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边城 迥异的风景
——《边城》与《呼兰河传》比较阅读

2022-01-01 16:24:04牛晓莉
中学语文 2022年30期
关键词:呼兰河故园船夫

牛晓莉

沈从文和萧红都是20 世纪30 年代的乡土作家,两个同样从边城走出来、带着浓浓故乡烙印的情绪型作家,用他们诗一般的语言,以不同的视角刻画了两个风俗迥异的边远小城。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人性,但是透过真挚的乡情和悲悯的乡愁我们看到的却是一样的民族情结。

一、绿色之景与灰色之景

呼兰和“茶峒”都是边远小城,一个地处湘西,一个地处东北,南北迥异的环境差异在作者笔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如果说《边城》中沈从文描写的是湘西的灵山秀水,呈现的是绿意盎然的生机勃勃,那么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则凌冽刺骨的寒冬,展现的则是灰色暗淡的死气沉沉。

那个叫“茶峒”的湘西小城,临溪靠山,溪水清澈见底,青山绿竹翠色逼人。远观有清澈透明的小溪,白色的小塔,还有那桃杏花里的人家。走近去,春天的气息裹着桃花、杏花的芬芳迎面扑来。一声黄狗的叫唤,唤醒了沉醉在空气里的满眼青翠,一声苍老悠长的“翠翠”,喊出了那个带着大自然气息的女孩儿,欸乃一声激荡起层层涟漪,溪水也随着泛起了笑纹。老人、小溪、渡船、黄狗、白塔、青山、翠竹,还有那个叫翠翠的女孩子,悠悠地述说着岁月静好,传递着宁静和谐的浓浓乡韵。四季风景随意地涂抹着山水的缤纷色彩,每一笔都余韵悠长。

走进呼兰河,严冬的凌冽寒风迎面打来,一个哆嗦,一声“阿嚏”,让人一下子跌入“山冻不流云”的东北。严冬冻住了呼兰河,冻裂了大地,封锁了这个小镇,狗的生生叫唤也唤不醒这冻僵的小城。东二街上的大泥坑,掉过人,陷过马,淹死过猪。呼兰河也有一年四季,但是它的四季像随手甩出去的泥块,在空中绕个半圈,瞬间又掉在水洼里溅起泥水一片。满目污浊与荒凉的呼兰河也有春天,但这春天仿佛只在祖父小小的、且每年都要封闭一次的后园,一场秋雨就浇灭了满园的花朵,浇灭了美好的童年,浇灭了希望的火焰。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呼兰河是挂着白霜的漫长冬天。

二、自然之人与社会之人

《边城》中的人们在翠色逼人的自然中像自然万物一样自由舒卷,他们在大自然中成长,在大自然中老去,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一切都随着四季自然流转。而《呼兰河传》里的人们,他们生来就带着社会等级的标记,带着社会赋予他们根深蒂固的思想禁锢着自己,也禁锢着别人。

翠翠这个青山绿水孕育出来的精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她本身就是这青翠自然的一份子,如黄麂一样,都是大自然之灵。她虽然从小失去父母,但是却得到了祖父细心的呵护。她在爱中成长,也学会了爱。老船夫本性厚道、实在,一心尽着船夫的职责,守护着渡船,和湘西的绿水青山日日相伴。船夫、渡船、绿水,一副定格的山水画在悠长的岁月中缓缓展开。顺顺,当地船总,一个能急人之急、乐于助人、温和正直的商人,以一己之力担着湘西人的那份属于自己的担当,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就连妓女在湘西眼中也是正当职业,以小小的角色点缀着湘西人的生活。他们呼吸着自然的清新空气,扯一缕白云装点生活,把平凡的日子酿成美酒一杯,就着山水一饮而尽。

