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羽婷 蔡 霞 郭 赟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3)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的要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运用“互联网+”思维,可以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就业生态共同体”,学生和学校共同打造校内就业指导服务系统,家庭、政府等社会要素组建社会就业支持系统。各主体之间形成基于共同目标的互助协作关系,最终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同时为企业提供可靠专业人才。
“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技术与各传统行业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与互联网的融合过程中,传统行业进行自身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发展新机遇,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理念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精准就业”是一种兼顾过程和结果的理念。具体来说,社会发展需求、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企业用人需求、高校育人目标交融互动,旨在实现就业工作目标精准、过程精准和结果精准,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主动就业。
在“互联网+”视域下,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平台,对促进就业信息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降低毕业生、企业和学校的就业开支,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大学生精准就业,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解决好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需要明确高质量的就业目标与要求。教育部提出了“精准就业”的指导理念,即以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为核心,将学校教育、企业需求和社会需要相结合,构建“互联网+就业”的新型就业模式。
当前劳动市场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利用“互联网+就业”思维对解决这一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利用互联网相关技术手段,多维度采集企业和学生信息,再通过全方位的数据分析,明确企业所需人才,使高校毕业生可以快速、高质量就业。企业和高校通过平台搭建,利用“互联网+”模式进行合作,不仅能够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新生能量,还可以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招聘,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就业”平台,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进行人员测评与招聘,如:发布相关测试,获取求职者性格、能力、专业知识等方面信息,从而为企业空缺岗位找到与企业精神与文化相匹配的人才,帮助企业实现“精准招聘”。
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如:创新创业教育与培训相关资金和政策优惠来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如: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免费创业培训等。
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和大数据的收集,高校就业部门可以跟踪和预测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意向等情况,依托这些有效的数据,高校可以针对性地开展就业相关课程及指导。同时,“互联网+就业”让就业信息的传递更加及时,缩短了企业、高校和大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就业共同体的构建。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各招聘平台涌入大学生生活,线上招聘方便快捷,被越来越多当代大学生所接受。“互联网+就业”模式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及时了解当下的就业现状,大学生也可以在就业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我分析,从而探寻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可以针对学生就业需求,推送有效信息,实现引流参与招聘,对鼓励大学生主动就业起到了积极影响。
(1)建立校企合作推送机制
企业主动加强与高校间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方式,保障精准输送人才的顺利实现。企业应全面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之中,通过顶岗实习、订单班、联合培养等校企合作模式帮助毕业生就业,并在专业共建、员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方面展开合作,争取让毕业生和企业满意度均得到大幅提升。
(2)发挥企业培训基地作用
企业是“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企业应主动提供各种实习和实践机会,帮助大学生了解创业市场的社会需求,理解企业文化,并积累相关工作经验。通过与高校合作,构建微课、慕课,开展讲座、人物访谈等活动,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塑造和价值引领,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更高的精神追求。
(3)运用“互联网+”模式招聘
企业应主动尝试各种新的招聘渠道,比如:抖音、微信小程序等多媒体进行线上招聘,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并且针对性强、覆盖面广,既方便企业获取人才,也符合大学生的“口味”。企业还应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形成企业人才大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企业和求职者都可获得更加贴心周到的服务。
(1)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人培”方案
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紧跟时代发展,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可以及时掌握就业市场动态,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育质量。首先,高校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要引入高科技、新技术,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其次,高校应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社会人才流动趋势,并以此为依据对专业进行调整和设置,同时强化新兴行业相关的专业设置。
(2)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
利用“互联网+”技术获取大学生求职数据并分析其需求,针对不同情况的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增强其内在求职动机,引导大学生主动就业。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如:进行就业环境模拟,调动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求职精神;引导大学生有效地掌握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政策与形势的变化。
(3)培养学生自主就业创业意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良好的就业意识是实现大学生精准就业的前提。教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大力宣传和支持学生创业,并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时普及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让学生早了解、早准备。同时,在教学活动中邀请创业成功的学生分享创业经验,为学生自主创业加油鼓劲。
(1)调整就业心态,树立求职信心
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首先应从就业心态入手。努力克服求职时的紧张慌乱、焦虑冲动和求职受挫后的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大学生求职不要急于求成,应主动树立求职信心,疏导不良情绪,做好心理准备,提高耐挫能力。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锻炼社交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塑造健康的求职心态。
(2)学会利用“互联网+”方式求职
毕业生应利用现代化的求职手段,如:QQ群、微博、微信等平台,及时掌握就业、招聘信息,时刻留意就业机会。高校毕业生可在各种移动终端实现网上投递简历、网上面试考试及网上签约,这种“互联网+就业”形式,极大地节省了求职的时间和成本。
(3)注重点滴积累,培养创业思维
就业岗位稀缺使大学生求职变得更为被动,越来越多的企业看中大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经历。大学生应该珍惜寒暑期社会实践机会,在实习岗位上埋头苦干,向前辈多请教,从点滴处积累工作经验。在岗位少人多的大环境下,保持创新创业精神,时刻留意生活中的新商机,为自身创造就业机会。
“互联网+”时代,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离不开政府、企业、学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唯有四方协调配合,构建并积极运用“互联网+就业”模式,才能保证大学生高效率、高质量、精准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稳定就业能够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为企业创造财富,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贡献,也是改善民生和稳定社会大局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