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民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包场高级中学 江苏南通 226100)
在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能够大大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数学中囊括了很多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对学生逻辑思维、推理判断等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很难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涵,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以动态的形式演示某些数学问题,对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高中数学教学,能够优化数学教学结构,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同时推动数学教学改革发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非常重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为人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便利,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高中生对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数学学习中更乐于接受网络环境传播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很容易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此外,数学中有很多复杂且抽象的知识点,学生理解掌握起来会比较困难,口头讲述的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运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地展示数学知识,更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自然更乐于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中,通常是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学生在台下听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跟随着教师的思路走,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而且还会使学生感到巨大的学习压力。教师虽然在课堂中讲解了很多的知识,但实际上学生掌握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教学效率非常低下。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能够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复杂的知识直观地表现出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和学习压力,大大提升了数学教学效率。此外,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缩短教师写板书、找资料的时间,依托于信息技术丰富的教育资源储备,教师可以迅速找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使得数学教学更加高效、更加方便。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遇到难点,而且每一部分知识内容都有相应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这些难点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攻克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1]。比如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思维,构建出更系统、更完整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高效完成数学学习。再比如,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搜索相关的知识内容,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延伸与补充,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令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更深层次的见解。
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中数学教学,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合作式及探究式的学习。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由于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带来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选择面变得更加广泛,在教学中很容易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按照教材大纲或自身教学经验开展教学,进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结合推动了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发展需求,合适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亲身体验,产生深刻的自我感悟,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所以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应当且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拓宽了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可以接受到更多的知识内容。通过学习更多样的数学知识,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了解到更多数学问题并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开放性原则是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原则之一,是能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高中数学教学促进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为了形式的多样化而抛弃教学的方向,否则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有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刻意追求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丰富化,忽视了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导致教学方向出现了偏差,到头来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和难点的关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引发了学生的厌学情绪[2]。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结合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目的性原则,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及信息素养的发展。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必要的课前预习能够降低学习难度,而且还能丰富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提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由于高中数学难度比较大,不仅考验着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逻辑,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使学生高效完成课前预习,在课堂中有目的性地聆听教师的讲解,从而对数学知识形成更深入的理解。传统的课前预习只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学难度比较大,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前预习,促使学生高效完成自主学习[3]。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三年级A版“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时候,教师提前制作了相关的微课视频,在视频中为学生介绍了该部分知识的重点,引导学生对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与分布计数原理(乘法原理)进行初步理解,并尝试着使用两个原理分析并解决一些问题。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学生会感觉到有些难度,并且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这为后续的课堂讲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般来说,在高中数学教学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往往会采用直接导入或提问导入的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但多数情况下的导入效果并不理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出适宜的学习情境,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新知识学习当中,进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三年级A版“条件概率与全概率公式”中的“条件概率”时,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一个视频:本市马上要举办一场足球比赛,5名球迷好不容易搞到一张门票,他们决定用抽签的形式来决定谁去看球赛,所以选择了5张同样的卡片,其中一张写有“门票”,将这5张卡片放在一起,5个人依次抽取。此时,有学生突然发问:“这样的方法不公平?后抽的人比较吃亏啊!”其他同学也马上对此展开了议论。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顺势引出了接下来要讲的新知识,为后续教学活动进行了铺垫。借助信息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的质疑与思考,使其快速进入到学习情境中,由此顺利完成了新课导入。
上文中我们说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适当的延伸与补充,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更系统、更全面的认知。尤其是对于高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丰富的知识储备是非常重要的,能使他们更从容地应对高考的考验。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进行补充,能使学生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而得到更加全面的答案[4]。同样是在教学人教版高三年级A版“条件概率与全概率公式”中的“条件概率”时,学生掌握了计算条件概率的方法之后,教师在网络中搜集了一系列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已知本市的下雨概率、刮风概率以及既刮风又下雨的概率,现在需要计算出刮风天的下雨概率。通过补充不同形式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半的思维方式,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完善学生的思维逻辑。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高中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实际的结合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开放性、目的性及主体性原则,避免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因此,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探索并创新出一系列新颖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使高中数学教学“活起来”,让学生的头脑“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