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智,王朝辉
(安徽省机电排灌总站,230022,合肥)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2022 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牢牢扛起水旱灾害防御政治责任。应急排涝能力作为水旱灾害防御的重要非工程措施,是机构改革后,水利部门履行“承担防御洪水应急抢险支撑工作”职责,主动担当作为的重要手段。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长江、淮河、新安江横贯全境,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旱灾害频发,加强全省水利部门的应急排涝能力对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补足防洪减灾体系短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洪涝灾害是安徽省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为抵御洪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在沿江、沿淮等地区建设了一批排涝泵站,近些年又通过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灾害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等多个项目,对老旧泵站进行更新改造。目前,全省建有装机容量在50 kW(或流量1 m3/s)及以上的固定排涝泵站共计3 975 座、总装机容量139.9 万kW、总流量1.6 万m3/s。这些排涝泵站为全省防洪排涝、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安徽省水利排涝能力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固定泵站建设投资高,开机受场地、供电、水流、水位等因素限制多,无法适用于紧急排涝任务和城市内涝等情形。而由应急排涝人员和各类移动设备组成的应急排涝能力作为固定排涝能力的有效补充,具有设备安装方便、场地适应性强、能迅速抵达灾情现场并立即开始排涝的优势,是水旱灾害防御体系中排涝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级层面,安徽省于1972 年成立了防汛抗旱应急服务队,为全省防汛抗旱应急任务服务,现有队员18人。应急服务队自成立以来,在历年防汛抗旱中发挥了显著作用。2021 年7 月河南郑州遭遇历史罕见暴雨灾害,安徽省级防汛抗旱应急服务队紧急驰援,连续奋战156 小时,排出涝水40 多万m3,为当地提前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市县层面,据统计,目前共有10 个市、34 个县(区)水利部门有专业的应急排涝服务队,合计45 支队伍,其中,性质为事业单位身份的28 个、企业单位身份的17 个,共有队员867 名。队伍人员多由市、县排灌站管理单位的职工兼职,队员平时在各自岗位工作,当发生涝情时,迅速集结起来开展应急排涝工作。
省级层面,在合肥、淮南两市设立了移动排涝设备储存仓库,其中,合肥仓库库房面积4 000 m2,淮南仓库库房面积2 000 m2,存储的主要移动排涝设备为各类潜水泵和移动泵车,共有各装机类型和扬程的潜水泵组200 多台套,移动泵车6 台,同时配有部分小型汽油机泵和柴油机泵,合计总装机约2.1 万kW,总流量117.65 m3/s。
在市县层面,据统计,共有13 个市、58 个县(区)水利部门储备有应急排涝设备,分散储存于82 个设备仓库,储备有各类潜水泵、污水泵等应急排涝设备2 000 余个,总装机容量约5.8 万kW,总流量324.9 m3/s。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防汛抗旱是水利部门的天职,加强水利应急排涝能力建设,提升水旱灾害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是水利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
安徽地处长江中下游、淮河中游和新安江上游,境内有901 条河流、128 个湖泊;气候属中纬度过渡带、南北方过渡带、海陆过渡带叠加地区,冷、暖气团交汇频繁,受东南台风登陆影响,年平均降水量800~1 800 mm,其中70%集中在5—9 月,是典型的孕灾地区,水旱灾害频发。以“十三五”时期为例,水灾和旱灾交替发生:2016年安徽省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2017年江淮之间发生夏伏旱,2018 年“温比亚” 台风给皖东北带来罕见暴雨,2019年淮河以南地区发生严重伏秋冬连旱,2020 年长江、淮河、新安江同期发生大洪水。由此可见,加强应急排涝能力建设,是防范化解安徽独特省情引起水旱灾害频发风险的内在需要。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2021 年9 月发布的一份关于自然灾害的伤亡和经济影响的报告,由气候变化引发的洪水及高温等自然灾害数量在过去50 年里增加了5 倍。《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指出,高温、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增多增强,中国气候风险水平趋于上升。回看2021 年,郑州“7·20”暴雨最大小时降雨量达201.9 mm,突破我国大陆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而南方丰水地区的珠江流域降雨持续偏少,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遭遇60年来最严重旱情。因此,加强应急排涝能力建设是今后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增多的迫切需要。
