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过程中人的异化是教育异化的外在表现,人的异化又表现在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避免人的异化可以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进教学模式、制定多元評价体系三个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教育异化;人的异化;重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长时间的课后练习、课外辅导挤压了他们的活动时间,身体素质较上一辈人来说有所下降。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到达一定深度,但情绪内敛,不乐于回答问题。研究者们意识到现代教育过度在意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不过,人的异化只是教育异化的表象,是教育异化的外在表现。
一、教育异化的基本内涵
(一)异化的基本内涵
异化,“alienation”本意是“转让”和“出卖”。费尔巴哈认为,人把自己的思维、意志情感的力量赋予了上帝。因此,上帝不过是人自然本性的异化。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了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活动中,人丧失了主观能动性,反受到了异化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不能全面发展,只得以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二)教育异化的基本内涵
万作芳在《教育异化:概念及表现》一文中将教育异化的概念阐释为:在教育领域中,教育失去了它在本意上作为人培养下一代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使人的发展成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人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被教育所操纵,教育把人异化了。[[]]这一观点得到了大量研究者的肯定。同时,教育异化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教育被(人)异化及人被(教育)异化,本文将分析重点落在人被(教育)异化这一部分。
二、人异化的表征
从身体来说,今天的学生经常被描述为近视眼、绿豆芽、小胖子。据国家卫健委统计,2018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近视率为53.6%,高中生为81%,大学生超过90%,2020年较2019年近视率又增加了11.7%,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完成课后作业时间所需过长,学业时间挤压运动时间和睡眠时间。还有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33%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隐患,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不足30%,很多学生的体力、耐力只能达到合格水平。
从情绪的角度来看,很多学生好像失去了一种激情,性格内敛,对生活中诸多惊奇之事表现冷淡。就写作教学而言,很多学生并不缺少生活,但却缺乏激活、感悟、提炼生活经验的能力。他们成熟相对较早,可以在恰当的时候表现出恰如其分的动作和表情,但属于少年的激情和活力有所减弱。
三、避免人异化的实践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报告《学会生存》提出了“教育即解放”的口号,1993年,国务院制定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应关注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要素,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这些公布的文件,都明确了教育要以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作为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关注信息化社会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发展需求,保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技能和话语体系。
将正确的教育观传递给学生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教师要转变学生“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传统观念。学习本是一件自由、快乐的事情,一旦将知识和金钱、名利捆绑在一起,学习活动便失去其单纯性,目的性,其功利性增强。现代社会,网络资讯传播速度快,但社会价值多元,内容良莠不齐,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关键阶段的中小学生,无法明辨是非,容易被别有用心的言论实行道德绑架,对社会道德标准产生疑惑。因此,教师要发挥良性的引导作用,把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作为教学的追求目标,不能只把分数作为衡量个人能力的标准。
其次,环境是促进生命健康成长的建设性条件,优秀的校园文化对扬弃教育异化的积极作用不可轻视。学校和教师应齐力打造民主、健康、公平、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一种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对学生的品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正常发展,形成以民主为基础的和谐、健康、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改进教学模式
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作容器,教师通过讲授将知识“灌入”,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思维逻辑的个性发展。为了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提升,教师要倡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课堂实践,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泼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于同伴、老师的相互交流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内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进教学模式,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合作研讨让学生从自身的知识经验出发去建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的渴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学生需要有极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在实际的组织过程中,具体明晰的任务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只是快乐参与却未有所收获。教师在活动前需跟同学明确活动的目的,以及最终要实现的目标,确保每位同学的任务明确化、细致化。有意识的针对不同知识基础、性格特点的同学,设置不同的任务,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讨论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成果,为下一阶段的自评、互评打下基础。教师由课堂主体转为课堂主导,由台前慢慢转向幕后,通过精心设计带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以更强的动力投入的课前准备、课堂研讨、课后复习等活动中去。通过改进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和谐自由的环境中发展个性。
(三)制定多元评价体系
2021年8月30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通知指出新学期小学、初中取消月考、联考等,仅保留一至两次必要性考试。各地各校要完善学习过程性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过程性评价、实践性评价。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考试是教师监控的“利器”,教学资源以考试为中心进行组合、配置,教育由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错位至只在意人的片面发展。但实际上,我们要正确、适度地使用考试,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考试和评价方式,以便更准确、高效地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达标情况进行评价。
人的素质是一个具有内部结构和层次的、因人而异的心智体系,不能仅以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尺度进行测量。现今,中小学阶段的考试重知识积累轻智力发展,重考点识记轻综合应用,这种考核方式轻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忽视了他们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筛选出来的只是素质中那些外显的、一时的、浅层的部分,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教师在评价学生成果时不能将考试视为“万金油”,应认识到纸笔测验的局限性,用日常观察、交谈、记录作品、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补充。众所周知,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的素质状况大体有数,尽管他们的评价并没有一定标准,主观性、模糊性较强,但却是最全面、最具体、最真实,最能抓住学生的个性特征的。[[]]由此可见,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改变以往仅以学习成绩为依据的评价方式,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全面的评价,应当包括道德素养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等方面。
少量、合宜的评价方式,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积极参与到对自己先前成果的评价、分析中去,切实提升其整体水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使用多元的、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建立一套能够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
综上所述,为纠正人的异化,教师需知晓当下人异化的表征,三管齐下,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进教学模式、制定多元評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力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助孩子们成长为最真实的自己。
作者简介
顾骧(1997.10.23—),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
参考文献
[1]万作芳.教育异化:概念及表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03) :115-121+14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王东.中国现阶段教育异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8.
[4]彭钢.素质教育:从“异化”到返朴归真[J].教育评论,1998(03):21-24.
[5]宓洽群.教育的异化与拨正[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100-102.
[6]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EB/OL].(2021-04-12)[2021-08-16].http://www.moe.gov. cn/srcsite/A06/s3321/202104/t20210425_528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