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春华 周 颖 李鹏飞 吴立平 蒋 豪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江苏·镇江 212000)
大学阶段作为青年初期成长的重要时期,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可谓至关重要。这个时期是个体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的关键期。如果此时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实现良好的适应性,大学生个体就能够获得知识技能,提升身心健康,营造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的社交环境。因此,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研究表明,学校适应水平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仅有大学生个体因素,还包括环境的影响因素。而大学阶段则是缺乏严格的规范与秩序,缺乏老师的近距离管理,需要他们自己做出自己的决定,完全靠自己的约束力来学习、靠自理能力来生活。因此大学生们的心理上经历着难以接受的无力感和没有目标的迷茫感,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归属感,因而在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大一新生中做了一系列研究,为大一新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方法来搭建支持系统,研究新生入学适应性。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可以说完全脱离家庭的阶段,大学一年级是一个特殊的阶段,新生中的大多数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生活环境的变化要求大一新生需要完全独立生活,而大多数新生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有的学生甚至连被子都不会叠,这种不适应性引起新生巨大的挫败感,再加上同寝室的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也不一致,不但会出现沟通的障碍,甚至会发生冲突,这会导致新生出现退缩和逃避,不愿意和人交往,出现人际交往障碍[2]。
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学习是大学生活非常重要的部分,大学的学习环境、教学方法都与高中存在着天囊之别。高中阶段的老师教学都是非常细致的,老师也会帮助他们反复复习,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步骤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系统学习,但是到了大学校园,教师的上课方式和高中阶段不一样,完全靠学生自觉的去复习,预习,消化吸收。因此,大一新生进入大学以后面临着诸多的改变,在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学习专注性上都出现了不适应性的状况[3]。大一新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就会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高中三年因为有高考这样一个目标,同学们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再加上平时有那么多的教师全方位的陪伴,大学新生入学以后的心理普查表明:很多新生已经开始厌烦学习,就是因为新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进度,依然用高中的固有学习模式和方法。
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与入学前的家庭、学校、社会的过度保护以及片面重视智育而忽视个性、品格的教育密切相关。大学时期是新生离开父母呵护开始独立生活,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有的同学经常感到莫名的紧张或焦虑,不知道如何和周围的人寻求帮助。很多新生还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失去和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的机会,从而心理发展处于停滞的状态。
针对以上情况,作者以江苏大学京江学院的新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适应性及自我认知提升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以下从这几个层面来进行研究和探讨:
新生刚入校以后,以寝室为单位,辅导员提前为新生联系好高年级的联谊寝室,最主要以二年级为主,由联谊的寝室成员全方位和大学新生进行对接,学长们对新生进行各方面的引导,带领新生熟悉校园,陪伴新生走访各个部门,为新生介绍食堂环境等,朋辈的陪伴可以让新生很快有归属感,联谊寝室为新生们搭建了交友的平台,同时也扩大了朋辈思想教育的覆盖面,大大调动了新生们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朋辈思想的交流也能满足新生们内在的强烈需求。联谊寝室的搭建,加强了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育,新生更能走出自我,融入集体,营造主动与他人沟通、善于与他人交流 、乐于汲取他人长处 、勇于克服自身不足 、互帮互助 、和谐共进的良好氛围,在这样温馨互帮互助的环境中,新生可以对自身认知水平有所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得到快速的发展。
新生刚入学以后,对大学的学习模式还不太适应,这个时候对新生进行学业规划教育对新生帮助比较大,同时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方法,可以由辅导员讲课,可以由专业老师讲课,也可以由优秀的学长来现身说法,对新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增强新生学习的内动力;开展学习方法指导,激发新生学习兴趣。
大学生社团是一种带有自发或者半自发性质的,以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为纽带,以丰富校园生活、拓宽知识眼界、锻炼自我能力等为目的,在学校有关部门管理、指导之下的大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培养、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团体。大学生社团[4]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搭建了平台,大学生社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学艺术修养、身心健康,帮助学生建立其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使新生的适应能力大大的提升。
大学新生入学以后,会经历一个非常迷茫的时期,开展心理互助小组[5],让新生的焦虑情绪可以大大得到缓解。刚刚结束高中生涯走进大学校园的新生们往往有着共同的心理特点(比如社交焦虑)或目标需求(比如主动学习困难),通过定期聚会,针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分享并解决各类情绪问题,从而提升自身认知水平问题。大一新生正经历一个特殊的阶段,一方面,新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有独立的想法,对自我、社会、未来充满兴趣和想象;另一方面,由于经历比较少,处理实际困难的能力比较弱,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期待与行动的鸿沟,会让新生产生很多认知和情感上的冲突,情绪无处安放,新生入学初期很容易陷入迷茫。新生出现心理困惑时,我们一般会想到心理咨询,比如采取一对一的形式,但有心理困惑的新生人数比较多,能够进行专业心理咨询的师资远远不够,而且效果也不够明显,心理互助小组的建立,助人意味更浓、自主性动机更强,新生们通过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自己的情绪,在群体中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自我心理功能得到了改善,改变了自己局限性的认知,从而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全新的学习和生活。心理互助小组建立了以后,经常开展活动,并将这样的小组以选修课的形式在新生中大力推广,经过一年的试验,新生适应性及自我认知水平快速提升,互助小组的形式让新生觉得“我并不是一个人”。在当今的大环境中,很多新生不太愿意向他人诉说焦虑困惑,心理互助小组,可以让新生们发现,其实不只是我一个人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我们不需要为自己有某种想法或存在某种问题而感到羞耻。在小组中,他们会发现别人很懂我,不会嘲笑我,我们通过别人看到了很多个自己,自己被理解了,这样就让新生们形成了有效的人际联结。人是一种社会动物,需要从人际联结中去寻求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发现自己的问题,提升自我认知水平,而心理互助小组这种有效的人际联结对大学新生们初高中遗留下来的一些创伤问题也起了重要的疗愈作用。新生们一旦打开自己,他们就会吸收更大的能量,从而快速的融入集体,从而高效的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