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小学古诗文教学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2022-01-01 20:45袁曼黎
课外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古诗文想象教材

袁曼黎

(湖南省安化县东坪镇萸江学校,湖南 安化 413500)

一、整体解读古诗文教材,知晓训练要求

(一)在编排数量上,按照年级逐渐增多

小学阶段古诗文共计141 篇,其中古诗词127 首,小古文14 篇。一年级编排有13 首,二年级19 首,三年级20 篇,四年级28 篇,五年级25 篇,六年级36 篇。数字显示古诗文逐年增多,到六年级下册,随文附10 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课外诵记。这些古诗文具体分布在各单元中,或是精读课文的身份,或在课后习题、单元导语、日积月累、附在教材后的诵读等地方,凸显了经典文化的传承。

(二)在语感培养上,注重朗读训练的递进

教材中朗读的训练,皆从课后题给予具体要求和方法指导。从一年级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到二年级“想象画面”朗读古诗,到三年级的首次提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想象读、带着问题默读、读好难句,四年级“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到五年级读得连贯而有气势,六年级的读出不同情感,读出磅礴气势,最终达成课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目的。

(三)在阅读古诗文策略上,注重方法训练的渐进

教材编排从“单元导语、课后习题”指出古诗文学习方法的训练。一年级注重通过朗读、背诵浅近的古诗;二年级重视学习“读诗句、想画面、说诗意”的方法;三年级从“结合注释、想象画面、结合资料”等理解诗意;四年级的训练点:想象情景体会细致观察,结合注释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关注人物事件、把握文章内容,抓关键语句体会情感,从言行描写感受品格、学习组词理解难解的字;五年级学习古诗文的策略:结合资料体会情感,想象诗句体会静态动态描写,梳理信息把握内容,展开想象改写古诗,学习描写体会内心,联系上下文猜测字义,讲故事、借助注释感悟道理;“点面结合写长征、抓关键句把握观点、结合资料交流感受、结合故事表达情感、结合诗句体会表达、结合实例表达观点”的训练,是六年级学习古诗文的重点。

二、系统结合教材教学,探索语文核心素养策略

古诗文集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哲理美于一体,教师应充分利用古诗文,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品味语言文字美,提高语言运用素养

1.美读。教材的每一篇诗文字字珠玑,集文字、景象、意境于一体,是学生感悟、运用语言的范例,而最好的品味就是朗读。教学《山行》,学生在朗读、引读、情境读、吟唱中,眼前呈现出深秋山中美景:林间蜿蜒的山路,炊烟袅袅的人家,悠闲飘着的白云,红艳似火的红叶,优美鲜活,和谐统一,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诗句中描绘的美好意境。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字美,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语用。经过理解、体验、内化而创作的过程是语用。教材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讲讲故事,改写短文,是进行语言创作的学习。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赏西湖之晴”时,通过晴天的西湖什么最美来理解“水光潋滟”,让学生用词形容阳光照耀的水面,引导学生欣赏晴天西湖的画面,用语言描绘西湖的美。这样,欣赏西湖美景中品味诗人语言的妙处,语言描述美景中习得语言表达能力。

3.想象。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就有“读诗句,想画面,解诗意”的训练,且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教师用语言描述情景引导学生想象,或用悠扬的乐曲、直观的图画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对古诗文的理解感悟大有裨益。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句时,出示李白伫立眺望的图片,配以离别的音乐,富有诗意的语言: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孟浩然启程了,帆船渐行渐远,李白久久不愿离去,一直伫立江边,只能隐约地看到一点点帆影,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教师饱含离情别意的语言,送别的音乐和图画,创设出浓浓的离别氛围,顿时激发学生的离愁别绪,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品味语言的最高境界。

