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艳
(宁波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000)
PPP项目是政府部门通过竞争方式从中选择具有投资潜力、运营管理能力强的社会资本,以特许权协议为根本,彼此形成一种合作关系,以签署合同的方式确定彼此权限和职责,保证合作快速完成,最终让合作双方完成预期目标,从中获取合理收益。PPP模式是国家及个人合作以后形成的模式,也被称之为“公私合营”。通过对该模式定义分析,表示社会资本与政府资源之间通过建立项目合作关系,以合作形式向社会及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在风险共担的同时,从中获取一定效益,实现两者和谐发展。
在PPP项目中,展现出投资规模大,施工时间长,资金周转效率低等特点,这就使得在融资环节面临的客观因素比较多。因为周期长,在合作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面临突发现象,再加上在项目运行中,将会产生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增加PPP项目融资风险发生概率。
在PPP项目施工建设中,要求多方主体一同参与,相互配合。因为各方在合作过程中存在利益和收益上的差别,彼此之间承担的职责也有所不同。例如,政府部门面对风险主要是对部分合作企业选择风险。从合作企业角度来说,面临风险在于法律风险、政策风险等。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项目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风险,都会给金融机构投融资造成直接影响。
当前社会发展中,在PPP项目施工建设上,要想减少风险问题出现,大部分项目将会采用多种融资方式,导致项目在各个阶段将会面临不同风险。在项目建设中,周期划分为两个,一个是运行周期,另一个是建设周期,各个周期风险各不相同。由此可见,PPP项目在融资风险上展现出复杂性特点。
政治风险通常是受到战争、国际关系变化、法律体系等因素影响,使得PPP项目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受到影响,从而引发风险。从整体角度来说,政治风险一般划分为主权风险、法律风险、税收风险等。通过对风险问题总结分析,PPP项目融资风险产生原因具体展现在法律方面,政府政策持续性不强,民间资金不能及时预测存在的政治风险。在实际中,要想减少风险问题出现,应按照公平、公正的要求,从根源上防止发生官僚主义现象,保证合作中各方合法权益。
在开展施工建设工作时,没有按照约定期限要求完工,工期延长,或者竣工以后施工质量不满足实际要求,从而引发工程建设风险。在实际中,工期延长、施工建设成本超支、工程质量不满足实际要求等,都会给项目施工建设带来一定影响。在项目中,没有按照约定期限建设的原因在于受到建筑资金跟进、施工技术投入、自然因素等影响。工程建设风险渗透在工程建设和运营各个环节中,是PPP项目融资中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PPP项目施工建设中,将会用到大量施工技术和设备,这些技术的先进性和专业性将会给项目可操作性带来直接影响。从建设参与方角度分析,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问题在于项目建设和项目运行两个阶段,在此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技术问题。在实际中,引进技术和工艺的先进性,工程造价是否合理?项目是否满足国家产业规划发展要求?技术手段是否和项目基本国情相统一?应用技术是否具备专业化特点?设备是否稳定安全?这些都是技术风险的诱因。
经营管理风险也就是指在PPP项目建设完成后,在后期运行维护中,由于经营组织管理不规范而引发的风险,具体包含工程监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财务管理、项目组织管理等。例如,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因为产生安全事故而引发的损失,由于交流不充分而造成损失性问题。并且,如果项目管理人员自身工作经验不足、能力不强等,也会引发经营管理风险。
通过构建和PPP项目相关的法律机制,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防范融资过程中各项风险。结合当前情况来说,我国对应融资所发布的相关法律体系并不完善,与之对应的,PPP项目受到法律约束力有待提高,且相关法律机制结合项目运行发展情况和市场环境变化频繁修改,在无形之间给融资风险的出现提供可能。为了将该问题全面处理,国家相关部门应结合项目建设要求,发布相应的法律机制,制定统一的融资标准和具体要求,并且要求企业和政府部门一同根据法律要求操作。此外,对于PPP项目融资中审核环节,应规范相关的法律管理流程和标准,从根源上减少腐败问题出现,保证企业及国家合法权益。
为了防范融资风险,应做好动态监督管理工作,加强风险预警管理。为了完成该目标,需要科学建设融资风险预警体系。在企业开展融资工作时,应结合实际要求,建立与之对应的融资风险预警系统。其中,风险预警指标设计和选择,应该通过对融资需求的具体分析,对项目实施过程风险进行调查与评估,具体到项目实施各个环节中,风险预警系统应该从项目融资前期、融资过程和融资后期等方面入手,形成一个完整的风险控制系统。通过使用风险预警系统,多方参与到风险动态管理活动中,优化融资风险预警机制,保证风险预警的实时性和专业性,实现PPP项目融资风险的科学管理。
