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咨询集团北京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陈澜
《关于定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1]。
2015年海南省政府召开的第45次常务会议中提出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应关注城镇产业的发展,以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2015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省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提出在全省优先建设100个特色产业小镇。2017年《海南省特色产业小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环境优美、功能配套、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的建设目标,并要求依据小镇的资源、区位特征,明确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合理布局产业,形成“一镇一风貌、一镇一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格局[2]。
相关文件的发布突出了特色小镇的作用,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动力,是城镇化的特色道路。
特色小镇按照区位优势、自然风貌、地域文化等因素,可以分成旅游发展型、农业服务型、商贸流通型、工业发展型、历史文化型和民族聚居型[3]。旅游特色小镇是特色小镇的主要类型之一,主要依托旅游及其周边资源发展旅游服务业,旅游业成为小镇的经济支柱,并围绕旅游服务开展城镇建设的小城镇。
规划中连线区域资源、周边核心旅游景区、美丽乡村,在区域层面合理布局,打造多样化旅游产品体系。准确定位区域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分析支撑城镇产业的功能,寻求区域协同差异化发展。通过完整的旅游体系构建,充分发挥优质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分析乡镇自身的区位、资源特征,结合资源发展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明确小城镇发展主要任务和职能。结合相关案例分析小城镇发展功能与产业特点,确定规划发展策略。
1.区位条件分析
尖峰镇位于海南省的西南、乐东黎族自治县的西北部,镇域东与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交界,南与佛罗镇、黄流镇和利国镇为邻,西至北部湾,北与东方市交界。尖峰镇滨海地区有龙沐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尖峰镇区以东则是海南省重要的山地旅游景点之一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尖峰镇位于山地与滨海中间,区内白沙河将龙沐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尖峰镇、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三个区域紧密联系起来。
尖峰镇交通条件较为便利,西环铁路、高速公路和海榆西线(225国道)这三条交通大动脉横穿尖峰镇镇域,且西线高速公路在尖峰镇有独立互通出入口。
2.区域发展背景及优势
海南省自由贸易港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对小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小镇建设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尖峰镇为海南省重点打造的100个风情旅游小镇之一,可积极抓住此机遇,在自贸区港“三区一中心”定位的建设中,明确小镇发展定位,提升小镇作为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服务基地的功能作用。
3.自身资源丰富
尖峰镇背山面海,坐拥优质滨海岸线龙沐湾、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热带原始森林)以及万亩肥沃土地,同时尖峰镇也是国家公园入口服务区。
自然旅游资源集山、水、田、林为一体,环境优美,主要有白沙河、响水溪、痩园溪、九龙溪等河流景观,山道水库、昂兴水库、凤田水库等多个水库风光,瘦岭、黑眉岭等山地景观及山地热带雨林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体现黎族风韵,镇域内现有凤田村、尖峰村、山道村等多个黎村,黎族村落风貌保存较好,三月三、织黎锦、竹竿舞等黎族特色文化仍保留至今。
