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基于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01-01 20:19郭宏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郭宏伟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1112)

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首先,专业课教师缺乏对思政课程教学的重视,很多教师多注重于自己负责的专业进行教学,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理应是一种常态化“普遍化”教育,缺乏思政教育融合意识,从而限制了自身专业课程教育价值的发挥。尤其是在面对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舞弊诚信、思想道德品质问题,在一些专业教师看来,似乎“都不是问题”,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思政教师负责的事情,自己只需要教好专业知识即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1]。有些教师虽然具有思想教育的意识,但苦于没有系统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支持,从而难以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付诸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思政建设发展。

另一方面,在当前的高职专业教材之上,涉及的思想教育内容比较少,尤其是关系到学生未来职业道德素养、爱国主义精神等相关的内容较少,导致一些学生存在“技术过硬,德行欠缺”的问题,这显然不利于高职学生未来全面发展。如何在教材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加强二者的无缝衔接与自然融合,如何开展专业教学中思政教育内容的渗透,上述这些都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所谓“三全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所提出的一种思政教育要求,要求在思政育人方面,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让思政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各个专业、各个学科之中,实现思政教育常态化,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在这一视域下,针对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想建设,可着手采用以下几点实践措施:

2.1 加强德育引领

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应注重加强德育引领工作,为更好地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相应德育内容应以职业道德素质为主,比如爱国敬业、诚实守信、精诚合作、自控创新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并以上述内容为依据,建立专门的精品课程,或者引入就业指导课程中来,使其作为专业课程教学辅助,让专业课程教育蕴含的德育教育、思政教育色彩变得更加浓厚,全面覆盖高职院校所有的专业课程,在思政课程建设上,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课程育人发展。与此同时,还有效实现了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课程教育的融合,扩大了思政教育格局,提高了思政教育效果。

2.2 注重专业渗透

首先,从专业课程入手,做好课程标准修订,主要修订内容重点体现在思政教育层面,即不仅注重提高学生专业核心素养,增强学生职业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从而实现学生“德技并修”,未来实现全面发展。其次,在专业教学内容上,则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以CAD教学为例,除了注重学生CAD技能的培养,还注重设置相应的岗位情境,培养学生爱国敬业、法治意识、标准规范意识的培养,从而避免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成为一个“有德无才”的人[2]。尤其是在课程实训的过程中,专业技术的训练实践不再是唯一重点内容,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在未来市场中的竞争力,让包括思政教育内容的专业渗透,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根基,最终在思政教育上实现全员育人的新局面,推动学生未来职业实现更好地发展。

2.3 创新三线共育

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加强三线共育创新,其中的“三线”是指以下三种思政育人途径,即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践教育、校外交替学习,从而让思政教育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场景,全面、全过程、全员接受思政教育。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注重加强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课程教育的融合与衔接,专业教育注重技能,思政教育注重德行,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可双线并行发展。而针对校内实践教育,则表明无论是专业理论教育,还是思政理论教育,都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因此职业院校可在校内打造专业实践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校内实践,让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有机会落地实践,促使学生真正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核心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而针对校外交替学习,则是定期引导学生来到校外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同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实施校企工学交替学徒培养育人模式,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3 推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措施

3.1 加强顶层设计

在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能够做到党政同心,从顶层设计入手,在“三全育人”的大框架之下,结合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实际,打造一个大思政教育体系。该体系囊括内容众多,以各专业课程为基础,然后将其与思政课程进行紧密衔接,从而实现思政课程教育在各大专业课程的全面覆盖,扩大整体思政课程教育体系,构建一个思政教育全新格局。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党委应发挥领导作用,承担教育责任,加强对课程思政工作的指导,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将其当作重点工作来抓,持续构建学校思政教育大体系格局,在校园内部,形成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不同专业的思政教育,应结合相关专业内容,展现自身独有的特点,而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方面,同样要形成自身鲜明的风格,积极打造专业思政课程教育品牌,结合教育实践,不断总结累积经验,加强教育科研,实现成果转化,从根本上提高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水平。

3.2 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组织管理体制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应结合自身实践,构建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要求方案内容丰富,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包含规范的课程教育标准,还应具备监督和检查、组织保障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还应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加强课程思政工作任务的落实。立足专业课程教育,加强课程思政的引入,促使课程思政真正扎根于专业教育之中,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常态化。尤其是对高职理工科专业课程而言,本身由于有着较强的专业性,思政理论课程偏少,因此应适当提高思政课程内容比重,借助思政理论课程,提高专业课程教育价值引领,让学生不仅掌握专业技术,还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使其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正向作用价值。

3.3 搭建信息沟通平台

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较为系统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系共同,双方共同合作,搭建沟通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这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开展将会提供一项非常强大的助力。对课程思政建设本身来说,思政教育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相较于传统高职思政教育,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三权育人真正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常态化,打破了思政教育与传统专业教育之间的界限,促进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借助思想教育之中一些先进的政治思想理念,成功赋予了专业课程教育“灵魂”,让专业课程教学不再只关注理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加关注专业课程学习的价值引领,进一步加强了上述两种之间的联系。在这一理念之下,进一步削弱了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功利性,让学生学习职业技能不再是为了“挣钱”,而是有了一个更崇高的价值信仰,比如为了更好地建设国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等,让专业课程教育变得更加有意义,让职业教育变得更加有价值[3]。而为达到上述目标,需要各授课教师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利用,搭建沟通平台。积极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沟通,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更要加强沟通,如此在专业课程教案编写、备课方面,才能吸收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能够结合专业教育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思政教育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润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者。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思政教育领域,三权育人理念的提出,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需要高职院校提高重视,在充分认识到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后,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加强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课程的融合,并采取一些保障措施,推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稳定顺利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