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水产产业发展中心 白红炜,张丽凤
大鲵人工智能养殖因其其有相对较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在全国许多地方逐渐兴起,并迅速推广。2006年,它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称为极度濒危物种(CR),1988年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汉中市汉台区的大鲵主要分布于秦岭南麓海拔500~1000m的山区,当地气候温润,植被生长繁茂,水质环境清澈,具有许多含沙量低、水流急、回水多的河洞。
汉台区地处中国腹地,陕西南部,北面是秦岭,南面是巴山,汉江从中穿流而过,是汉中市中心城区,人口618200,在现行行政区划下,设有8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总面积556平方公里。汉台是一座具有良好发展环境的生态之城。汉台区气候温和,夏季不热,冬季不冷,动植物生长环境独特,素有“天然植物基因库”和“天然药物库”的美誉,是国家生态示范区和重要农业生产基地,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曾说这里是“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汉台区风光如画,景色优美,有天汉湿地公园、黄花河等风景区、褒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还有国家森林公园——天台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水量丰沛,尽管无大的自然湖泊,但有大大小小的池塘、水库分布其中,总面积12900余亩。鱼类资源较丰富,有鱼类63种,国家珍稀鱼类大鲵、秦岭细鳞鲑、川陕哲罗鲑等均有分布。
在国家保护与开发利用政策的支持下,大鲵人工养殖业发展势头强劲。汉台区大鲵养殖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能够更好地保护”的准则,走“原生态、仿生态、人工智能养殖”的发展研讨思路,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大鲵人工养殖被列为全区水产养殖重点行业发展建设项目,依靠得天独厚的天然生态系统优势,按照陕西省水生野生动物特许利用相关政策,依靠信息科技人员积极有效引导,大力发展大鲵人工养殖,获得了良好效益。
河东店镇、铺镇、老君镇、武乡镇、龙江办事处等镇办已有大鲵养殖户32家,其中,仿生态养殖场13个,全区大鲵亲本680只,2017年育苗1.5万条,销售金额达200万元;河东店镇现有大鲵养殖户10家,其中具备一定养殖规模的养殖户3家;铺镇有15个大鲵养殖户,每年养殖大鲵300尾,产值480万元。2020年水产养殖年报显示,全区共有人工养殖村镇10个,规模化大鲵养殖场30个,在册登记的大鲵养殖场105个,养殖大鲵库存100000只,年产值510万元,占全区渔业总产值的56.3%.。大鲵人工养殖业已成为我区乡村振兴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汉台区设有水产产业发展中心和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承担着我区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渔业行政执法、大鲵人工驯养繁殖养殖的审查登记、证照的发放,以及技术指导推广的任务。
为提高全区大鲵养殖企业经营管理效益,使环境保护与资源进行开发同步开展,汉台区水产产业发展中心积极探求大鲵模仿天然生态养殖规范化经营活动模式。区水产产业发展中心邀请市水产实验站资深专家分别在河东店镇和铺镇举办“大鲵人工养殖技术”活动,对大鲵养殖户进行专项培训,发放“大鲵病害防治信息”的宣传彩页,区水产发展中心编印《大鲵养殖技术》及《大鲵常见病害防治资料》200余册及时发放到养殖户手中。
从目前情况看,汉台区发展大鲵养殖前景向好,只要政策支持,规范管理,加强引导,以科技服务作为支撑,大鲵养殖业必将成为全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致富的亮点和支柱产业。
近年来,汉台区的大鲵繁育和人工智能养殖,尽管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大鲵保护、开发、管理力度不够,落后于生态环境条件相似的南郑、略阳、留坝等县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存在问题。
(1)生态环境的变化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的缩减和产区环境的减少等诸多因素,致使大鲵的生长、繁衍受到严重影响。
(2)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高额利润的引诱下,不法分子捕捞、获取、运输和贩运大鲵的现象依然存在,过度捕捞,导致大鲵资源骤减。
(3)人为影响因素的危害为农业上使用的杀虫农药,在农村集市到处销售,随处可买;电、毒、炸等方法的使用对大鲵等鱼类资源造成了灭绝性的伤害,从小苗到成体均遭涂炭,这是大鲵自然资源灭绝的主要原因。
(4)天然繁殖率低。生活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大鲵,生长迟缓,达到性成熟大约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繁殖力和成活率都很低。
据统计,目前汉中市有大鲵养殖场2000个,全市各县区平均180个,汉台只有80个;全市大鲵养殖户已发展到5000多户,县区平均454户,汉台只有105户。
大鲵作为一种珍贵水生动物,在人工养殖发展过程中,由于养殖户遭到饲养、运输、繁殖、捕捉、管理能力等方面技术问题的制约,致使大鲵得病后,病种确定不准,病因很难找到,造成治疗方式方法不当,形成较大损失。此外,大鲵养殖场的规划、审批、建设等管理相对滞后,大鲵人工养殖池塘串联而建,导致大鲵发病及传染率高,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大鲵发展定位不明确,意识不到位,配套政策少;渔政队伍力量单薄,行政执法手段和配备落后,服务管理不到位,服务体系不完善,没有专门的疾病研讨机构,防控技术单一落后。
依照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县区级办理驯养繁殖证和运输证,市级办理经营利用生产许可证,只局限于一定规模的驯养殖户,以致小户合起来办理登记的现象较普遍,甚至可能有些人法律意识淡薄,不申请登记办证就非法养殖,在没有经检验检疫的情况下引进鱼苗,地下销售时有发生。
2010年6月初,农业部授予汉中“中国大鲵之乡”之称,并倡议通过科技活动、新闻媒体等多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公民素质,牢固树立保护野生水生动物资源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感。
区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工作单位要重视汉台大鲵物种资源和保护,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选择以下几个现存大鲵产区,如黄花河景区、天台山等,划定区级野生大鲵自然环境保护区,使资源能够持续不断等到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法》和《陕西省大鲵驯养许可证管理办法》,在大鲵人工驯养繁殖研究成功的基础上,应当对其进行规模化生产。为了保存一定数量的野生大鲵,应对大鲵幼苗进行一定数量的放流。
通过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强化渔业监督管理部门在渔业资源保护中的监督监管作用,严禁发生电、毒、炸鱼事件。加强市场管理,并联合执法支队、公安、工商等相关政府部门,严厉打击捕捉、收购、贩卖大鲵的不法行为,维持良好的大鲵资源保护和人工养殖开发及持续利用环境。
培育壮大“3+x”特色产业,推动大鲵产业及副产品融入“味见汉中”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带动脱贫人口稳定增收。一是打造汉台大鲵品牌,以“公司+养鱼”户模式带动群众发展;二是加大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带动渔民増收,发展定单渔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不断延伸产业链,促进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增产增收。
解放思想,消除渔民经营顾虑,适应新时期产业经营发展新模式,降低渔户经营风险;再者加大对重点带贫企业支持指导力度,扩展渔业产品销售渠道,抱团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效益,降低渔业产品因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和高校结盟联合养殖专家,对鱼病的病种及病理进行研究分析,研发专门针对大鲵的药物,并应用于生产中。加强大鲵鱼病核心技术攻关,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大鲵的成活率,不断增加产量,获取最大利益。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驱动力,发挥好专家团队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特色产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