热带农业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西部广大的万亩良田景观和中部、南部大片的热带农业种植园。
1.山海互动,构建全域旅游发展体系
强化镇区服务中心,山海互动,构建支持全域旅游发展支撑点。凸显尖峰镇区与山道村作用,协调发展打造森林旅游与乡村旅游综合服务基地。滨海地区将龙沐湾旅游区与岭头村联动发展,形成滨海地区综合服务基地。滨海地区与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结合主要道路轴线以及低空飞行项目,强化山海互动功能。
2.海陆联动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滨海旅游向内陆纵深延伸,带动周边乡村渔产经济向第三产业发展,连线渔港、核心旅游景区以及美丽乡村,强化内陆腹地与滨海地区交通联系,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运用“大聚合、大生态”的空间开发模式,结合场地特征,考虑小镇发展各影响因素,采用“生态为基底、有机集中、有机生长、组团布局、整体统筹”的空间布局方式,特色组团向心靠拢,有机发展,打造自由贸易区(港)建设背景下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国家热带雨林特色小镇。
1.打造生态和谐小镇
注重与大自然的和谐平衡,建立生态保护廊道,创建开放滨水公共空间,处理建筑与山体界面、滨水空间关系,营造健康的环境,促进小城镇综合发展,打造绿色生态小镇。
主要从保护优化小城镇生态环境和保持小城镇与自然和谐两个方面考虑。
生态系统保护与控制。保护山体,对白沙河以及周边田园景观实施生态修复,建立山水河流生态走廊,结合镇区规划公园绿地,注重点线面各类生态用地系统设计,形成“蓝绿交织、细胞组团、点状公园”生态空间格局,实现300m见绿、500m见园。保护与合理利用周边自然山水景观空间,重点沿河道打造休闲公园,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形成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完整的生态展示区。
小城镇与自然的和谐。小城镇的布局应顺应周边山水格局,避免与自然环境在布局形态上产生割裂,以现状地形地貌和景观特色要素为脉络,形成自然与生态独具个性的小城镇布局和形态。结合河流、道路、街巷等形成可观山赏水的生态景观廊道,景观视廊内避免出现遮挡视线的大型物体,确保景观视廊的通透性。
2.营造舒适宜人小镇
分析研究小城镇空间与居民、游客生活与旅游需求的关系,打造宜人、舒适的小城镇空间尺度,创造宜居的生活空间。
(1)策略一:营造舒适小城镇空间形态关系
舒适的小城镇空间形态营造主要通过空间形态和构建与自然和谐的天际线两个方面体现。注重尖峰小镇整体空间形态的营造,避免出现形态突兀、体量失衡的空间元素,尽量避免尺度过大的广场、绿地,建议以小尺度绿地、小广场等形式,增强城镇公共空间的可达性,提高居民使用效率。在建筑尺度方面,近山建筑严控建筑高度,远山建筑适度拔高,缓解现有居住建筑对天际线的冲击,近高层建筑逐步提升。严控临水界面建筑高度,远水逐步提高,营造层次丰富的空间环境,同时预留主要视线通廊,使公共建筑可视。
(2)策略二:营造舒适小城镇内部街道空间尺度关系
舒适街巷空间尺度营造。采用“窄马路、密路网”的路网设置形式,避免过宽道路的规划。关注城镇建筑尺度与街道宽高之间的比例关系,建议小城镇以空间界定感较强的街道空间为主,从而营造亲切宜人的空间效果。
舒适山水界面空间的营造。通过妥善处理好近山近水地区建筑与滨水界面的空间关系,近水区域以低强度开发为主,局部重点地区可适当提高,但新建居住建筑高度必须控制在20m以下,建筑群体采用高低组合的形式,且多层与低层建筑的最大连续面宽投影不宜大于80m,应预留生态廊道。
3.建设多元活力小镇
发挥生态吸引力,以多元化旅游产品打造一个集餐饮、主题娱乐、购物、低空飞行体验、健康疗养以及会议论坛等为一体的休闲娱乐综合体。强化山海互动发展作用,引入高能级IP,植入多样化特色的体验项目,提升小镇知名度。多样化的特色旅游场所包括低空飞行体验、VR科技展馆、国家热带雨林动植物展览、雨林拓展等,也可举办特色旅游活动,如大型国际低空飞行赛事、自行车赛事、滑翔翼伞赛事等。
4.雨林文化小镇
旅游结合、文化引领、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国家热带雨林动植物博览馆、国家热带雨林论坛会址等大型文化设施,同时传承与展示黎族文化,保持持续的创新力,打造生态田园基底,体现山水黎乡文化特征。
通过深入挖掘本地文化,以创新视角,全新演绎,通过乡村民宿展示、传统商街的旅游化改造,打造山水黎乡文化特征雨林小镇,以此传承小城镇地域文化脉络。在文化全球化的融合与互异共同作用下,以本地文化为基础,展示本地特色雨林文化特征,通过雨林博览、会议会展等文化展示区打造雨林小镇风貌特征。
旅游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关注其周边资源本底,并合理利用,在保护中寻求发展。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关键,差异化协同发展是旅游小镇发展的有力支撑。本文结合尖峰镇规划初探旅游小镇规划发展路径,为特色产业小镇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