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 刘文娜
传统的管理方式中,管理的主体主要为政府,公民、社会组织等第三方主体参与较少,政府对民众的真正需求了解得不够充足,传统的管理中,政府并不是主动了解民众问题,政府作为居民的服务者,并不能真正与居民融为一体。目前Z县的政府定位正在逐渐由管理转向服务,最明显的是网格员的应用,网格员的应用能够在每日巡逻中发现辖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上汇报、处理,这就使得政府能够下沉至居民中,主动为居民提供服务。
Z县政府在运用互联网治理的过程中,将一些技术性的管理事务外包给了专业的企业等私人部门,除此之外,Z县积极引进乡贤进入基层治理体系,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连接基层政府与群众的重要纽带,能够广泛凝聚民意,向下宣传政策。在政府部门、私人部门、群众多元主体的参与下,Z县的乡村社区治理逐渐形成了多元参与治理的格局。
Z县在引进互联网技术的同时,也通过社会组织、聘请等渠道引进了互联网专业的人才,为互联网技术在本地长期应用打下了基础。并将互联网与本村治理工作相连,如“互联网+党建”“互联网+网格”。专业的技术人才在帮助Z村搭建互联网平台同时,也为Z村“互联网+治理”模式的建立创造了技术条件。
1.互联网及社区治理专业人才缺乏
虽然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引入了相关互联网专业技术人员,但相对于农村社区治理所需要的人才要求来说,仍然远远不够。尤其在“互联网+”和治理模式在乡村应用中的初级阶段,任务重,困难多,人才需求量大。Z县的治理模式仍然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
2.治理理念、服务、结构碎片化
治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理念,在农村的应用中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被接受,一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居民及工作人员并不能完全理解治理的概念。传统的管理向现代化服务的概念也难以快速转变。治理和服务的概念并没有普及到所有的乡村工作人员及居民中,导致Z县治理效率并不高,治理的理念、服务、结构还呈现碎片化。
3.社区治理制度不健全,职能越权现象频发
新兴的治理模式在农村中的使用普及仍在制度方面存在阻碍,基层政府在职能转型方面仍然存在权责分配不清的状况,基层政府对乡村自治组织内部事务,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涉,职能越权的现象频发。
1.农村社区空心化,公共治理资源缺失
固有的“二元化体制”中,农村的公共资源相对城市要匮乏许多,在这种资源分配不均等的情况下,农村的就业机会、财政收入、教育水平会比较缺乏或低下,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也会偏向于在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这就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居民受教育水平相对低,在乡村治理中严重缺位。
2.传统体制的行政化倾向,社区治理主体单一
乡村传统基层治理中,长久以来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的管理体制带有严重的行政化倾向,社区治理中缺乏群众、社会组织等多元化主体的参与,政府与群众长期处于脱节的状态,居民在这种环境下也长期认为自己是“被管理”的对象。在这种单一主体下,长期僵化的行政管理体制使得乡村社区治理优化中,居民及社会组织等参与的渠道少之又少。
3.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理念,它的技术性要求高,农村中要想广泛利用“互联网+”,必然要具备专业人才。但农村长期的人才流失、财政收入低、教育资源缺乏等因素使得农村对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缺乏系统化的学习平台和管理机制。
1.引进互联网及治理专业人员,优化人才结构
地方政府应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引入大学生村干部等高素质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乡村社区治理队伍的年轻化,引入新观念,优化乡村治理的人才队伍结构。同时,要引进社会组织和私人部门的参与,积极发挥优势,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升乡村信息化和治理水平。
2.建立社区工作人员长效培训机制,提高素质
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应提高乡村原有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育和引进、激励机制,利用好各种学习资源及培训平台,可采用外聘的方式聘请专业化人才,建立学习中心,使得乡村建设队伍能够近距离接触到学习资源。提高乡村基层自治组织干部队伍的素质,建立人员队伍的长效培训机制。
1.加强社区治理制度建设,明晰各级治理机构职能范围
构建“互联网+党建”模式,利用互联网将乡村党建凝聚在一张网中,凝聚力量,建立共识,形成向心力。理顺上下级之间的职能范围,建立权责清晰的结构体系。明确界定乡镇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乡镇政府与基层自治组织间也要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只有明晰各政府部门及上下级之间的权责范围,才能防止相互推诿责任和扯皮现象的发生,提高乡村社区治理的效率。
2.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多元共享
数字化技术支持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开放共享。首先要通过互联网实现数据公开,加强社会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努力构建“强政府—强社会”的动态模式,以及构建“互联网+政务”模式,利用互联网促进政府政务公开,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参与,密切群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信息等资源共享能够促进多元主体在乡村社区治理中的协同参与,提高治理的效率。
3.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运维
乡镇政府必须要对互联网网络普及和乡村网络环境等投入大量财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互联网在乡村社区治理中的应用,缩小城乡间“数字鸿沟”。现代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乡村网络建设也要实时更新,做好互联网建设后的技术运维。可在乡村中设立网络服务点,方便乡村中网络设施、系统、软件维修。信息系统可以促进乡村德治、法治、自治相融合的乡村社区治理体系及“智治”体系的制定,推动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的建设。
1.促进“互联网+产业”模式建设,建设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建设可以增加乡镇政府财政收入,“互联网+产业”的模式能够促进乡镇特色企业的建立,乡镇政府要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地方特色,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建立合作社等,发挥互联网和大数据在品牌宣传和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建立电商平台,积极发展电商经济,促进农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推动农业向高效、精准化方向发展,建设智慧农业,让农民成为数字化经济的真正获利者。加快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2.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互,促进信息共享和信息通畅
乡镇政府应利用互联网促进各部门相互联系,建设适合当地乡村社区治理的开放共享的政务信息平台。在信息共享平台中上传政务信息,促进信息共享和信息通畅,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同时也要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明确各主体间的权责划分,建立监督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切实变管理为服务,为村民提供服务。
乡村社区作为重组的生产生活共同体,在社区治理中更是要转变治理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作为依托,充分吸纳多元参与主体,参与社区协同治理。乡村社区治理中总是会存在各种问题,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公共资源缺乏,导致出现的专业技术人才紧缺、财政缺口大等问题,致使互联网在乡村社区治理的应用中处处掣肘,问题多样。因此应尽快引进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引进龙头企业,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弥补资金缺口;促使“互联网+党建”的模式建立,凝聚社区力量,广泛采纳民意,促进乡村社区治理多元化、智能化转型,提高乡村社区治理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