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网格化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探析

2022-01-01 18:54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5期
关键词:共建共治共享共治网格化

刘 兴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1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现状

(1)存在的问题。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基层治理占有重要位置,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面普通民众。高校作为基层组织,承担社会服务的使命,理应通过改革创新来优化自身治理体系,并促进社会治理格局提档升级。在高校综合治理改革的发展进程中,学生管理工作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涵盖思想引领、成长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素质培养等多个方面,像一根多条“线”经过针孔,具有面广、线长、点多等特点。随着内外环境变化,如果没有构建良性的治理体系,且无法提高治理能力确保“线路”之间协调高效运行,将直接致使学生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复杂的事务,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同时,一些基层工作的流程较为拖沓,处理问题易出现交叉重叠指挥,无法及时准确决策处理,在资源调用上也存在浪费。

(2)面临的现状。

一是传统治理模式存在管理漏洞和危机隐患,面临一系列新挑战。随着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逐渐成为高校学生主体,他们个性更加鲜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但功利意识强,规则意识也较薄弱。因此,他们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考虑他人感受或不支持学校传统的管理做法。传统的刚性(硬性)管理手段单一,缺乏弹性,管理过程忽略反馈和学生个性化需求,再加上基层管理人员有限,无法跟所有学生进行有效交流,管理中双方易产生矛盾。

二是治理体系不健全,治理能力不全面。当前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情况,管理职能过于集中,内部信息发布和沟通不畅,分工模糊,协调配合不力的现状。高校之间及其内部院系的管理质量存在结构性差异和水平差异,工作的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泛在和隐性的。

2 网格化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现实意义与实践应用

网格化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范例和重大成果,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方式被广泛应用。网格化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了社会基层管理的精细化、服务化与综合化水平,属于组织资源整合、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2]。它为破解高校学生工作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良方”。

(1)实践意义。创新高校教学和管理体系体制改革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高校借鉴现有应急管理和网格化建设效果,将网格化管理融合到实际工作改革中,已在安全教育管理、宿舍管理等方面的实践中产生了良好效果。在网格化管理手段下,学校以建立完善立德树人育人机制为目的,学生工作相关部门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将管理变柔性(个性)化,整合学生管理平台和与之配套的管理模式,将网格化、信息化都应用于管理中,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3]。目前由于网格单位小,成员较少,大家互相之间容易交流,网格员就能很好地关注到网格内成员的动态,学生工作相关部门能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信息且覆盖全体同学,若出现异常,网格员第一时间向上反映,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提高办事效率。

(2)现实困境。随着环境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后疫情时代,网格化管理在实践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很多高校采用的是“事后动员型”而非“事先防控型”治理思维,日常的应急防范、危机演练等流于形式,工作没有落到实处。这导致网格管理动力缺乏,相关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业务能力不够、工作缺乏热情等;二是治理职能转变不到位,管理的过程中权责不明确,缺乏激励机制,资源整合不到位;三是对网格化管理的科学认识不平衡处理问题的时候凭经验,靠人情,以及缺乏对网格化管理的体系保障。

3 “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改进高校网格化管理的启示与思考

3.1 准确理解“共建共治共享”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4]。治理的基础是共建,强调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建设,要为多种力量发挥优势提供更多机会,打破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增进互信及沟通,促进各类主体平等协商、合作互动;治理的关键是共治,强调各类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增强各方参与治理的能力和活力;治理的目标是共享,强调各类主体共同享有社会治理成果。治理归根结底是增进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实现公平正义,保障合法权益,让改革发展和治理成果全体共同享受。“共建共治共享”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3.2 改进优化学生工作网格化管理的思考

结合实践分析,笔者认为,高校需要与时俱进地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对网格化管理进行科学升级,构建更加透明、更加完善的治理体系。具体途径,一是向社会基层网格化治理的先进经验学习,因地制宜,主动提出改进对策及建议;二是勇于自我革新,以去伪存真的专业态度,积极进行治理能力的优化创新,吸取更先进的治理思维和模式。

(1)实践经验。在2020年全国新冠疫情基层社区防控战中,网格化管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网格管理人员配备完备。在一个社区网格化管理组织中,街道干部、警察、社工人员及志愿者等组成的网格员承担具体任务,较好的实现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二是全力落实网格责任,实施精细化防控。许多基层组织明确了“五级网格工作职责制”,各级网格员按照宣传员、排查员、督查员、代办员、整改员的五大员工作定位实现网格化管理系统的调度机制和兼容开放,从而对基层各种事务的整体性综合性治理[5]。网格员全员到岗开展排查和防控服务管理,做到责任可追溯,人人尽责;三是落实好人性化的管理原则。重点动态掌握老人、病人的情况,及时提供精准抗疫服务,体现人人享有;四是依据任务实际需要进一步织密网格。如果之前的网格划分不能有效应对现有疫情任务,上级组织直接将网格进一步细化,全力确保疫情防控服务管理不遗漏、不留盲区,实时跟进。

目前,一些城市的网格化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在统筹整合各类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汇集相关数据和需求信息,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和高速便捷的调用。居民群众可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需要、诉求和意见建议,增强他们对基层社区(村组),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参与感。

(2)经验启示。

通过对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基本可明确网格化管理形式在新环境下改进的方向,即主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被动”转“主动”,即划细责任,明确职责,使问题、矛盾发现和处理的关口前移;二是由“单一”转“协同”。构建内部的协同办公机制,改变各方推诿扯皮的现象,提升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三是由“分散”转“统筹”,即有效统筹网格内、网格间各类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管理服务资源,形成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合力,改变资源分散、力量薄弱、手段单一等问题,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

同时,还要在运作思维上进行转变。一是坚持底线思维,推动工作提质增效。共享共治就是要把看似单一要素,实则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内容全局考虑,抓住问题的关键点,适时提升工作的实效性。基层治理面对的情况直接且复杂,要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既针对难点和痛点下足“绣花功夫”,加快补齐短板和弱项,更需要清醒认识和有力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二是以目标为导向,促进机制不断健全。网格化管理的实质就是实现各种资源共享、各单位协调联动共建共治。“共建共治共享”的目的是力求关注全体同学,倡导充分发动引导更多主体科学参与管理服务,以便实现有针对性的、快捷高效的精细化管理,从而更好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高校的共建共享共治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学生。实施个性化服务的网格化管理,在面对大量数据信息时,管理过程中一定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绝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简单粗暴来处理,必须在畅通信息的基础上,推动各项技术融合,拓展运作空间。

综上所述,探讨社会基层网格化管理的先进经验,是为了推动高校学生工作治理目标实现根本转变,使之注重因地制宜实现多元整合,促进其对内强化信息共享、教学共进、文化共建、环境共治等平台搭建,以有机整体的方式迅速在各流程中高效整合资源,实现高质量管理促发展。只有及时更新管理理念,积极学习借鉴,主动探索实践,才能更好的发挥先进管理模式优势,在处理学生工作的各项问题时提高工作的治理水平。

猜你喜欢
共建共治共享共治网格化
以党建网格化探索“户长制”治理新路子
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社会治理格局
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化解难题,力促环境监管网格化见实效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探索代建制 共治团结闸
食品安全共治 各方需依法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