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马庆
立德铸魂是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之本。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自主持召开思政课座谈会,其中心要义就是通过给学生上好思政课来培养人和塑造人,为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添砖加瓦。十八大以来,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在中国教育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重视力度都是罕见的。在思政课会议、教育座谈会、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战略谋划的高度上着重指出“思政课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今中国处于历史发展的大变革时代和关键时期,需要思考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命题,而立德铸魂恰恰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重大时代命题,是高等教育铸魂育人的重点。“德”是“魂”之内涵,“魂”是“德”之载体,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理直气壮开好高校思政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前提,为立德铸魂,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载体支撑,这不仅符合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特点、新动向,而且还有兼具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
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是培养时代新人的价值指导,是全国高等教育思政课教学必须落细落实的任务。高校开办思政课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决定是否能承担好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的重要责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中心环节和价值旨归,是培育时代新人、落实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体现。高校思政课面对的群体是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是现实的人,人立于天地之间,无德不立,立德乃立的是高尚之德,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人是天地万物中最重要的,人类社会要实现永续发展,其根本在于人才培养,而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道德、高才干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必须回应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树人也是教育工作者关切的话题,培育又红又专、以德为先的新时代青年突出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的灵魂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可以说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教师们上好思政课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坚守理想理想。因此,高校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立德为根本,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水平。
铸魂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和最终目标,也是高校思政课承担的神圣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神圣职责。铸魂,就是铸造灵魂,灵魂是非物质化的精神人格,包括理想、信念、信仰、道德、情操等非物质形态,塑造灵魂,就是塑造人的精神,而精神的内核则是信仰。理想是指引人们前行的指路明灯,没有理想的指引就会迷失方向,塑造灵魂的关键在于塑造坚定的信仰和远大的理想。坚定科学的信仰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总结,铸魂育人为人的灵魂提供精神支撑和价值目标,规定了思政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思想之旗”“精神之魂”,高校需要长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自觉承担铸魂育人的神圣职责。重点是要用党的理论思想和观点来武装学生的头脑,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逻辑能力、为其今后的成长道路打基垫石。铸魂育人高度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和价值目标,是思政课的根本遵循和承担的神圣职责。
任何科学理论的价值,都在于用实践践行,用行动说话;任何鼓舞人心的号召,其力量都在于坚决执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铸魂育人神圣职责是当前党和国家乃至学校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打牢实践之基,办好思政课,这样才能把立德铸魂落到实处,深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青年给予深厚希望,我们党历经风雨沧桑,在风雨中求生、在实践中前进,立志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代代华夏子孙为之奋斗。高校思政课必须办好、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也须反应人民群众对新一代大学生的期盼,这就需要把握教育规律,推进课程创新,在用马列主义真理的光芒指引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铸魂育人,用新思想、新发展理念、新道德要求教育学生的同时,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可信度,用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把爱国之心、强国之志体现在日常行动中、体现在筑梦和逐梦的路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教书育人、用“三个离不开”思想教育学生增强团结意识和大局意识,用“四个自信”教育学生明心立志、用“五个认同”增强自己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的赞可。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主阵地,大学生无疑就是各种社会思潮的受众者,如何引导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诱导,自觉践行立高尚之德,做“有趣灵魂”的时代青年、成为社会主义可信、可靠的接班人是高校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铸魂育人的重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和高校思政课立德铸魂政治方向的逻辑必然和内在要求。
开好思政课,一方面,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的政治要求。在2019年3月18日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放在重要议程上来。这充分说明了党的领导是开好思政课的根本保障。另一方面,要践行“四服务”和“三结合”的内在要求。“四服务”和“三培养”是密切相关的,“四服务”是培养人的总的价值导向,“三培养”是“四服务”的目标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讲话中,进一步结合“四服务”和“三培养”要求,从办好思政课,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上再次重申其重要性,“四服务”和“三培养”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根本要求,二者把党的教育方针同新时代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结合在一起,同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使命和培养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相结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抓好思政课建设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新举措,因为只有开好思政课,才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承担好铸魂育人神圣使命,最终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能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新人。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也是其立身之基。落实立德树人课程的关键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的主力军,思政课教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最为核心的作用。因此,上好思政课不仅仅在于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同时要依赖于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古代就有“上所施,下所效也”“师哉,师哉,童子之命也”的道理,也就是说教师对孩子人生发展的重要;在新的历史时代,面对新的征程,需要完成新的目标和使命,教师作为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一环和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教师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教师,他们既是党的理论的传播者、理论宣播种机,而且还是青年大学生人生路上的领航人和指向标。思政课教师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学生迷茫困惑时的疏导者,引导学生立规矩之范、发时代之声。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形成科学的方法,为学生埋下健康的种子,指引学生迈向正确的方向。因此必须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建设,树立其核心地位,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言语表述不仅要合规,更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不移、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不懈、要站稳立场,不断提高拓展自己的视野保持对教育事业,对思政课的敬畏,要坚持以德教学、以德育人,充分发挥自己在铸魂育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只有解决好育人这一根本问题,才能推进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青年学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人才资源,他们能否“立”共产主义之德,“铸”马克思主义之魂事关中国前途命运之大势。因此,高校需要开好每堂思政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真正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魂育人神圣职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