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2022-01-01 17:43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宫开屏黄子彧高琦珈
区域治理 2021年28期
关键词:舆情话语培育

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宫开屏,黄子彧,高琦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互联网事业迅猛发展,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得到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1]高校作为信息流动和新潮思想形成的主要场域,极易受网络舆情影响,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建构的关键时期,思维活跃度较高,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缺乏对事物的理性分析和判别能力,容易受到网络海量碎片信息的蛊惑和误导。因此,剖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提出解决策略,应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淡化消极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极具研究价值。

一、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运用网络载体的能力,富有激情和公正,获取信息渠道广阔,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使得他们对突发热点事件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通过互联网获取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进行大量转发和产生相似的评论观点,形成群体性主张,突破信息传播的时空和地域限制,使得一个地方性舆情信息可能扩散为全国性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高校网络舆情的瞬时突发性。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敏感性

高校网络舆情因事件的敏感性而广受关注。从近些年爆出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来看,学术不端、师德师风缺失、招生就业不公、校园安全事故等相关事件都因话题过于敏感而引爆舆情,进而引发网络舆论危机,给涉事高校带来负面影响。高校作为社会知识文化产生的沃土,以诚信、正面、公正形象深入人心,突发敏感网络舆情事件极易成为公众关注焦点,尤其是部分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转发和评论,推动敏感问题成为高校网络舆情,使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敏感性的特点。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群体性

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认为:“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人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2]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是大学生群体,由于他们年龄相仿,教育背景相同,身心处于相似的人生阶段,对话题的关注较为集中,呈现出主体结构之间的同质性。同时,他们处在单纯的校园环境里,人际关系相对简洁单一,希冀探索未知世界,价值观处于反复推翻重建的时期,具有相同人生理想的大学生个体为了共同的人生目标不断聚集,互换相关热点信息,整合信息从而产生个人想法,追求自身观点和见解受到群体认同的心理充盈。在追寻集体情感认同的心理作用下,主流观念在群体内传播迅速,群体对舆情信息的认可度较高,从而助推群体性主张产生,体现出高校网络舆情的群体性特征。

二、高校网络舆情给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高校网络舆情给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机遇

高校网络舆情成为观察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风向标”。大学生价值观偏于抽象化,不利于直观判别对错与好坏,所以培育大学生的价值观,首先要充分解构大学生价值观的外化行为表现,而高校网络舆情是获知大学生价值观动态的主要来源与依据。高校网络舆情涉及内容相对广泛,社会民生、经济文化、政治军事、思想意识、民族关系、教育等都是高校网络舆情涵盖的热点话题。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极易对热点话题或社会不公事件阐述个人观点和见解,因此,高校网络舆情承载着大学生情感表达和情绪输出的作用,同时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实时掌握和引领大学生价值观转变的重要工具。总体来讲,大学生群体对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热点话题、突发公共事件关注所产生的情感总和会真实地映在高校网络舆情上,这是大学生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真实呈现。从舆情管理角度看,高校通过采集和分析大学生转发、评论的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取大学生外化于行的真实价值选择,确保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精准施策。

积极的高校网络舆情已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每个人既是信息制造者又是传播者,信息传播由逐级传导转变为突破时空限制的扁平化扩散模式,海量政治和社会民生信息以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方式充斥于网络空间。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的使用主体,往往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APP第一时间获知有关信息。在此过程中,高校通过网络平台等载体对高校网络舆情详尽解释,直面问题,引导高校网络舆情走向,发挥积极的高校网络舆情引领作用,使大学生看清矛盾本质,捋顺事件脉络,有效化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二)高校网络舆情给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挑战

高校网络舆情中的负面信息和谣言会困扰大学生价值抉择。网络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作为多种价值观念和纷繁文化不断碰撞的高地,应当积极传播蕴含主流价值观的内容。然而,网络信息存在明显的碎片化特质,信息传播和更替迅猛,大学生获取众多碎片化信息时,致使系统化阅读缺失,价值观培育随之呈现碎片化情况,繁多低俗的价值观念,甚至是西方多元化的极端思想隐藏在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中。由于这些舆情信息具有煽动性和诱惑性,当大学生面临价值观抉择时,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或者理想信念容易摇摆不定,诱导大学生形成片面和错误的价值观念,摧毁大学生已构建的价值体系。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学生获知的网络平台信息与自己长期接受的价值观培育发生冲突时,极易产生价值取向的困惑或者混乱,致使某些学生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为普世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难以在行动上践行主流价值观。受高校网络舆情中不良信息和谣言的影响,大学生陷入获取繁杂信息消化吸收的困境,容易产生对客观世界的错误认知,难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应有的情感认同。长此以往,大学生群体将会逐渐缺少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从而参与到某些蓄意捏造不实言论和负面舆情的宣传队伍中,混淆视听,颠倒是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抵触情绪,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带来严重的冲击和影响。