为了保证PPP项目融资工作顺利进行,需要综合思考项目参与主体多方要求,明确其工作职责,对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识别,共同分担。在实际中,应该协调好项目各方参与主体的风险分配情况,明确风险管理职责,保证项目风险控制目标快速完成。在实际中,应该对项目中存在的风险问题科学处理,相关风险承担应对风险管理细节有充分认识,对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确定风险分担责任。项目管理部门应对风险管理内容综合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风险收益分配计划,给项目参与风险管理承担主体工作提供方向,一同分担项目风险,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
在推广PPP项目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管理对策,防范融资中各种风险。首先,政府及企业应该结合国家法律要求,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以此促进项目融资活动顺利开展。从目前情况来说,PPP项目属于一种全新的融资形式,只适合应用《民法典》等相关法律原则,在实际操作中,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规章制度,缺少法律引导,使得企业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并且,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政策调整比较频繁,部门之间容易面临交叉问题,社会投资人不能形成稳定结构,使得项目推进受到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及时修改法律体系,例如,发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条例》,不同于常规的指导方式,该条例展现出较强的法律效应。立法的目的在于确定PPP项目定义,防止发生定义混淆的状况。从融资角度来说,在PPP项目立法方面应该注重两项内容,一个是确定PPP项目定义,明确特许经营范畴,防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操作风险,避免从PPP项目参与主体自身利益角度入手,选择适宜的法律机制,提高项目整体收益。另一个是确定经济救济方式。对于PPP项目合同中涉及的救济内容,应该找出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两者之间的偏差,在综合分析以后采取合理的仲裁方法,立法应该以实际操作为根本。此外,结合《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律要求,形成法律效应对接,对于法律文件中缺少的具体要求和具体内容,可以在“PPP基本法”相关体系中进行确定,及时修改并完善,减少文件冲突。其次,提高企业管理专业化。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开展各种与PPP项目融资风险相关的知识讲座或者培训活动,安排所有人员积极参与其中,对融资风险类型、防范方法等有一定了解,并且对国家发布的各种政策进行深入解读。根据所掌握的PPP项目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对融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企业还要积极引进PPP项目管理人才,加强专业培训,给国家培养一批既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PPP项目定价将会给各方利益相关者投资决策和效益带来直接影响。所以,结合融资要求,制定完整的PPP项目定价体系,保证融资活动顺利进行。在实际操作中,PPP项目定价不但要满足社会发展要求,还要负责各个参与方利益目标。所以,政府部门应该与企业结合,一同构建合理的项目定价体系,对PPP项目定价过程进行追踪和监管,让现价与补偿体系更加规范和合理。对于PPP项目价格上限,参与方需要从实际入手,根据项目成本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确定价格标准,由项目参与方根据价格上限范畴进行定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防止项目参与方随意提价。与此同时,对于呈现出亏损状态的PPP项目,政府部门可以结合实际提供相应的额度补偿,在某种程度上保证项目整体效益。
在开展PPP项目融资活动中,受到政治、法律、金融等方面影响,容易面临各种融资风险,给PPP项目效益带来一定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该结合项目建设发展要求,对现有法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完善风险预警体系,制定定价机制,加强相关人员分配,做好融资风险管理工作,从根源上减少风险问题出现,保证PPP项目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