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坚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四川 成都 610041)
截至2020年底,四川省共有公共汽电车数量3.4万辆,其中,清洁能源车3万辆,占比88%,新增和更换的公交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超过90%,绿色装备占比基本达标。四川省总计运营公交线路3611条,比上年增加6.5%,总长度已突破5.9万公里,年增长率达7.8%;全省共有公交专用道965.8公里,BRT线路长度达273.4公里,高效便捷的公交网络基本成型。拥有轨道交通配属车辆4298辆,比上年末增长55.5%,运营线路共13条,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557.8公里,年增长率63.3%,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全省巡游出租汽车达到4.5万辆,三年平均增长率达2.7%,城市出行更加便捷。
自四川省被列入第二批交通强国试点省份以来,全省依托公园城市交通绿色发展试点任务,积极投入到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当中,在基础设施、换乘接驳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成都目前已建成约4000公里天府绿道,规划到2035年形成包括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三级、总长1.69万公里的“一轴两山三环七廊”天府绿道体系,同时也注重慢行系统与轨道、公交等多元交通系统的衔接。雅安市名山区已建成全长102公里的“中国至美茶园绿道”,形成覆盖全域614平方公里的大空间、大格局、大经济地理的“1+7+N”全域旅游大格局。宜宾市突出“公园+”模式,把公园城市建设理念作为绿道规划基础性机理,规划绿道带动公园城市建设,探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
图1 (a)成都市天府绿道规划
图1 (b)中国至美茶园绿道(百丈至中峰段)
近年来,四川省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分时租赁等“互联网+出行”新业态发展迅速。四川省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四川省道路旅客运输管理办法》等多项政策和措施引导、规范新业态的发展。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定制客运”等新型客运模式,满足小批量、多批次城际出行需求,为旅客提供“门到门”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截至2020年底,四川省定制客运线路共计168条,运营车辆1746辆,开通广安至重庆、泸州至重庆江北机场等6条跨省线路,覆盖了全省68个县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每日减少4500辆私家车和网约车出行,年均减少碳排放约2.4万吨。
部分地方政府和交通部门对交通运输领域的绿色发展还未形成普遍共识,对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促进行业低碳发展的配套政策、工作抓手思考不够、工作推进机制尚未建立。从业企业考虑到经济效益问题,对新能源、清洁能源装备购置和营运信心不足。群众对于绿色出行的选择因群体而异,但普遍希望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以满足个性化、高品质的出行需求。
城市公共交通供给能力的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刚性出行需求的增长速度,且公交覆盖率未达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多数城市公共交通存在供给不足、供给不优等问题。
慢行交通是城市绿色出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城市对慢行规划研究开展较晚,设施预留空间不足,导致建设进程缓慢、建设过程困难重重。现阶段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衔接不畅,不利于形成“全链条”绿色出行模式运行,降低了绿色出行系统的吸引力,制约了城市绿色出行的发展。
截至2021年9月,四川省电动汽车达21.17万辆,充电设施达6.26万个,车桩比例为3.38∶1,车桩比与全国水平基本持平。相较纯电动汽车保有量,现有充电基础设施与市场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另一方面,电动车购置费用较高、充电桩服务费和基准价格不统一等因素导致电动车使用过程中性价比不高,均制约了电动车推广。目前全省仅建成LNG加气站96个,平均每个区县仅0.5个,且LNG价格稳定性不高,LNG车辆推广使用受限。
四川省大多数市州交通行业管理部门缺乏统筹考虑集慢行、公交、轨道交通为一体的城市绿色出行系统整体构架,缺少相关顶层规划设计。同时针对慢行交通、汽车充电桩、LNG加气站等基础设施用地需求与建设资金支持政策仍需完善,与城市绿色出行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可操作的约束机制亟待形成。
引导私人汽车出行向公共交通转变,是实现未来交通领域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重要手段。打造城市绿色出行系统,提升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吸引力,构建更加绿色的城市出行结构,是未来四川省交通领域应对碳达峰和开展深度脱碳工程的一项重要挑战。
