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纪爱明(池州市科学技术局)
“十三五”期间,池州市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优化创新环境,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创新主体,推动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和产学研用合作,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科技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全市建成池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池州高新区、国家火炬池州高端数控机床特色产业基地,以及高新区孵化器和开发区道洲孵化器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三五”期间,全市研发投入强度由0.82%上升到1.2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池州市先后出台了《池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池州市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修订)》《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直接融资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四个支撑体系实施意见》《池州市创业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修订)》《池州市科技创新券实施办法(试行)》等科技创新政策。对科技重大项目、创新平台、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创造及运用等创新活动给予奖励补助,共兑现奖补资金1.2 亿元,有力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出台《池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每年新入库企业50家以上,建立市、县(区)上下联动的培育服务体系,按成熟期、成长期、初创期三类对培育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对培育企业进行“一企一策”定向辅导和跟踪服务,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科技创新,促进培育企业快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十三五”期间,池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由43 家增长到154 家,年均增长30%。
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按照“有研发场地、有研发设备、有研发人员、有研发资金、有研发方向”的标准,培育建设200 多家市级创新平台,创建80 多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
加强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围绕主导产业,推动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相关高校院所,先后成立了智能装备研究院、非金属矿研究院、小分子靶向药物研究院等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半导体封装测试、高端数控机床、非金属矿、装配式建筑等9 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动园区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引导支持技术转移转化、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机构入驻孵化器,提升孵化器服务能力,建成国家级池州高新区孵化器、开发区道洲孵化器。
推动创新园区转型升级。加强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对照国家级高新区标准,推动池州高新区创新发展,完成体制机制改革、战略和产业规划编制、创新平台和规划展示馆建设等相关创建升级工作。建成池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示范和推广。
加强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全面合作,加快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一是项目合作,技术联姻。推动企业与长三角区域相关高校、研究院所等合作,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如铜冠有色池州公司与上海大学合作开展稀土锌合金材料研究,池州市秋浦特种水产公司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开展鳜鱼育苗和养殖技术研究等。二是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推动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与长三角区域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如池州市开发区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建立“上海交大电子信息技术服务平台”,贵池区政府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建“安徽池州超细粉末研究中心”。三是创新飞地,优势互补。支持科技型企业将“最强外脑”落地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地,更好地承接科技创新人才、高新项目。目前池州市多家企业在沪苏浙等地建立高水平科创中心,如安芯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杰羽制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设立研发机构,艾可蓝节能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池州华宇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无锡设立研发机构。
深入实施市“拔尖人才”选拔工程和“322”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持续推进省“特支计划”“115”产业创新团队等重点人才工程落实,培养选拔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科技人才项目、资金投入,围绕主导产业,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坚持“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带项目”,引进培养了以汪良恩团队等为代表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产生了安芯电子等一大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其中引进的安芯电子有限公司、睿成微电子有限公司、天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微半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池州科成新材料开发有限公司、安徽欧泰祺智慧水务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富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被列为安徽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获8200 万元项目资金支持。
加强科技项目凝练。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深入企业细致摸排,征集科技项目,分层次分阶梯筛选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前景好的科技项目,建立市级科技项目库,加强凝练重大科技项目,积极争取省级科技计划立项支持。“十三五”期间,池州市获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33 项,省重点研发项目立项43 项,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部分企业科技创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邦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高精密滚珠丝杠副精度达到P0 级,各项性能指标均超过台湾品牌,与日本持平。铜冠铜箔有限公司研发的高频高速印制电路板用电子铜箔,打破国外对高频高速PCB 用电子铜箔材料的技术垄断。均益金属公司研制的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智能全自动拉链成套设备,综合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出台《池州市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和《科技特派员认定、管理、考核办法》,全市建立15 家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累计选认科技特派员218 名(其中省级科技特派员37名),服务全市165 个村,其中89 个脱贫村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组织实施40 多个惠民科技项目,获财政资金支持1490 多万元,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 万多亩;开展各类技术培训累计超过350 场次,推广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新技术150 项,服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200 多家,农户3000多户,服务带动农民增收超过万人,创造经济价值超亿元。
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激励科技系统党员把党史蕴含的经验和智慧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务实举措,提升科技创新工作的落实力和执行力;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在池州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创新面向经济主战场,以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全面创新改革、科技开放合作为动力,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构建特色的区域创新载体,着力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着力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为打造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三优池州”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区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力量。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以上,八大新兴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全覆盖,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60%,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3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 件。
实施产业转型发展工程、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创新平台升级工程、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开放合作创新工程和创新环境优化工程等科技创新六大工程,加快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院校支持、平台支撑的多层次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把握产业变革发展新趋势,围绕池州市主导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紧迫需求,编制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攻关清单,支持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项目,推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和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促进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型企业,形成创新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推动创新平台升级发展,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公共创新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和园区创新载体建设,构建池州市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充分发挥创新平台载体培养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资源的基地作用,推动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集聚创新发展。
加强创新人才招引与培育,打造人才创业聚集地。坚持“人才强市”战略,统筹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政策引才、平台聚才、资助育才、创新用才、服务留才激励机制,培育引进一批创新创业型人才。
坚持开放合作创新,构筑竞争发展新优势。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加快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区建设,创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快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深化与上海长宁区创新合作,积极参与G60 科创走廊建设,推动长三角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和科技资源共享共用。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落实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加大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的落实力度,出台科技创新、“三重一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科技人才等政策,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融合,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推进核心专利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