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君 李翠景 吴 辉
(湖北商贸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发展》课程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课堂教学也是促进大学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强调互动性、体验性、实践性、自助性于一体的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更大效度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各大高校也不断探索。本研究主要在于混合式教学相较于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区别及优劣势对比,根据研究结果将课程知识学习与翻转课堂、体验式课堂相结合,并且辅助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在体验中提升自我觉察。通过班级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体验如何表达自我,如何与他人互动,同时,在群体中也可以通过分享收获更多间接的经验,从而增强应对能力,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
采用随机整群取样,对19、20、21级大一上《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发展》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9年秋季学期纯线下课程563份;20年春季学期纯线上课程551份;对20年秋季下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同学进行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25份;21年春季调整教学设计方案后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11份。
结合《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中参与问卷》及《大学生课堂参与问卷》自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参与问卷,该量表采取1(极不同意)-5(非常赞同)五点李克特计分,一共18个题目,分别测量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对问卷进行了初测分析,总量表的克隆巴赫 系数为0.925,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分量表的克隆巴赫 系数分别为 0.853,0.835,0.800。
使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方式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检验。
(1)课堂满意度无明显差异,排序:线上线下混合式——纯线下——纯线上,数据稍依次降低。
(2)线上课程学生的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低于线下课程。
(3)认知参与与线上课程无明显差异。
(4)情感参与与线下课程次数呈正相关。
(5)行为参与受线下课程次数影响不明显。
(6)2020年秋季学期与2021年春季学期相比较,2021年春季增加课程互动及体验式教学环节,学生行为参与与情感参与有明显提升,认知参与差异不明显,但最终成绩相同考核模式,2021年春季学期平均成绩明显高于2020年秋季学期。
(1)混合教学策略。将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利用线上资源帮助学生展开预习以熟悉课程内容,线下教学授业解惑。
(2)体验式教学策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旨在传递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保健意识,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体验式教学能够引发积极情绪,带动积极智慧,让学生更加投入,产生更多的参与性。
(3)协作式教学策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化理解、知识的掌握运用和能力的训练提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情境陶冶”策略。通过案例教学,创设某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通过与他人充分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能力,在情感领域对学生施加影响。
(5)“五段教学”策略。主要步骤是: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这种方法旨在通过记忆曲线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6)启发式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情境,兴趣导入→猜想与假设→合作学习,探究新知→交流探究成果,得出结论→巩固应用,深化规律。
(1)探究学习。学生要充分阅读教材与参考资料,在不断探究问题本质的过程中学习,这一过程有利于锻炼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验式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更在于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通过亲身感悟和实际体验提高心理素质。
(3)自主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知识要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真正从生活中出发,让学生获得一些对日常心理卫生保健有益的知识。自主学习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尤其是课前应利用线上资源开展预习,并记下自己在预习中不能理解的问题,在课堂学习中重点解决此类问题。
(4)协作学习。在教学班中根据不同的主体分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感悟与同学分享,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有利于构建健康的人际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