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惠惠
(茂名滨海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广东 茂名 525000)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要做大做强,融资起着润滑剂的作用,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融资来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但针对多种融资渠道、融资方式,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融资风险。因此,国有企业初创期融资过程中如何对财务管理的现状进行完善,是国有企业发展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国有企业相对融资规模及额度较大,提升融资决策的系统性,可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选择有效的融资方式、规模及结构配置,可有效预防融资过程中出现的融资规模过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最大限度满足融资需求,预防融资过程中因决策不合理及主观因素干扰而导致的融资风险。
企业根据年初投资项目对资金需求做出预算,从而对总体融资需求做出相应调整,根据现有资金量、上年度内部留存及应收未收项目,从财务管理分析中获取数据支持,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融资方式,择优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融资结构和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国有企业在承接融资项目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融资不足或再融资情况。通过财务管理,可以强化融资过程中的资金管理,对于融资过程中出现过剩而造成的资金闲置做好资金管理,以资生息的方式节约融资成本。
国有企业因有当地政府的国资背景,导致各金融机构及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融资提供相对宽松的优惠条件及政策,易形成企业融资额度大,融资门槛低,融资效率高等优势,但由此导致的社会责任风险、融资风险也随之而来。通过财务管理可有效提高决策的公开化、信息透明化,合理使用项目资金,将更有效地规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融资风险,强化监督机制。
国有企业初创期根据项目需求进行大额融资,通常是由财务部和投发部共同制定融资决策,对融资时间、规模、渠道、方式及额度进行讨论,根据项目对资金的需求量,制定出可行的融资方案,再经管理层共同商议并表决通过。但现实中,财务部门决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满足融资决策系统的需要。比如,政府因其政绩干预企业的融资规模,国企领导想通过融资扩大经营,增加总体资产等,均会影响到财务部门的自主决策能力,导致与融资决策系统脱节。
近年来,企业对财务人员执业要求不断提高,对其从业能力的提升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随着企业不断壮大发展,企业面临的融资环境更加复杂,融资手段更加多样,导致在即定融资规模基础上有了更多样的融资渠道、方式的选择,对财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此情况下,难免会有一部分财务从业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随着集团化的发展,企业涉及的业务板块增多,经营范围扩大,财务人员对相应实操与战略决策接触甚少,难以适应企业融资管理规模的要求,容易造成与融资管理规模脱节。
由于国有企业体制的原因,融资管理理念一直存在误区。一是收入与支出理念相对较弱。项目融资额度相对较大,很难做到本、量、利分析。同时,国企负责人常出现一言堂现象,在个人政绩及利益的驱动下,难免会对融资管理产生一定影响。二是缺少内部控制。内控是融资管理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良行运转,是否可以做大做强的问题。但实际融资过程中,企业内部对主要负责人的内部监督约束较少,经常在融资过程中涉及多方利益,导致融资规模过大,造成资金闲置,规模管控模糊,资金使用存在随意性等情况,造成资源的浪费。三是财务信息披露不及时。很多国有企业为非上市主体,其信息披露仅限于内部或者应付政府相关机构,主要原因还在于很多国有企业领导不重视会计信息的披露,导致财务信息披露不及时,质量不高,与融资监管相脱节。因为没有充分、适当地披露相关财务融资信息,容易导致融资超出原有规模,增加企业资金成本负担或相关资金转作他用等情况的发生,造成与融资监管责任相脱节。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日趋复杂,在进行融资决策的过程中,财务部门应综合考虑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针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财务部门应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资本结构、产权关系等因素,从财务分析、融资结构等角度对企业的融资规模、结构、方式、体系进行综合财务分析,通过充分的数据分析,找出融资决策问题及隐患并提出合理解决办法。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提高财务部门的自主决策能力,优化并完善融资决策体系,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融资结构。另外,财务部门相关人员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还应结合最新的财政、税务及货币政策,关注最新的央行LPR的政策,根据自身企业行业情况,对比前期同行业的发展水平,参照同类企业融资规模、结构等来分析本企业融资情况,评估企业未来时间内发展潜力,将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同期相对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融资决策体系,为更好地节约融资成本、优化融资决策体系服务。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在管理中至关重要,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知识结构及实操经验等都将对融资过程中财务管理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重视财务管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建设,才能更好地优化国有企业的融资规模。国有企业财务人员不仅要熟悉基础业务的财务处理工作,还要关注国内外相关的财税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调整,金融机构针对与本企业业务板块相似的同类企业推出相关金融产品的信息,根据本企业融资项目的性质、规模及资金需求调整融资规模,在已知的融资方案中选出适合本项目融资对策,以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建设,可以有效地优化国有企业的融资规模,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金融改革的深入进行,国内金融市场日趋成熟,为企业实现多渠道融资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国有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多渠道拓宽企业的融资途径,合理配置资金,优化企业资金利用效率,提高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结合自身规模、业务板块特点,集中调度和运筹整个企业资金职能,并通盘考虑市场现有适合本企业的成熟经验,利用债券融资、金融杠杆、融资租赁、信托基金、产业基金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融资途径,最终解决企业融资中的财务管理问题,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实现资金快速、有效的周转,优化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融资决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牵涉到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容易滋生出相关管理人员徇私舞弊、权力寻租等问题。因此,国有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强化融资责任监督体系建设刻不容缓。融资方案要坚持在既定范围内实行内容公开、透明,采取集体讨论决策方式,避免出现‘一言堂’,要让更多相关专业人士参与到融资方案工作中。融资方案的确定要经过董事会,必要时要经国资管理机构的批准方可开展,监事会负责该融资方案的监督职责,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融资过程中财务管理风险及内部控制风险导致的一言堂现象的发生,有效避免国有企业融资过程中缺少监督机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确定方案后,要选择有经验的外部专业评估机构评估其融资中的财务风险,对于可选择的融资方案,要充分考虑项目需求与融资规模契合度,根据所处市场经济环境、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企业投资类型来进行分析,适时调整前期做出的融资方案,对财务管理风险做出相应调整,优化融资中财务管理风险及评定相关风险程度,便于管理层做出应对之策,控制企业融资中出现的财务管理风险。
综上所述,融资过程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国有企业初创期在融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财务管理问题。随着企业做大做强,融资方式、结构、资金规模也会不断变化,现阶段融资过程中没有显现出的财务管理问题,随着企业的发展会逐渐凸显。国有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对国有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工作更需严格管理。针对当前国有企业融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予以必要的重视,并提出可行性方案以适应企业未来的发展,更好地控制财务管理风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