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2 型糖尿病是终身慢性疾病,胰岛β 细胞功能缺失、胰岛素抵抗是2 型糖尿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机体胰岛素抵抗,诱发胰岛β 细胞功能衰竭,增加患者并发症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2]。临床中2 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会发生胰岛β 细胞功能减退情况,因此,治疗初诊2 型糖尿病患者的关键在于控制血糖水平、减轻胰岛β 细胞功能损害。实践证明,应用胰岛素治疗初诊2 型糖尿病对改善患者预后产生着积极的影响[3]。为了探讨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就胰岛素强化治疗在初诊2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索。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 年7 月~2019 年7 月收治的初诊2 型糖尿病患者184 例。纳入标准:①符合2 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4],FPG≥7 mmol/L 或(和)随机血糖≥11.1 mmol/L;②初诊患者;③患者同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血液系统疾病;②药物过敏;③严重器质性功能不全;④自身免疫性疾病;⑤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⑥精神病;⑦恶性肿瘤;⑧合并严重糖尿病并发症;⑨严重感染;⑩入院前接受过相关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2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53 例,女39 例;年龄32~79 岁,平均年龄(55.48±9.26)岁;体质量指数17.4~35.9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6.65±4.43)kg/m2。对照组患者中男51例,女41例;年龄31~81岁,平均年龄(56.02±9.33)岁;体质量指数17.3~35.2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6.25±4.38)kg/m2。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盐酸二甲双胍片(上海北杰集团关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1373)治疗,0.5 g/次,口服,3 次/d,根据患者血糖水平调整用药剂量,控制用药剂量≤2 g/d。观察组予以门冬胰岛素注射液(丹麦Novo Nordisk A/S,注册证号J20050097)治疗,初始剂量0.5 U/(kg·d),每日早、中、晚餐前5 min 分3 次肌内注射,根据患者血糖变化情况调整用药剂量,控制用量≤1 U/(kg·d)。血糖控制目标:FPG≤7 mmol/L,2 h PG≤14 mmol/L。两组均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指标(FPG、2 h PG、HbA1c)水平,胰岛β 细胞功能(IR、IS),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情况。①治疗前后采用常规强生血糖仪检测患者的FPG、2 h PG;使用Glamour2000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HbA1c,试剂盒源于北京利德曼生化技术有限公司。②治疗前后患者空腹经肘静脉采血5 ml,采用双抗放免法检测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配套试剂源于天津协和医药公司,使用改良稳态模型评估法(HOMA)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胰岛β 细胞功能,IR=FPG×Fins/22.5;IS=20×Fins/(FPG-3.5)[5]。③记录血糖达标时间,统计低血糖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PG、2 h PG、HbA1c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PG、2 h PG、HbA1c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FPG、2 h PG、HbA1c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胰岛β 细胞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S、I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S 高于本组治疗前、IR 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IS 高于对照组、IR 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胰岛β 细胞功能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胰岛β 细胞功能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糖尿病患者在持续性高血糖状态下,会引起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合并症,加重机体组织器官损伤,同时高血糖会损害胰岛β 细胞,影响其分泌功能,致使胰岛素分泌量进一步下降。临床中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能够减轻胰岛β 细胞损害,增强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预防并发症发生[6]。常规降糖药物治疗初诊2 型糖尿病患者尽管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但治疗周期长,会导致胰岛β 细胞功能进一步减退,患者最终仍需接受胰岛素替代治疗[7,8]。本文结果中,治疗后,两组IS 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IR 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IS 高于对照组、IR 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采用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胰岛β 细胞功能。分析后可知,随着血糖的持续升高、胰岛素抵抗的加重,胰岛β细胞功能随之恶化。而早期使用外源性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降低血糖水平,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消除患者持续性高血糖毒性,改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促使胰岛β 细胞得到休息,发挥保护、恢复胰岛β 细胞功能的积极作用,提高IS 水平,降低IR 水平。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PG、2 h PG、HbA1c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PG、2 h PG、HbA1c 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FPG、2 h PG、HbA1c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6.83±1.19)d 短于对照组的(10.32±2.6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采用的治疗方案均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但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更短。由此可知,使用降糖药物治疗患者尽管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但长期使用容易损伤胰岛β 细胞功能,影响病情控制效果。而观察组采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中,门冬胰岛素注射液作为一种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在实际应用中通过3 次/d注射胰岛素,能够达到短期血糖控制目标,改善胰岛素抵抗、胰岛β 细胞功能,并以单聚体的形式直接被人体吸收入血,在30~60 min 后即可达到药物浓度巅峰,起效迅速,药物半衰期为2~3 h,与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模式相近,生物学效应较好,能够有效避免低血糖发生。本文结果中,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这一观点。
综上所述,初诊2 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有效降低FPG、2 h PG、HbA1c 水平,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β 细胞功能,促使患者血糖水平尽快达标,应用效果显著,安全性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