵览,2018 .6 .7.
[2] 李至善.荔北战役的经验教训[J].军事历史,199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