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民办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模式创新

2022-01-01 19:4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贫困生民办高校困难

孙 丹 赵 帅

([1]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6;[2]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6)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日益紧密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大数据这一先进技术工具,摆脱当前资助育人工作困境,全面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化和人性化,创新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于拥有高昂学费特点的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而言,集探索更精准、更优化的资助育人机制和模式已经成为工作的重要内容。

1 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困境

1.1 资助体系不健全,缺乏长效资助管理机制

民办高等教育由于其自负盈亏的办学特点,已经注定不会把资金过多放在学生资助工作上。调查总结近几年浙江省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可以发现,资助资金主要依赖国家政策的支持,资助模式还是延续一贯的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勤工助学等,并且资助名额每年也并没有过多变化。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高校招生名额不断增加,贫困生人数也在增多,以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为例,2020年扩招近600人,申请经济困难认定的同学增加近60人,国家助学金和励志奖学金名额相对2019年却减少54人,同时在名额分配时以班主任带班人数为单位,并未综合考虑。另外,对于另外一些有家庭经济突发情况、学业和就业等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帮助的学生也没有考虑到。这种仅依赖国家补助的单一资助模式使得学院的资助育人工作难以精准地开展。

1.2 经济困难生认定程序不合理

目前的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还存在经济困难生认定程序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认定程序也过于简单化。一般程序都是由学生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有些学校甚至不用提供证明)、班级名额分配、班级代表打分、名单内部公示等几大步骤组成,很少会追踪调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消费情况。并且学生提交材料的真实性、所选班级代表是否具有代表性、评议时是否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评议时是否具有公平性、评议时是否更看重学生学习成绩高低等情况并未充分考虑,致使贫困生评选工作受到阻碍。因而会有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占用名额、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得不到资助等问题的出现,大大降低了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水平,也使得需要帮助的学生并未得到切实可行的帮扶。

1.3 资助育人功能缺失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扶贫必扶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强拼搏、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知恩感恩、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但是当前大部分民办高校资助工作已经被视为一项普通的事务性工作,在开展资助时只关注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没有系统性的关注和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贫困生的资助只停留在物质层面,并没有深入考虑资助工作的育人性、科学性和全面性,导致实际的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脱节,远没有达到实际的育人效果。而经济资助与精神育人的脱节,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的脱节,使得部分贫困生因经济困难产生自卑敏感,害怕交际,脱离集体,甚至还会产生紧张、焦躁、嫉妒他人等心理问题;还有些贫困生认为学校的资助是理所当然地,缺乏感恩意识等等问题。

2 大数据应用于精准资助育人的优势

2.1 有利于精准认定经济困难学生

大数据是进行信息采集、筛选和处理的有效方式,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可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状态、消费方式和水平进行透明式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在进行经济困难认定工作中将采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应用;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大数据技术和生源地相关认定部门联动,确认学生认定信息,从而构建一个精准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流程,使大学生资助工作更加系统化、信息化、智能化,也可以对受助学生后续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实时监测,实现资助工作最大限度的合理化与公平化,及时反馈资助工作的各个环节的近况。

2.2 有利于精准定位学生需求

大数据分析为精准资助提供数据支撑,使得学生的行为特征和实际需求能够被实质性量化,也让高校资助工作更有前瞻性和主动性。通过阶段性材料汇报、问卷调查汇总等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学生的受助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受助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帮扶。这种以大数据为客观指导的科学精准帮扶机制,既能立足于学生需求,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又充满温情的人文关怀。

2.3 有利于量化资助标准

当前高校在进行资助认定时一般依照统一的制度标准和资助标准进行,而大数据的应用可以根据不同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学生特点对这些制度标准和资助标准进行实质性的量化,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贫困程度等进行指标性量化,使得这些资助标准和制度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同时可以提高资助工作的实效性,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更加公平和合理。

3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民办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模式创新

3.1 充分利用网络育人平台,加强资助政策宣传解读

通过大数据与生源地信息共享,尽早摸排建档立卡、低保户等经济困难学生群体,通过易班、新生QQ群、官方微信公众号、学校官方微博等网络平台建立线上联络,进行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等相关资助政策文件的线上解读,详细介绍学校学生资助措施的具体内容、申请材料和办理程序等,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忧入学,同时积极利用网络育人平台做好新生诚信教育的精准宣传,为公平公正开展资助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2 健全资助育人体系,实施数字化动态管理

实施有效的实地走访和材料审核,对需要资助的学生进行经济困难认定,同时严格把关学生提供的经济困难证明。根据经济困难认定情况,分为一般、贫困和特困三种类型,依据认定建立并完善受助学生成长档案,把学生提供的经济困难证明、申请表、在校的学习情况、获奖情况、志愿服务情况等全部记录在个人成长档案中,并提炼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分级掌控贫困生的生活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准确掌握所有经济困难生的学习、生活消费情况。可以利用云计算、生活消费数据追踪等,提高档案资源的互动性与直接性,及时合理地调整、更新经济困难生档案内容,实时性掌控受资助的对象情况的变化,在给予经济资助的同时,加强精神引领,二者深度结合,共同发挥资助育人作用。

3.3 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资助环境,拓宽资助渠道

办学经费短缺一直都是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而资金是高校进行学生资助工作的必要资源,所以拓宽资助工作的资金来源则是民办高校做好资助工作的重要措施。首先是加强与生源地、校地政府合作,深化政府、企业对贫困生的帮助落实,扩大学校影响力,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帮助贫困生。其次是,积极开拓校友市场,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寻求校友对贫困生进行帮扶,设立校友专项奖学金、助学金等。最后,学校各部间同频联动,灵活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3.4 结合学生需求,强化资助育人的功能

结合党员三联系清单构建以“教师党员+学生党员+经济困难学生”三方同行的资助育人的形式,实施“经济资助+学业帮扶+心理辅导+就业帮助”四项措施,建立教师党员、学生党员与经济困难生挂钩帮扶制度。运用大数据技术,充分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业、心理及就业等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供“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帮扶制度。学校各部间同频联动,灵活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并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服务情况进行认定,同时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为原则,激发受助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创优意识,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后援保障。

3.5 精准铸人,引领学生精神成人、专业成才

加强受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党员引领和榜样示范等帮助经济困难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努力学习掌握扎实学识和技能,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同时,做好贫困生心理救助工作,使其能够坦然面对家庭经济状况和学校的帮扶资助,充分顾及受助学生的尊严,引导受助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立志成才,精神成人,从根本上实现“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第一,开展诚信、感恩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受助者的心理素质,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第三,有针对性地对受助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引导困难生向身边的榜样和先进的典型学习,化自卑为自强,立志笃学,奋发有为,直面人生。并对资助育人工作情况进行“两量”(数量、质量)的统计评价,实现精准帮扶。

4 结语

资助育人工作作为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部分,应当得到充分重视,立足于学生的根本需求,将“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化和合理化,从而使资助工作更加人性化和规范化,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学习生活需求时,助力他们精神成人、专业成才。同时,资助育人工作应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及社会的进步需求,构建精准、务实、高效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把思想引领和信息技术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全过程中,使得资助和育人有机结合,从而有力地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水平和质量。

猜你喜欢
贫困生民办高校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选择困难症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