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贵
(浙江展风鞋业有限公司,浙江 丽水 325103)
制造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要支柱,其发展时间较长,整体行业规模较大,企业数量众多且鳞次栉比,但多年发展下来,制造企业市场饱和度不断升高,企业间竞争激烈且逐渐同质化,丧失了核心竞争力,由此导致制造企业经营利润微薄,多数是以量来获取利润。而未进行增值税改革前,按照以往税法规定,企业在需要缴纳增值税的同时,也要缴纳营业税,虽然这两个税种彼此相互独立,征税范围、征税方式以及计税依据等都有所不同,但营业税税负较重,尤其是劳动领域和服务领域的税收负担较大。同时,营业税下,企业还面临重复征税的问题。营业税和增值税并行下,企业并不能获得完整的增值税抵扣链条,影响增值税筹划,加大企业承担的营业税、增值税。再加上,两套税制的并行既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经济进步,也给征税监管带来了难题,偷税、漏税问题时有发生。综合多种考虑,国家逐步推进营改增政策,以期减低企业税负,更好地实行征税监管。
未进行增值税改革前,制造企业面临双重征税的问题,税负负担较重,不利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单从制造行业来看,增值税改革中,制造企业减税降费的规模最大,据不完全统计,制造业减税占比超过5成,制造业纳税人减税幅度也空前,这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决心。推行营改增后,企业可以将营业税按照增值税标准上缴,既避免了充分征税,也方便形成增值税抵扣链条,进而增加企业经营利润。而且,对于物流服务、交通运输以及科技研发等行业的增值税改革,也有利于制造企业技术研发,拥有更多的本钱去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冲击,从而实现稳健经营。此外,以往多年,税务筹划并未得到企业的重视,税务筹划工作缺乏“筹划性”,实际节税空间有限。而营改增后,国家也针对性地强调企业纳税筹划的重要性,各制造企业也逐渐将税务管理放在战略层面,尤其是税筹空间的扩大,为企业合理筹划提供了有利条件,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获得大量节税收益,避免了部分企业去寻求过激税筹方法的风险[1]。
增值税改革下,重新确定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界定标准,对混合销售、兼营销售等特殊行为的纳税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对于进项税额抵扣,也从扣税凭证、扣税金额、非正常损失、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方面制定了新规定。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在纳税筹划中,企业只有对纳税人身份的选择、进项税额抵扣链的构建、销售方式的选择等进行合理选择,才能更好地利用税收筹划空间,而这必然对企业税务筹划水平提出了更好的要求。然而,从税务管理实践来看,现阶段多数制造企业税务管理组织结构还不够健全,税务管理工作基本由财务人员负责,专业性不高,对税收政策的解读、分析不够全面、充分,税务筹划水平有限。同时,企业各单位涉税职责划分较为混乱,缺乏税务风险管理意识,而且税务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白条与虚假的票据等问题仍然存在[2]。在此税务管理形势下,制造企业适应增值税改革能力较弱,实际税负率并不如预期,而且管理中也存在不少税务风险,触犯税法、多承担税负等现象并不少见,由此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同时也存在着名誉受损的可能性。
增值税改革是政府基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而提出的一项政策,整体上具有降低企业税负压力,有效控制经营成本的作用。但在当前增值税改革实施初期,增值税改革后税务管理越发复杂,企业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并由专人、专职负责增值税改革在企业中的落实。制造企业可以按照业务规模、盈利情况等,建立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或税务管理小组,并招募经验丰富、专业能力过硬的税务人才。同时,从岗前、岗中以及岗后进行全过程培训,以综合提高税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可以更专业地开展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能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及重大事项的经营决策,并提供税务风险管理的相关建议。
税收政策是企业税务筹划的基础,也是企业税务管理中关注的重点。制造企业应强调税收政策解读的必要性,强调税收政策的时效性特点,以提高税务人员及时关注税收政策变动的意识,动态追踪增值税改革下各项税收政策的具体变动情况,使得企业税收筹划方案能符合税法规定。同时,企业也要强调和税务机关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企业税务人员应定期关注税务机关单位官网披露的信息,或通过邮件、电话以及上门咨询等方式,了解增值税改革相关的内容,并和税务机关及时确认已过使用期但并未有后续政策抵补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否可以继续使用,以及税收政策中各适用主体不明确的情况下单位的判定依据等情况,及时了解税务机关对相关涉税事项的自由裁量依据[3],并基于此来规划企业税务筹划方案,保证各项筹划计划都符合税务机关的判定,避免出现被税务机关不认可而筹划失败的情况,提高企业纳税筹划的合法性。
制造企业还需积极完善税务管理制度,由税务管理部门领头,依据企业税务管理职责,参考涉税事项环节等,针对企业日常税务工作、凭证票据管理、税务资料文件的准备等,制定适宜的管理细则,并依据企业管理职责、业务流程等梳理企业税务管理流程,并以此为依据,借鉴其他企业制度架构,健全企业自身的涉税事项管理制度,有序指导和支持企业纳税筹划工作的开展。同时,依据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建立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机制,保证各部门、各岗位间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从而严格落实税务筹划方案、战略计划等,保证企业预期纳税筹划目标的实现。
增值税改革后,税务风险必须引起制造企业税务管理中的重视,制造企业应建立健全税务风险预警系统,及时预警存在的税务风险,纠正企业税务筹划方向、内容等,以更好地适应改革。在实际建设中,首先,制造企业应在内部加强税务风险管理意识,保证企业人员对税务风险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其次,加快财务共享平台的构建,引入税务风险预警系统,并从企业组织结构、信息沟通、业务流程等角度出发,对税务风险预警流程、程序等进行优化,使其更符合企业需求。由系统根据不同风险特有的特征,借助比率分析、回归分析等数理模型,识别税务风险以及分析风险关键因素,及时向管理人员预警,并根据风险防控设置,采取人工控制或自动化控制机制。同时,制造企业还应根据对自身和行业在增值税改革下所发生的税务风险类别、税务风险发生规律以及重大程度等信息,建立适宜的风险发现性控制和预防性控制机制,以提高企业提前预防税务风险的能力。另外,针对税务风险的防控,应构建防控措施数据库,收集和汇总行业相关税务风险的有效应对方法,便于系统可以及时提供有效的税务风险防控措施,提高企业税务风险解决效率。
虽然增值税改革已经开展一段时间了,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征税管理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在税务机关和企业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容易增加二者的矛盾,每年因为税务问题发生的官司并不少见,因此,推进增值税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加快增值税改革在制造企业中更快更好实施的重要助力。
结合实践来看,增值税改革总体上对制造企业纳税筹划具有促进效果,但短时间内,由于制造企业组织机构、人员水平、管理制度、信息系统以及沟通等多方面还不满足需求,增值税改革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困境。新时期,制造企业应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税务管理问题,积极从优化税务管理组织结构、培养专业税务人才队伍、充分解读增值税改革政策、完善涉税事项管理制度以及健全税务风险预警系统等角度,提升企业税务管理水平,从而推进制造企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