三、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一)积极推进主流话语信息的传播,牢牢掌握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话语权

话语是话语权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真实呈现话语权威的所在,话语博弈产生话语权的掌控者,从而依托话语来表达权力。著名社会学家福柯在其话语理论中曾指出:“话语既可以是权力的一种工具和结果,也可以是一种障碍、绊脚石、反抗点和相反的策略的起点。话语传递产生权力,它既使之加强,又可……使之脆弱”。[3]话语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只有被人掌控、采纳、认同才能发挥其规范、引领价值观念的功效。因此,在面对话语信息传播转变的情况下,网络空间主流话语要想实现教育大学生和引导大学生的功效,应立足于大学生群体情感需要。例如:凡尔赛、yyds、勇敢牛牛,不怕困难、它不香嘛、躺平等网络语言和俚语的广泛传播,反映着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事物的看法以及其人生态度。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将主流话语融入网络语言当中的方式,创造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网络话语,借助网络话语泛娱乐性的本质,以语言动图、音频和短视频等极易得到大学生群体喜爱与广泛接受的形式传播。从而使主流话语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价值观的培育,满足大学生群体的价值需求,综合提升大学生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甄别能力,主动抵制消极网络舆情的影响。

(二)着重培养正能量网络“意见领袖”,净化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环境

“意见领袖”是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他用“意见领袖”理论解释了大众信息传播的形成机制,认为信息传播存在两级传播,信息并不是直接被一般受众所接受,而是经过“意见领袖”传递给受众的,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4]“意见领袖”往往是群体中最早接纳大众传播信息的,并将自己加工处理的正能量信息传播给其他人,从而影响他人的价值取向。在自媒体迅疾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意见领袖”作为信息和舆情传播的重要参与者与引领者,往往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更为敏感,熟知大学生群体关注的话题,善于对舆情事件的脉络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从而形成独到的观点和见解,影响迷失在网络繁杂信息中和观点摇摆不定的大学生深入剖析舆情信息,并逐渐产生对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正确认识。例如,在涉及高校安全的南京大学博士跳楼事件、复旦大学青年教师杀人事件、宁波工程学院黑人外教杀人事件以及关于留学生超国民待遇的山东大学伴读事件等一系列引发高校网络舆情的事件中,由于网络“意见领袖”的积极发声,迫使相关执法机构介入或涉事高校迅速作出正面回应。因此,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应着重培养正能量网络“意见领袖”,借助“微课堂”、名师工作室等“意见领袖”的发声和引导功效,合理利用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积极传递正能量言论,及时澄清谣言并反驳错误观点,引导消极舆情信息朝正向发展,净化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环境,营造适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空间。

(三)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修养

在信息发布和获取更为便捷的自媒体时代,由于信息的监管难度增大,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碎片化、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于网络空间。例如,网络媒介更加轻松的语言、灵活的方式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一种极大的冲击;流言以及各种负面消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更加快速,导致很难控制其影响范围;大量不良外来文化、极端主义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侵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开展等等[5]。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环境,高校应强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袁军在《媒介素养教育论》一书中指出,“媒介素养教育是以社会公众为对象,以培养和提高认知媒介、参与媒介、使用媒介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6]。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道德修养,使其在浏览纷繁的网络信息和评论观点时,具备对各类信息良好的甄别、分析、归纳能力,从而发现蕴含于其中的有价值的信息。对待网络不良敏感信息,不能盲目听之任之,要主动采取理性的方式进行抵制,远离价值导向错误的自媒体平台。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网络平台的使用者,在具备良好辨别素养的基础上,更应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对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持审慎态度,展现出良好的传播素养,自觉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人。

四、结语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有希望国家有未来。立德树人,培育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者、践行者和传播者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网络社交媒体时代,切实做好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工作已成为当前高校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合理利用网络舆情,有效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形成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联动机制,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繁杂信息的甄别能力,抵制消极思想和错误观念的影响,真正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舆情话语培育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