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林
(迭部县初级中学 甘肃迭部 747400)
随着新课标进程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学已经不单单是帮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还要重视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掌握程度,进而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感程度,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意义。
深化教学,即是教师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深度剖析,找到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教学。此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而现有的教学资源大多来自于学生的课本。对学生而言,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在学习中会感到更加亲切,也就方便了教师的德育教学渗透工作。对于以往的课本教学,课文的利用效率往往不高,教师只针对文章中出现的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写作方法等进行重点教学,关于结合现实和结合文化背景方面则很少提及,不利于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深度思考。因此针对教学内容而言,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对于文章中出现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要以何种方式在教学中表现出来,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基于立德树人,教师要着眼于传统文化发掘时的正确表现形式,让学生更容易学习到教师所挖掘出的传统文化内涵,同时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生物入侵者》,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梳理文章中出现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文章中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生物入侵所带来的危害,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所看到的生物入侵带来的危害为学生进行说明。“一些生物学家们指出,一旦某种‘生物入侵者’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并大规模繁衍,其数量将很难控制。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束手无策。”这句话对生物入侵所带来的影响做出了总结。文章中提到的例子,有“蛇、蜥蜴、山猫等”,教师就可以呼吁学生重视生态保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
在实际生活中,教师要做到“知行合一”,将所讲的德育教育内容落实到学习生活当中,不但要做学生学业上的引路人,更要做养成学生学习习惯的导师。在教学中教师切不可在课堂上说空话、讲大道理,教师作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触时间仅次于父母的角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换句话说,如若教师在课上所讲的话在课下没有做到,必然在学生心中有损形象,影响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如若教师能够在教学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学生能够看见教师所做出的事情,能够自发的产生钦佩感,并加以效仿。言语上的说明自然比不过教师的以身作则,这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很难做到的。长期坚持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以此落实渗透传统文化内容。
例如,在《陋室铭》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对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进行介绍,联系创作背景,告诉学生“身居陋室,心怀天下”的道理。[1]作者刘禹锡通过《陋室铭》发表了自己的传世宣言。教师可以在课上对学生说,“虽然我们无法像作者一样写出《陋室铭》这样的文章警醒后人,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像作者那样宠辱不惊,生活的清贫并不妨碍精神的富有……”教师在实际生活中也可知行合一,为学生做出榜样,渗透课上所讲的传统文化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感悟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育要结合生活,或者说教学内容本身就来自生活。在教学中教师需结合生活进行讲解,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生活中出现的事件,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教学方法而言,教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德育教育的水平。基于学生的学习习惯而言,学生需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正确结合生活进行学习;针对学习习惯尚未形成的学生而言,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总而言之,结合生活进行德育教学,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性和思考能力,这部分教学内容超脱课本,教师可以以课本为依托,结合生活中具体的例子,提升学生的感悟,增加学生的真情实感。比起课本内容的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的情感更为真实,更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或者说就来源于学生生活本身。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合理利用,以提高现有的德育教育水平。
例如,九年级教学内容《敬业与乐业》,对于教学对象而言,学生学习时正处于毕业年级,这一时期的学生积极向上,表现欲强烈,在生活中愿意展现自我。文章本身运用《礼记》进行引入说明,具体对“敬、乐”二字做了剖析。通过孔子、唐朝百丈禅师的话进行说明。文章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在生活中要如何做方能成为天下第一等人,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例进行说明。在教学后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化思考。可以通过书面形式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谈一谈自己对文章中所提到的“敬、乐”二字的理解,写一篇200到300字的小作文,提升传统文化渗透的教育教学水平。
针对课堂环境而言,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够死板地进行讲解,而是需要在合适的教学环境中开展教学。因此,在课堂上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至关重要。结合当前教育背景,多媒体、微课等教学方法在教育中不断地完善,适用度逐渐提高。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经历过传统模式的教学,对于新的教学模式会产生好奇心,从而产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教学。此处引入多媒体主要为创设教学环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引入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前提出一个具有一定思辨性的故事展开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故事内容最终要能够折射到教师最终传达的教学思想,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在课前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方便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传统文化渗透教学。
例如,教师在进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时,作者从《四书》谈到了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再到《大学》对“格物致知”四个字的理解。[2]又通过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的思想来表现儒家学说对于“格物致知”的态度。总体而言,作者针对我国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理解,并从传统教育入手,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实验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行业人员的职业精神进行具体说明。中国为何被称之为基建狂魔,这是通过千千万万人在基建一线废寝忘食进行的研究制造而来。通过传统文化内涵为学生说明当今社会需要学习怎样的精神,结合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实例创设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在教学中开展有关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走出课本进行教学。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汲取到传统文化的精髓。相比于通过生活呼应教学的方法,直接开展实践活动能够避免前者的随机性,开展整体性教学。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生活进行具体讲解时需要仰仗学生的自主性,而开展实践活动的方法则可以更加全面地覆盖到每一个学生具体的学习生活,在活动中再由教师进行引导教学,让学生能够对活动内容进行反思,从而规范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习惯养成,最终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诗歌朗诵活动,通过诵读中华民族经典,来发扬传统文化内涵。如,屈原诗《橘颂》、苏轼词《水调歌头》等。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诗词进行朗诵,尽可能地选择具有契合中学生发展的精神内涵的诗歌,在中学生阶段为学生建立好良好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如《橘颂》中,诗人用橘树的形象来激励自己坚守节操的榜样。学生可以通过诗人对美好形象的自比与追求,来完善自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教师也就从中完成了基于立德树人,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目的。
回馈课堂,教师要仔细利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或四十五分钟,合理分配学生的学习时间,尽量完善教学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渗透教学的力度。除去创设情境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联系教学、深化教学。在本节课内容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手法联系生活,落实文章中出现的情感,将课本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强回馈课堂的效果。完善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的根本走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鲁迅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文章导学内容提到,鲁迅的童年之窗是不同于其严肃庄重的另一种风景,教师可以更多地联系有关鲁迅的时代背景和鲁迅本身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补足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先引导学生回味自己的童年,在通过视频补足进行引导,看作者在童年时是怎样度过的,说说自己接触到诗歌和课文中描写童年的句子。对鲁迅的文章,[3]如《故乡》中出现的闰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不同时期的人物形象作为对比,来分析出社会背景中出现的尖锐矛盾,说说闰土人物形象出现巨大变化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教学手段作为学生补充学习,为学生建立课本到传统文化的联系提供基础。
传统文化的教育还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专业教学能力和足够的综合素养。换而言之,还是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保障,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仅要求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教师自己也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才能够应对当前教育环境对教师教育教学开展的工作需求,为教学效率提供保障。
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课文本身对《四书》《大学》等古书中出现的内容作了研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课文中出现的内容,而是应该在课余时间积极进行知识扩展。作为古书,其中蕴含着除了“格物致知”之外的契合中学生发展的重要知识,或者某些资料中提出“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是文章中未曾出现的,这时作者就可以为学生进行拓展。教师在课下积极进行学习拓展,能够为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保障,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引导学生思考方向上提供便利。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立德树人理念与传统文化贯彻到课堂之中,改变现有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兴趣,继而在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初中语文学习、生活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