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兆峰
(山东省莒县浮来山街道中心初级中学,山东 日照 276599)
在当今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想要在发展中并存全面和个性的要素就需要加深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渗透。初中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生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逐渐形成完整的世界观,逐渐确定自己的情感发展方向和能力方向,在这一时期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尤为重要,所以初中语文教师的职责和地位也愈发重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变化适应,尤其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导向能够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本文通过三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重要性和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新课程标准注重教学过程中课本的重要性,课本是经过教育专家严格筛选的,适合初中生阅读和发展的书本,集初中教学之大成。教师的教学自始至终不能够脱离课本。课本教育是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阶段性、顺序性的精华,其中的传统知识需要教师挖掘并加以开发,立足于课本之上的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够深刻且长久。现代的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教学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切教育前提都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精髓之上的。当今时代语文教学是传统文化继承传播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初中阶段,教师需要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不断用爱、团结和善良的理念去灌溉。
例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一课中,教师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内容经典、内涵深刻的古文对学生进行教学。树立熟读并背诵、掌握其中文言文实词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严格落实在教材的根基之上,首先介绍了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其次带领学生逐句翻译,将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中的实词对应起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古文阅读素养的养成。《桃花源记》文章较长,不容易理解,教师基于教材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发现桃花源、游览桃花源和再寻桃花源。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逻辑思维,了解古人写文章的技巧,带动学生对教材的兴趣。
学生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处于双向促进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传统文化,从而能够运用和体现在日后的为人处世之中,这是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的传承,同时传统文化对学生也具有促进作用。中华民族之所以经久不衰,始终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就是因为中华儿女代代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从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社会主义国家团结共进就必须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作为国家发展的文化基础,展现了一个国家的底蕴和实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值得用一生探究的,其对于现代教学教法和教学原则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初中生在该阶段已经有了具体分析事物的能力,阅读能力和记忆能力快速提升,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也大幅度增强,此时也是教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对学生日后在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国自始至终的教育环节中都重视传统文化的深刻作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得到几代人的认可所代代传承修改完善出来的适用于当今社会的真理,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初中生和教师来讲都是受益匪浅的。初中生的世界观正处于形成阶段,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俭、孝、忠、恕等简练而全面地概括了学生必须掌握的人生技巧和准则。初中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教材中不仅有古诗文的解析,还有文言文的赏析,重点课程需要默写和背诵,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当今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从眼前来看,学习传统文化是打好初中生语文基础的重要途径,从长远来看,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不仅能够塑造起正确的三观,更会在日后学生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收到学生反馈古文难背、难以理解等情况,这也就是典型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认识,教师要做到不仅让学生学会课文,还要学生养成阅读古文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素养。
教学环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贯彻教学过程始终的环节,初中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如何深刻理解知识和培养能力。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氛围,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氛围的渲染,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之中对传统文化产生价值观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兴趣。什么样的环境才是良好的环境呢?教师首先要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加以适当引导,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除了在室内悬挂古言警句之外,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的经典节目,在娱乐的同时也能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在课堂课程中有意无意渗透传统文化,多用传统文化中的警句和诗词,不仅能将课堂展现得妙趣横生,更能够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带动学生共同学习传统文化。最后教师要注重活动的开展,趣味活动例如班级内部的演讲比赛和辩论赛,此时的学生成功欲强,精力充沛,在准备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和传统文化接触,为良好的教学环境打下基础。
为适应当今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传统文化也不是一概吸收进当今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是否符合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应当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筛选能力。在引导学生走入传统文化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很多方面体现在传统节日的改变。传统习俗中有的陋习已经不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春节时候的放爆竹,在传统文化中有王安石诗佐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我国爆竹历史悠久,但是随着环保意识在当今时代深入人心,爆竹在燃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且在繁华的城市中燃放十分危险。很多诸如此类的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有了局限性,但是仍然不影响其想传达给后人的深刻内涵。初中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白什么是对错、是非和好坏,形成初级的正确的认知世界的能力和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开展课外活动和引导阅读的时候就要严格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将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营养灌溉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取向。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中心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化,当今时代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弘扬传统文化未来的中坚力量,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可和重视需要从初中开始培养。教师不仅仅需要关注学科教学和知识的灌输,而且需要拒绝“一灌式”教学,摒除传统的单一的讲授法,发扬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新型学习氛围。学生的主体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贯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该对学生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诸多困难需要教师答疑解惑,加以引导。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传统文化要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时代相差久远,往往难以建立系统且完整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在教学中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同时注重联系学生生活,脱离生活的文化很难得到学生的共鸣,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将和学生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寓于教学过程当中,启发学生在遇到同样问题和情境的时候古人是如何智慧地解决的。此外还需要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共情和同理心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命的礼赞一节中,教师通过开展实践课来引导学生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传统文化中要求人对于生命敬畏,教师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指导学生发现自己身边微小的生命,发现生命的顽强和可贵,同时能够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学生通过实践课加深对于本土道家文化中自然之道的理解,用理论联系实际,真切感受生命无处不在。不仅仅是生命的可贵,人一生中需要始终贯彻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包容、忠诚、孝顺等传统美德,这都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礼赞。
初中教学不仅仅是停留在课本和课程中,更需要教师做到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经历和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变化,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课外活动包括教师推荐经典的儒家书籍,如《论语》《孟子》等,阅读是提高学生形成古文思维和素养非常有效的方式。除此之外传统文化在当今的表现还有传统节日,每逢传统节日教师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激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来历、习俗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本身和传统文化的纽带不明显,对传统文化难以产生共鸣,丰富的课外活动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利器,同时学生能够利用主观能动性学习是教师的根本原则。
传统文化不仅仅表现在课文中的古诗文成就之中,更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四课《故宫博物院》一课中就呈现出了我国著名古建筑的美。本课的目标就是学生在阅读全文之后能够对我国古建筑有系统性的了解,对其中蕴含的文化能够认同,其中有很多生字词也需要学生掌握。故宫博物院至今仍矗立在北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假期到故宫进行参观,不仅仅是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更是做好兴趣教学,丰富学生和传统文化接触的途径,百闻不如一见,学生在阅读文章后会被其壮丽的建筑震撼,但是当真正站在故宫博物院前的时候一定会更加感慨我国悠久而深刻的文化。我国的古建筑不止故宫博物院一个,很多历史遗存的建筑值得观看,学生的见识能够扩大,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教育,更是对于学生未来人格发展、性格养成、习惯纠正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会使学生受益匪浅。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榜样典范和经典的为人处世之道即使在当今社会也是具有非凡指导意义的。越是科技发达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就会越发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历史的车轮虽然不会重蹈覆辙,但是其中蕴含的智慧是经久不衰的。教师将传统文化和教学结合起来,初中生将发展和传统文化统一起来,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对传统文化永久传承,对正确的民族精神永远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