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珊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高素质声乐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校声乐教学中,需要积极迎合社会的人才需求,对声乐教学进行不断改革与创新,弥补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创新声乐教学方式方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声乐人才。
高校声乐教学在持续的改革与完善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客观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影响声乐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教育理念落后会使声乐教学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重理论而轻实践。声乐学科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中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然而当前声乐教学中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演唱方法、表演形式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上,而缺少足够的实践训练和艺术人文教育,导致学生未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难以在声乐艺术道路上行稳致远。
第二,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素质教育实行了很多年,以生为本成为所有教师的共同教育理念,然而在具体教学中却难以落实到位。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习惯于传统教育模式,依赖于教学大纲,却未能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客观需求,仍采用统一化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目前,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的问题较为突出,很多教师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时代的发展去丰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很多高校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环境受限、教学设备落后的问题,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未能灵活运用情景化、舞台化等教学手段,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的实际效果。
信息时代的声乐教学与以往有着很大不同,然而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却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很多高校的声乐教学内容依然围绕传统经典歌曲的教学,声乐教学内容中现代元素不多。这导致很多学生对声乐教学缺乏兴趣,对现代音乐缺乏了解,无法成为新时代需要的音乐人才。
声乐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评价方式单一,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融入情况等过程性评价,仅依赖于日常训练情况和课程考试成绩的结果性评价,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及时、准确的反馈,无法客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且评价主体多为教师,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评价不够客观、公正、全面。
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从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入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丰富声乐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要对声乐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围绕本校人才培养定位,改变声乐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失衡的问题。高校应厘清不同高校之间的性质差异,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声乐课程特征,合理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对声乐教学体系进行重构,适当增加声乐实践教学占比。
其次,要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声乐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以往声乐教学中,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教师往往依赖于个人经验和习惯教学。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不应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一味强调教师的理论讲解或实践演示,而是要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声乐知识体系,并将声乐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最后,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同学生的声乐基础存在客观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意愿和需求也有很大不同,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意见,注意听取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心声。这需要教师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传统的上下关系转变为平等关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教师要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合理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使声乐教学不再是教师为了教而教,而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高校应保障声乐教学的设备设施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声乐教学的创新,依赖于教学环境和设施条件的改善,更依赖于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因此,高校应努力做好教学条件的改善工作,及时更新教学设备,比如搭建声乐实践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等,并注意强化声乐教师的教育培训,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为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声乐教师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形式。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为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方式和方法。声乐教师除了灵活运用各种常规教学手段外,还应熟练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比如借助录音笔帮助学生找出声乐演唱中的误差以便于校正,录制艺术家的演唱视频供学生赏析借鉴,等等。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声乐教学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获取更多的声乐知识,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声乐能力,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再次,声乐教师应努力开发个性化的教学形式。在声乐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各具特点、各有优势,教师同样如此。作为一名声乐教师,不仅要掌握声乐理论知识,拥有较强的声乐演唱与表演能力,还需要具备很强的教学能力,能够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将声乐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这需要教师注重声乐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学习积累,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意识与能力,形成自己的艺术魅力和教学风格,才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提高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声乐教师应努力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除了声乐课堂教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为学校附近的敬老院、社区编排声乐节目,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声乐表演素养,并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可以在校内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或节庆活动,在真正的比赛和现场表演中增加学生的舞台经验,锻炼学生的良好心态,增强学生的能力和信心。还可以组织召开讲座、研讨会等交流活动,教师之间互相分享教学经验,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理念和技巧,促进声乐教育的良好发展。
高校声乐教材和当前社会的流行音乐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更多是围绕经典歌曲开展教学。传统的经典歌曲虽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学价值,然而缺少了现代元素的加入,容易使声乐教学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为了改善这一局面,教师应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声乐作品,将其纳入声乐教学中来,使声乐教学不仅拥有众多经典,还有新鲜的现代社会元素。
声乐教师要善于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在互联网的助力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适当的声乐教学资源。网络上拥有数不尽的优质资源,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搜集、整理有效资源,将其制作成教学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或是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自行下载学习。
声乐教师应结合人才培养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以弥补教材的缺陷和不足。声乐教材中往往以独唱形式为主,侧重于独唱发声技巧、咬字等问题的教学,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对唱、重唱等演唱形式的教学内容,丰富声乐教学的表演形式和艺术表现形态。针对声乐教材中洋多中少的问题,可以适当增加民族歌曲等的教学比重,实现多元文化与艺术形式共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需要坚持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尤其要突出过程性评价的作用。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应制订相符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为学生设置适合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及时评价,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发挥评价促进教学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将演唱意境、演唱技巧等纳入评价内容,优化声乐评价体系,确保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指标科学。
教学评价的主体不应局限于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弥补教师单方面评价可能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学生自评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明确进步的目标。学生互评可以帮助学生互相学进行比较,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他人的不足,有助于学生融合他人之所长,获得全面的进步。
在师生评价的基础上,教师要整理总结出有效的指导意见。一方面,结合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学生的意见,调整改善后续的教学;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给出明确的指导意见,督促学生予以改正。
综上所述,教学创新是高校声乐教育的必然选择,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优化评价方式,以建立科学、系统的创新型教育模式,提升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方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水平声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