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园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有效培养学生语文创新思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创新教学模式是关乎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不一样,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加强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注重因材施教,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思维,达到新课改的要求。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才能使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得心应手。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语文往往是拉分较大的学科,谁在语文创新教学中获得主动,就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成绩。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层次与水平,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与进步。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简单到高难度过渡,学生在学习比较简单的东西时,往往能够获得自信,因此除了精心选择的学习材料和教学参考书外,还要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关键和难于掌握的课程计划。选择好起点之后,放慢教学进度,照顾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并使学生快乐轻松的学习,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以便学生可以在自由、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坚持多训练、精练的原则,纠正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及时正确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1]。
同时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学习模式进行科学的教学。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顺序,例如,选择优秀的同学担任组长,推动小组合作学习,使团队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最大作用,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形成小组之间的比拼竞争,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创新学习。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态度和专业水平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影响学生的表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老师也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更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兴趣是开展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模式的最重要条件,因此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尤为重要,为此特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1)多交流。例如,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同時在做思想性工作时多交流,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2)尊重学生自主性。教师要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做到充分尊重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要做到内心的镇定,控制内心的发脾气,遇到问题及时解决;(3)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对于学生的问题,要积极进行解答,以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取想要的答案。同时要充分了解他们的想法,使学生爱上语文课程。
三、利用情感教育,鼓励学生创新学习
对学生而言,乐观积极的情绪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鼓励他们创新学习。换句话说,学生对知识有强烈的需求,这种情绪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所获得的知识记忆也更强,而且不容易被遗忘。实践表明,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比外部因素重要。因此,教师应注意创新教学模式的情感教育,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学生在学习时有时会感到无聊,此时教师必须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积极的情绪,激发学习语文的好奇心,提高课堂效率。教育改革要求教师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来提供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解释相关的知识,也可以积极进行讨论[2]。
四、重视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的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但是基础不好并不一定意味着学习不好,因此为提高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模式的水平,应注意方法的应用,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例如在日常课程中,教师应刻意教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思考,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在课前要求学生必须事先预习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并将其在课堂中应用,以了解每种知识的概念、前因和后果,以及与相关知识的差异和相互关系。(2)培养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能力。知识的系统化是获得好成绩基础,只有将获得的知识整合到现有知识中,才能促进新旧知识的系统化和有组织的整合和存储以及应用。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梳理各单元、各章的知识点,通过对知识进行分类、概括、归纳和完善,学生会了解到创新学习的魅力。不仅掌握了语文知识,而且进行了牢固的理解,对语文的理解更加透彻,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提高。
结论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是一个一次性的过程,而是一个随着时间而积累的过程。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针对语文知识教学的内容,积极进行优化和改善,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建.刍议学生语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163-164
[2]姚爱华.“问题解决”在学生语文中的实践与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10):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