从安徽省水利发展现状情况来看,淮河尾闾不畅,长江干流部分河段崩岸严重,部分堤防等级低,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系统治理不够,部分易涝区排涝能力不足,城市防洪能力与城市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洪涝灾害仍是心腹之患。《安徽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中谋划了一批长江、淮河、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重点涝区排涝能力提升,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等一批水利治理工程,来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洪保安网。这些工程措施是基础和根本,而应急排涝能力建设作为水旱灾害防御重要的非工程措施,是有效处理应急情况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有力手段和补充,是全省水旱灾害防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机构改革后,安徽省防汛抗旱工作运行机制由原来的水利部门全程负责水旱灾害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调整为:平时,应急管理部门指导协调相关部门水旱灾害防治工作;战时,在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应对重大险情灾害的救援救灾工作。一些人甚至部分行业内人员认为防汛抗旱工作不再是水利部门的职责,一些地方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撤销了排灌专管机构,原有的一些应急排涝队伍人员也逐渐调整岗位,一些设备进行了划转,造成全省水利部门应急排涝能力显著下降。
安徽省的水利排涝队伍人员分散在10 个市、34 个县(区),排涝设备分散在13 个市、58 个县(区)。每个地方的队伍人员一般只负责本地区或本单位管理工程的应急排涝任务,缺少横向联系,很少参与其他市县的应急排涝工作。各队伍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没有机会相互学习借鉴,水平也参差不齐;各地储备设备多有重复,没有相互补充。整个水利部门没有统筹整合各个地方的人员和设备,形不成合力。
一是应急排涝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缺少新生力量。在省级防汛抗旱应急服务队伍的18 人中,70%以上年龄为45 周岁以上;而市县45 支应急排涝队伍的867 人中,40 周岁以上占比67%。随着人员结构老化,加之招考等因素限制,水利应急排涝队伍人员很快就将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二是应急排涝设备管理水平低,老化失修。当前,无论是省级还是市、县,应急排涝设备管理水平距离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还有很大差距,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清查盘点等工作主要依靠管理人员手工录入,信息化程度低。另外,由于缺少必要的管护经费,一些设备年久失修,老化严重。
《安徽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安徽省城市防洪能力与城市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市内涝问题会越来越凸显。当前,应急排涝设备多是一些笨重的潜水泵,设备重、倒运和安装时间长、机动性差,在应对紧急的城市排涝任务时能力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发挥好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根据职责分工承担各自责任,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就防汛抗旱运行工作机制来说,发生重大水旱灾害险情时,由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应对重大险情灾害的救援救灾工作,水利部门负责较小险情的处置,并为救援救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回顾机构改革后2020 年大汛安徽省的防汛工作,水利部门依然需全链条参与其中。因此,应该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加强水利部门应急排涝能力建设,主动担当作为,抢早抢小,将险情消灭在萌芽状态。
为解决全省水利部门应急排涝力量分散、各自为战的问题,建议统筹整合全省水利应急排涝人员和设备,组建一支大型综合性应急排涝服务队伍。水利部门的应急排涝队伍不在于多,而在于专业。综合性队伍可以综合各个单位的水利专业技能人才,可以在出现不同涝情时给出专业的意见建议,迅速拿出排涝方案。同时,在综合性队伍下组建沿淮、沿江等几个小分队,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加强队员培训和演练,提升应急排涝服务水平。
逐步淘汰一些老旧柴油机、轴流泵等排涝设备,重新购置一些轻量化、适应性和实用性强、排涝能力突出的新型移动排灌设备,增强水旱灾害防御应急救援队伍的机动性和救援能力,以应对新形势下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需要。同时,加强对移动排涝设备的管理,积极争取维修养护经费,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养护,确保关键时刻能拉得出、顶得上。
当前,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居住人口越来越多,城市内涝造成的损失和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水利部门要积极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将应急排涝能力建设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城市内涝抢险上。这样既可以锻炼队伍的机动性和反应速度,又可以展示水利部门形象面貌,体现责任担当,让水利部门的水旱灾害防御应急排涝队伍品牌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