(二)感悟古诗文哲理美,培养思维发展素养

语言组合的过程是思维叙述的外在形式。因而每一首诗的呈现都是诗人思维品质的外在表现。

1.培养概括思维。概括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体现,语文教学一定要围绕概括进行。《王戎不取道旁李》要求“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学生翻来覆去说不到点子上,是说的概括能力不行;《山行》中“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生说不出方法,是总结的概括能力不强;《四时田园杂兴》课后题“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改写短文”,学生改写不出,这是写的概括能力不强。教学《司马光》,引导学生对比交流其他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做法,评价人物感受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是对比中训练评价概括能力;让学生想象画面讲故事,根据学生的讲故事总结文言文语言丰富的特点和想象画面的学法,是梳理中获得说和方法的概括能力;学生根据人物提示语,结合图文背课文,是背诵中推动有序逻辑思维练习。

2.培养思维结构。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彰显了编者“文与道”结合的思维结构。语文教学的过程,应是对学生培养思维结构。教学《自相矛盾》,应对学生“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让学生交流“自相矛盾”的意思,说说怎么知道的;学生借助注释把握故事大意,正确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充分把握课文内容;抓住卖者夸耀自己商品的语句,用“因 ,故其人弗能应也”句式促学生思考,发现他的话有矛盾之处,从而推想出围观者质问卖者时的思维过程,联系生活实际深化理解。再次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的语气,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样,结合“语与文、听说读写、抽象和形象逻辑思维”教学,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是良好的语文教学。

3.培养思维品质。学生智能的差异,表现在思维品质就是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等存在差异。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进行“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训练,也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学弈》,是由具体事例得出“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的启示,《两小儿辩日》是通过读通、读懂,真切感受到“事例是观点的来源”。课后第3 题“说说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学生在学习中“不轻信,遇到问题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得到发展。

(三)品味古诗文意境美,培养审美鉴赏素养

古诗文意境深远,给人一种美感。学生感悟诗文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进而感受古诗词美感,实现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力的提升。

1.审美艺术。大自然山水秀美,四季更替,时光转换,宇宙、风俗、民间故事等在诗人笔下绘声绘色,成为世人“脍炙人口”的经典。学生借助文字感受美景,获得古诗文字字珠玑的美感。教学《夏日》,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读、情境引读、配乐诵读来触摸文字,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江南的绚丽美景,感受诗中景色的独特意境,从而感悟诗人赞美江南初夏风光的情感。

2.鉴赏诗句。千年前的意境,唯有通过诗人笔端优美的诗句感受。因此,引导学生鉴赏、品味文字的美妙,获得审美鉴赏的素养,当是教学正道。教《 清平乐·村居》,教师通过分组交流,让学生想象并体验白发翁媪的对话,不仅让我们感受到翁媪因聊美景、聊对方、聊孩子而醉,也体验到诗人因柔媚的吴音而醉,因这一家老小其乐融融、安居乐业而醉。

(四)涵泳古诗文意蕴美,培养文化传承素养

1.借助资料传承人物精神。《题临安邸》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明为写景,实为抒情。诗人想抒发什么情感呢?当时南宋王朝国土被金人侵占,统治者由汴州逃到杭州,没有接受北宋灭亡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一味寻欢作乐,对内残害抗金英雄,对外屈膝投降。诗人担忧国家命运,痛恨统治者,学生是体会不到的。此时,展现当时背景资料,学生对卖国贼的痛恨,对岳飞的敬佩,对国家的忧心,都化成对诗的理解,倾泻在满腔热血的朗读中。

2.拓展课外传承文化。统编教材遵循“教读、自读、课外读”三位一体编排。六年级下册第3 课课后题“拓展思亲之情的诗句”,是贯彻“拓展课外,积累古诗”这一宗旨的。教师可拓展同一主题的诗,或拓展同一诗人的诗,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后,教师出示《别董大》,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找出两首诗的异同。交流时,学生读得抑扬顿挫,纷纷发言:这是一首送别诗。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元二离去的伤感之情;高士借黄云、白日、纷纷扬扬的大雪表达离别时的忧愁之情。学生举一反三学习了两首古诗,感受到友情文化的深厚。

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潜心研读古诗文教材,结合训练策略,使学生在品鉴诗词的过程中,充实精神生活,提升人生境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古诗文想象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快乐的想象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