四川省城市客运未来发展将以提高市民绿色出行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核心发展理念,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构建布局合理、生态友好、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出行系统,改善绿色出行环境,提升绿色出行装备水平,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比例稳步提升,小汽车使用强度逐渐降低,城市绿色出行水平整体提升。
一是优化道路网络布局,提升道路交通设施总体承载能力与服务水平。改善街坊路及居住区内道路系统,提高路网的集散能力和交通可达性。加强对城市老城区中小街道改造,形成微循环路网,畅通城市道路的“神经末梢”。
二是统筹公交场站建设,增强公共交通站台及场站的可达性。优化公交站台形式,探索建设集乘车、休息、充电、图书阅览、自动售卖、服务触摸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公交站台,提升乘客换乘体验。
三是积极推进慢行交通建设,精细化营造舒适、绿色的空间环境。重点完善公共交通站点周边300米范围内的人行过街设施,强化“步行+公交”换乘模式,提升居民出行舒适度和便捷性。
四是补足新能源设施短板,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加气网络体系。重点推进城市公交枢纽、停车场、首末站充电设施设备的规划与建设,力争做到新能源汽车购置与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营,为新能源汽车使用提供基础条件[1]。
一是加快新能源车辆投放应用,推动新能源车辆数稳步提升。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快速交通产业,通过增加运输企业购入新能源车辆补贴、充电费用补贴,鼓励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应用[2]。结合新能源技术的成熟度、新能源车辆使用反馈等客观因素,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新能源车辆车型。
二是完善新能源车辆维保体系。推动形成车辆生产企业售后服务、运输企业自有维保队伍和第三方机构服务三者有机结合、高效运作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保养体系。逐步建立新能源车辆信息监管平台,实时记录车辆运营信息、新能源汽车维修数据与更新淘汰数据,实时精准化把控新能源车辆运营状态。
三是科学引导新业态发展补充出行链,填补公共交通工具“最后一公里”出行空白。根据省内城市实际情况,在重要换乘节点、公交枢纽场站等基础设施区域投放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车辆[3],满足居民短距离出行和公共交通接驳换乘的突出需求,补充完善居民出行链,提升公共交通出行便捷性,带动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热情。
一是探索基于MaaS的智能公交出行服务新业态,打造智能交通的综合服务渠道。整合城市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基于大数据技术最优调配资源,探索构建基于MaaS的智能公交服务平台,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出行需求的一体化绿色出行服务生态[4]。
二是提供实时多元公交信息服务,打造“公交+”绿色出行系统无缝衔接效果,便利居民快捷出行。依托于智能公交系统,借助于电子地图、车载GPS信号系统和无线通信技术,多元化提供站点周围商城、学校、景点、小区、医院、公园等信息,提升居民出行体验。
三是完善全域公交移动支付功能,提升公交出行便捷程度。积极推动覆盖城市和乡村、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全域公交一卡通建设,实现城市公交和区县公交之间的一卡通互刷,提升人民群众出行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紧密联系上位规划,统筹考虑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等绿色出行方式,从基础设施配套、出行网络整合等方面加强各方式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城市绿色出行系统规划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健全部门综合协调机制,加强协同合作,推进方案实施。
二是健全制度标准体系。加强绿色出行领域相关法规政策引导,逐步制订、修订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相关的场站、专用道、服务、安全等方面的法规标准,为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安全和政策扶持等提供法制保障。
三是加快建立碳排放监测统计体系。建设交通运输行业能耗和碳排放监控平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统计核算、标准计量、节能监察等业务能力建设。
(1)为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四川省开展城市交通绿色出行建设不仅必要而且及时。开展低碳交通不仅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还需要明确实现路径。
(2)通过分析四川省城市绿色出行发展现状,并梳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中总结经验提出了四川省构建城市绿色出行系统的发展建议。
(3)下一阶段还需加强多部门协同合作,充分利用新兴技术提升城市交通脱碳工作的效果;并形成全社会建设共识,共同迈向四川省碳中和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