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德祥
摘 要:沉浸式教学法运用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沉浸到文章中,身临其境,观作者之所观,想作者之所想,与作者达成共鸣,充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从而深刻体会文章内容,了解作者思想情感,从阅读中汲取作者的智慧,从文章中体会一份所未有过的经历,从而获得自我提升。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3-01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3.052
沉浸式教学具体是指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全天用目的语言进行教学的全封闭语言教学,学生好似“沉浸”在语言环境中,自然地学习语言。沉浸式阅读教学则是让学生沉浸在阅读文章里,充分体验与把握作者的情感与感受。
一、沉浸式教学法在语文阅读课堂上运用的意义
语文阅读题一直是初中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题目,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做阅读题时,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不知道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不知道作者写作的意义与目的何在,还没有理解文章内容就去做题,使用答题模板生搬硬套,最终效果自然不好。如果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上运用沉浸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真正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从而自然而然地解答题目,而不再需要去生搬硬套答案的模板,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二、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运用沉浸式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一)创设阅读沉浸情境,自然融入其中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要注意为学生创设沉浸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课内文章深入阅读和增加课外阅读等方式来创设阅读沉浸情境。沉浸式教学法最主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沉浸在语文阅读情境中。然而想要学生沉浸其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沉浸环境。创造阅读沉浸环境需要注意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充分阅读文章,让学生联想文章内容;或者是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充分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脉络,沉浸在文章中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上进行一些课外优秀文章的阅读或朗诵,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沉浸在阅读环境中。相比较完成课内阅读练习,课外阅读的文章后面一般没有问题,学生没有做阅读题的心理负担,更加愿意去读,更能够带着轻松快乐的心情去读。而且这种课外美文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鉴赏能力,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文字里,充分地去体会文章的美,感受阅读的魅力,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让学生因此爱上阅读[1]。
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熟读文章,准确深刻地把握文章的内涵,做好带领学生沉浸于文章中的准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也需要特别注意自身的阅读沉浸,只有教师自己先沉浸其中,掌握了文章阅读的要领,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沉浸环境,从而带领学生一起沉浸在阅读中。所以,教师自身的沉浸,也是教师创设阅读沉浸情境的关键因素之一。浸透学习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以学生的投入程度对于最终效果来说非常关键。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浸透式阅读环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尽量创设一个所有学生都能融入进来的环境,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可以沉浸其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二)避免先入为主,全身心投入阅读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學之前,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思想铺垫工作,做一些课前导入,避免先入为主,抛弃自身原有观念,以便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初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对外界事物和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认知。但是,毕竟学生的年龄尚小,对外界事物理解不到位,甚至可能对一些事有自己的偏见。这样他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如果先入为主的话,就很难体会到作者真实的感受,甚至可能会对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出质疑,导致学生不能够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不明白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甚至有一些学生可能认为作者小题大做,太过夸张,无病呻吟。学生先入为主,不仅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反而可能会对作者产生误解。所以,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之前,需要做一些思想铺垫工作,从而避免学生先入为主,可以更好地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2]。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帮助学生避免先入为主:
首先,教师可以在阅读之前为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因何事而写了这篇文章,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作者的处境怎样等。在初中语文阅读篇目中,有许多文章讲述的都是其他时代的事情,因为所处的年代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所以人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就可能相差甚多。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历史的了解还比较浅显,学生直接阅读就可能会因为年代相隔,历史社会背景不同,而不能理解作者的行为,不能明白作者的感受,也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想法,更不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而影响整体阅读效果,达不到沉浸阅读的结果。所以,教师一定要在带领学生阅读之前,就给学生介绍写作背景,主要介绍写作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根据文章所写年代的特点,以及学生对该年代的背景了解,教师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背景介绍。
其次,教师要在学生阅读之前,为学生介绍一下文章的作者。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习惯和写作风格,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常用的写作手法或者作者习惯的写作风格,以及所属的写作流派等。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和作者的特点,决定为学生进行一个较为详细还是简略的介绍。比如像鲁迅的作品,如果是一个不曾了解过他的人,直接读他的文章很难读懂,即使读懂,也只是读懂了字面意思,难以理解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与意义。所以介绍作者是阅读教学十分必要的环节,只有学生真正了解作者,至少是真正了解了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与目的,才有可能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真正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达到浸透式教学的真正教学目的,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情景再现,模拟文章情境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情景再现,还原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模拟表演当时的事件,通过换位思考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想象,在脑海中还原当时的情景。许多文章中的故事情境都比较有画面感,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进行积极的想象,再现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教师也可以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朗读,让学生闭着眼睛进行想象。教师要注意朗读停顿,注意语速适中,注意朗读情感,要给学生留充足的想象时间。教师也可以对文章内容进行补充和解释说明,以便辅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便于学生真切地想象作者所描述的内容,身临其境,真正做到浸透式学习。
文章中还有许多情景不容易想象出来,即使是学生可以想象出来,也不容易清晰地描述出来。此时,如果能夠被真实地表演出来,教学效果会更好。教师可以找几名学生协助自己进行表演,也可以直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发挥,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作者的思想与感受,沉浸在文章所描述的画面中。如果文章内容不容易表现出来,教师可以找几名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当然,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以带动气氛,让学生沉浸于其中。根据文章内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表演,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进行表演,也可以让每个小组都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充分体会到作者的感受,让学生都能够做到浸透式学习。
(四)不同类型文章,采用不同沉浸法
阅读不同的文章,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是有所不同的,教师要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行不同深度、不同方法的沉浸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文章,主要分为三类:记叙文,说明文,散文。首先谈一下针对记叙文的沉浸教学法。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文章,一起去梳理文章中的故事情节;或者是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讲解文章,让学生在脑海中进行想象,分析文章脉络,弄清楚文章中描述的事情,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需要时,可进行前文说的分角色朗读和分角色表演。这样的方式更适合学生进行这类文章的沉浸式阅读。
再来谈一下说明文,这类文章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主要是对事物或事理的介绍,对于这类文章的沉浸式学习,没有记叙文那么容易沉浸于其中。阅读这种文章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来想象文章中说明介绍的这个事物。如果文章说明介绍的这种事物确实存在,那么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到其图片让学生观看,从而辅助学生理解说明内容。同样的,如果网上有合适的讲解视频,教师也可以找来给学生观看,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说明内容,进而做到沉浸式学习。
最后是散文,这类文章不像记叙文一样有清晰的故事脉络,也不像说明文一样有图片可查,这类文章需要教师根据内容进行具体的沉浸式教学方法判定,教师可以采用学生一起朗读或者教师为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营造学习情境,沉浸其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沉浸到文章情境之中,想作者之所想,与作者达成共鸣,充分体会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有利于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从阅读中汲取到作者的智慧,从阅读中提升自我能力。
参考文献:
[1] 袁清卿.浅谈沉浸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运用[J].科学咨询,2020(37):235.
[2] 胡菲.浅谈语文“沉浸式”教学[J].林区教学,2007(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