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弋维君
高校育人中,网络新媒体在育人中所发挥的巨大优势,高校要学会运用微博、微信、微课、易班、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新媒体平台让工作活起来,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的传统优势同新媒体的技术优势高度融合,增强培育时代新人的吸引力。2017年,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也将网络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高校应探索开展网络育人建设方面效果更好、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方式。2020年突发的这场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国家为了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部及时发出了最强音“停课不停学”,从中小学到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号召,及时开展网络在线课程,教师当“主播”,学生上“网课”,进一步激发了网络育人的活力,拓宽了网络育人的渠道。
现代新媒体技术是社会进步的象征,网络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政教学、网络育人的深度融合,为高校育人提供了众多发展机遇。近年来,许多高校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了线上网络育人与线下传统育人双混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积攒了丰富的经验。但总的来说,混合式教学的育人模式上还有很大发展的空间[1]。
在国外,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网络教学、培训和研究的很早,也很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育人也成为网络环境下一个全球性的热点话题,国外的网络育人主要是通过网络开展线上教学、线上视频、线上公开课等。研究主要涉及教育、心理、社会学等方面,也有进行过传统育人和网络育人方式的对比以及网络育人平台的开发和研究。但国外网络育人没有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在国外,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网络育人还是非常普及,方式和平台以及资源都很多,网络学习、网络育人已在国外成为一种常用且重要的育人方式。
在国内,对网络育人的模式探索多数都处于两个阶段的研究。
(1)传统育人模式和网络育人模式的比较。在互联网时代以前,传统的线下育人模式,学生只能当面和老师交流,了解的知识也仅限于老师的人生积累和学术研究。现代新媒体信息技术平台发展后,学生可以在线上随时和老师互动和交流,大大增强了学习的时效性和互动交流的便捷性。学生也可以快速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高效的从网上获取内容更加丰富、案例更有趣味性且更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
(2)网络育人的价值和意义。在十大育人体系中,网络育人作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是育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育人也是思政工作者贴近学生、关爱学生、走进学生更好的方式,思政工作者可以从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了解学生需求,服务学生成长成才[2]。
随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从电脑到笔记本,再到平板pad,再到手机客户端,只要有网络,有平台,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化的教育教学。受本次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所有的教育教学都转到线上,把互联网“最大变量”变为“最大增量”,这不单单是对我们网络育人条件的一大考验,更是开创和引领着我们未来育人的新模式。
随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多种传播形式和传播平台的相继发展,高校学生使用互联网越来越频繁[3]。本次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发生更能促使对网络育人模式更多的思考,从传统的线下育人模式,到网络育人新模式,是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高校育人的需要。
新时代的大学生,无论生活、学习都离不开网络,从网络上学习方式的便捷性、获取学习资源的高效性以及学习效果的吸收性,都更能得到现在90后和00后学生的青睐。网络育人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也可以采用贴近学生的方式进行互动,比如线上微课、线上视频、线上直播等方式。既传授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也可以更便捷的利用网络信息,给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到事半功倍的网络育人效果。
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后时代,由传统“面对面”教学模式到新的“键对键”教学模式的转型,如何能让网络思政育人的效果深入人心,需要教师转变原有的“刻板形象”。网络的教育教学环境,让教师一个个都变成了“主播”,教师不仅是理论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也成为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下,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爱国精神的弘扬者和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在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防控期间,开展线上教学是“知识+现代技术”的双重融合,从知识的获取途径上,不再只是书本的单一模式;从教学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学生和教师面对面的单向交流,而是运用现代技术新媒体进行线上的交流和互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掌握新媒体设备的使用,学会运用线上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不断促进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推动。
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爆发,扰乱了大家生活的步伐,影响了学生传统的上课方式和教师的育人模式。此次事件是一场人民“战役”,更是一堂鲜活生动的思政大课。习总书记说,要树立危中有机的意识,本次危机,刚好让我们看到了网络教育的契机,认识到完善和推进网络育人的重要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后时代,思政工作者可以把思政“小课堂”和“战疫”“大课堂”结合起来,实现同频共振,把抗疫战疫中的感人故事和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变成网络育人的生动教材,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坚定理想信念,认识国家力量,坚定制度自信,全方位地做好网络育人工作。
从原来的“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这就需要建立网络育人的教师队伍,除了专职思政老师,也可培养一部分党员专业课教师上好思政课,同心同行,形成网络育人的合力。专业老师可以在上课中穿插一些模范和榜样的故事,比如可以以本次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涌现的“逆行者”“战斗英雄”等作为网络育人的生动鲜活教材,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力量,抒发中国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的热情,这样既可增加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又激发了网络育人的活力。
以“互联网+思政”的教育模式,发挥网络平台的育人功能。例如,高校中可以发挥易班平台的作用,结合高校中对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要求,实现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生活服务等统一融合的网络综合性育人平台。通过线上平台育人的多样方式,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和网络文化产品,以此凝聚学生力量、引领学生成长[4]。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5]。网络思政课堂,也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方式,充分挖掘此次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白衣天使、英雄人物等鲜活案例和生动事迹,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此次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无不体现着中国速度、中国力量;“白衣战士勇敢逆行”无不体现着矢志不渝的爱国爱党精神;“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八方支援,无不体现着全国上下一盘棋的团结精神。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上的素材资源,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活跃思政课堂。
习总书记说,要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网络时代,每个人的代入感、参与度都很强,网络带来育人优势的同时,也会出现“黑天鹅”和“灰犀牛”等有关思想意识、网络舆情问题。因此网络育人中要构筑完整闭环的育人网络,学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辨识能力和批判能力,维护育人的清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