和翠翠一样单纯可爱的小团圆媳妇却遭到了呼兰河人的厌恶。因为她头发太长,因为她坐得太直,因为她走得太快,因为她太健康了,行为举止过于大方了。在一切在都循规蹈矩的呼兰河人看来,这都是不正常的。小团圆媳妇就在他们的“关切”中,被活活折磨死。王大姐和冯歪嘴子自由恋爱,在呼兰河人看来却是大大的罪恶,孩子生下来没有地方住,没有东西盖,身上盖着四五张面口袋,却被掌柜太太大骂糟蹋了她的面粉袋。王大姐本来受呼兰河人的喜欢,因为干起活来像个男的,但只是因为自由恋爱嫁给了冯歪嘴子,就立马被人骂是野女人,产后死了也无庙可去。如果说湘西的人们与自然融为一体,是自然的一份子,是自然之子的话,那么呼兰河人就是社会的一份子,是社会之人,身上带着深深的社会烙印。他们在社会的夹缝中按着社会的模型生长,循规蹈矩地生长,在他们眼里,一切不合规矩的行为都有悖人性,都罪大恶极,都罪不容诛,他们用一条条看不见的绳索死死的禁锢住自己的灵魂,也不让别人在自由的蓝天下自由地呼吸,压抑着自己,也扼杀着别人。

三、人性之美与人性之丑

建希腊神庙供奉人性是沈从文的初衷。因此湘西商人顾客之间没有了利益的交换,而是情谊的互还。老船夫摆渡是尽人的一份职责,不以盈利为目的,即使迫于情面收了人家的东西,也要礼尚往来地投桃报李。两兄弟同时爱上了一个人也要公平竞争,一人走车路,一人走马路。年年端午,军民同乐,捉鸭子,赛龙舟,每一个人都在这端午热闹的气息里沉醉。淳朴的乡情,和谐的军民情,贴心的亲情,暖心的手足情,情窦初开的爱情,真情无处不在,处处动人。人性之美在湘西处处可见,那是与湘西美景融为一体的真性情,是从自然里氤氲出来的弥漫在人心底的人性之美,又从人们心底散发出来。

呼兰河镇从泥坑里散发出来的污浊之气,也传染给呼兰河的每一个人。人性的自私与冷漠让“我”这个孩童觉得家是荒凉的,呼兰河是荒凉的。这里没有亲情人伦,婆婆“打猫,她怕把猫打丢了。打狗,她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猪掉了斤两。打鸡,怕鸡不下蛋”。人不如猪狗!这里没有乡邻人情,呼兰河人怀着看热闹的心理欣赏着小团圆媳妇在热水里死去,却又担心她死去,用冷水把她浇醒,如此反复地折磨着一个豆蔻少年。他们却觉得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他们就这样貌似悲悯地看着,咀嚼着,欣赏着,叹息地满足着。小团圆媳妇死了,他们的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是接着又发现生活另外的滋味,他们讥笑有二伯偷东西,他们取笑有二伯上吊跳井,他们嘲笑王大姐嫁给了冯歪嘴子……他们咀嚼着别人的痛苦,并以此为乐,让自己黯淡无光的生活有一丝与众不同之色,以此减轻自己生活的苦痛。在缺少人情人性的呼兰河,唯一的真情就是祖父对“我”的爱,但是“我”还没长到20 岁,祖父就死了,那唯一有点色彩的后院子也完全荒凉了。

两个不同的边远小城,有着迥然不同的色彩,或暗淡或多彩,但背后却是一样的故园情结。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不是像沈从文那样极力地歌颂美化故园,而是以爱恨交织的目光回眸故园,萧红心目中的故园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概念。她通过冷静的思考来看待故乡的人事,以此期望改变故园的封闭落后。一个向善而行,一个向恶宣战,《边城》与《呼兰河传》中寄予了他们的理想:一个是“重塑民族经典”,一个是解剖国民灵魂。两部小说的对比,我们看到了差异,但是差异背后却都是两位作家对故园的赤子之心,他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呼唤人性,呼唤爱,呼唤属于自己的独特故园,以此来安放他们漂泊的灵魂。

猜你喜欢
呼兰河故园船夫
和谐故园
追忆的故园
金秋(2023年20期)2024-01-19 02:39:26
哲学家与船夫
遥怜故园菊花开
船夫和风
梦游呼兰河(组诗)
岁月(2019年3期)2019-04-28 02:08:26
读《呼兰河传》有感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09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
船夫和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