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李苏杭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环保理念的号召下,环境监测管理开始受到重视,在制度的支持下,我国在各地建设了优质实验室,计量的认证工作不断发展,可以说,在我国环境建设中,环境监测具有积极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环境监测与质量管理结合,而政府也对此制定了相应的政策[1]。至今为止,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仍然在不断进行,但是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环境监测是有效保护、改善环境的重要方式,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实施就是为了提高环境监测有效性,从而对环境保护技术进行改进、创新,最终实现环境保护的理想目标[2]。就目前而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并不完善,不规范、不科学、执行力差等问题屡见不鲜,相关部门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监测结果上,对于质量管理期间存在的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对环境监测的基础能力加以改善,构建相应的监测质量体系,并保证不断提高、创新环境监测技术与水平,才是提高监测质量、实现预期目标的根本路径。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并推动该项工作向着科学化、秩序化发展。
从内容上来看,所谓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即对环保工作进行专项整治,并对环境监测的质量目标、方针、责任进行全面推行、明确。
目前,我国已经对环境监测监管颁布了相应的条例,其中包含建立监测能力较强的监测站,同时对高技能、高水平人才进行招纳,对现有的相关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号召构建相应的管理机制,确保收集到数据可以得到有效分析,并对环境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确保监测内容在可控范围内[3]。
就当前而言,除了国家级、省级单位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有清晰的认知,在工作中可以遵循已颁布的政策法规,大部分基层单位并未意识到环境监测站以及实验室建立的重要性,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程度也较差,认知基本停留在“做做表面工作”“过得去”的层面,无论是在实验室建立,还是在日常工作的落实中,都缺乏积极性与自觉性,通常是出现问题再想办法弥补,并不能做到未雨绸缪,这种情况在一些偏远地区更是明显[4]。尽管目前在基层监测站工作的人员都具有上岗证明,但是,只能完成检定校准仪器设备、分析取样等工作,对于监测信息具有的代表性并未加以重视。正是由于监测人员认知不足,导致“轻管理”的情况屡见不鲜,最终监测质量管理无法真正落实,无法追上时代的变化速度。
由于监测质量管理技术比较滞后,导致该项工作进展较慢。具体如下: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对环境监测质量有了明确的方针、目标以及责任,但是由于技术管理人才数量较少,在技术方面缺乏创新,导致监测不够科学化,对于影响监测结果的因素很难发现,更是无法有效控制人为、机械、事物、法律以及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较低。
监测人员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其自身水平是影响监测效果的直接因素。由于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导致现有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无法满足工作要求,也是一定程度上降低数据准确性的主要原因,最终影响到监测效果[5]。简单来讲,就是部分质量管理人员自身水平不够,并未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对于相关知识并不是很了解,技能也未掌握,难以达到工作要求。另外,还有部分工作人员一直在“吃老本”,守着陈旧的知识与理念不愿意改变,工作中缺少主动性,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未能及时发现,改进更是无法谈及。
基层监测站直接受各级环保局管理,在执行环境监测工作时,虽然所隶属的上级会进行干预,但通常都是使用行政手段,对解决实际问题无法达到理想效果,不仅如此,部分地区还会为了完成工作目标在数据上做些改动,数据缺乏真实性,监测工作的价值自然无法体现。
想要让我国环境质量真正有所改善,就必须提升现有的基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对此,应当从人、环境、技术等多方面入手。目前的监测业务开展与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并不能有效联系,导致日常的监测工作中无法让体系真正发挥作用。对于基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而言,日后开展工作中,应当将相关人员的培训、仪器校准等进行年度计划制定,深入了解当前监测能力、监测站建设以及业务开展情况,当出现质量问题时,要开展内部审核,总结上半年工作情况,制定下半年工作计划,并将二者结合,以此促进工作质量的提升[6]。以此为背景,可以更加妥善的解决体系运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排除其他外因,对质量管理强化提升,需要在对质量控制计划进行完善后,再开展基层环境监测。对此,应当将如下内容纳入计划中:其一,日常工作质量管理要加强;其二,能力验证;其三,管理评审、内部审核;其四,其他。计划制定完成后,依据计划开展日常工作,并以月或者季度为单位进行上一阶段的工作反思、总结与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另外,对于完成质量不高或者未完成的工作要找到具体原因,加强对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细化岗位职责,不要出现职责重叠、缺失的情况,对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以个人为责任主体[7]。定期召开报告分析会,对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不断优化工作流程,鼓励每位工作人员都能够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尽心尽力。
质量管理水平直接受到工作人员素质、认知的影响,换而言之,若工作人员自身工作素养较差,不了解相关的技术操作,不具有相关的理论知识,根本无法实现有效的管理,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本无法发现,或者发现了也不知道怎么解决,所以,提高人员素养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基本操作。对此,不仅要求工作人员了解相应的政策法规,还要熟悉相关的业务知识,对于各项操作都能够做到熟练掌握,如此才能够搞好全面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自觉性高、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做好监督管理工作[8]。
第一,必须要意识到监测能力差、技术落后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差的根本原因,质量控制无法贯穿整个监测过程中,这对相关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对此,相关领导人必须要鼓励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多实践、多研究,拓展质量控制领域,发现可行性更强的质量控制方法。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引进能够覆盖整个监测程序的技术,以此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第二,无论是对人才进行培养,还是引进新技术,或者购置先进设备,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这些正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基本内容。对此,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在对工作目标进行制定时,可以多拨一些经费,并要求每项经费的去向有明细,避免出现铺张浪费的情况。与此同时,还可以与实力较强的企业联合,通过融资的方法,提高可使用经费的额度,一方面实现了政企联合的现代化发展路线,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宣传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同时利用自身的社会地位影响身边人,做到“爱护环境靠大家”“环境保护靠监测”。通过加强基础建设投资,推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工作质量。
总而言之,对环境监测工作开展质量管理是掌握真实、准确监测数据的主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质量管理中存在着制度不完善、人员素质低等问题,限制了该项工作有效性的提升,对此,必须加强对问题的重视,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计划,使存在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通过完善制度、技术创新等方式,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