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军
群文阅读具有类比教学、对比教学的优势,将群文阅读应用到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情感及写作手法的理解。教师应及时革新古诗词教学理念,找准角度切入群文阅读教学,从根本上提升古诗词教学效率。
初中学生人生阅历相对简单,在阅读古诗词时难以透过寥寥数语领略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精选古诗词作者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让学生在纵向对比阅读中体会作者不同时期的情感状态,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
以《己亥杂诗》的教学为例,教师以作者龚自珍构建群文阅读内容,整合《知觉辨》《红婵词》,组织学生阅读,深入体会龚自珍年少有成,创作才华显露时的少年意气;整合《明良论》《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让学生阅读体会龚自珍初入仕途崭露头角的雄心壮志;整合《西郊落花歌》《能令公少年行》《咏史》,让学生阅读体会龚自珍仕途不顺、报国无门之情。学生在阅读中,自然能深入体会古诗词蕴藏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意象是古诗词最基本、最重要的审美元素,只有抓住意象,才能够深刻领略古诗词的深刻意蕴。学生形象思维固化,无法抽象地感知意象的“意”。教师可以整合相同意象的古诗词,以群文阅读促单篇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意象的深层含义,使其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
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教学为例。根据诗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一句展开意象群文阅读。我们可以导入有关重阳节、菊花的诗,如《过故人庄》中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醉花阴》中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残菊》中的“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等等。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些诗都描述了怎样的景象?你能从中体会怎样的情感?”通过群文阅读使学生对“菊”形成初步认知,感受“菊”的意旨所在。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对“菊”这一意象的内涵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可以整合相似意境的古诗词,组织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索作品蕴藏的内在情感,以此发展学生的共情思维。
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八月秋高风怒号’‘秋天漠漠向昏黑’‘雨脚如麻未断绝’描述了怎样的景象?从这些景象中你能体会作者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在分析词句的过程中想象八月秋风怒号、大雨倾盆的景象,想象作者困窘的生活状态。接着,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让学生分析“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夜久语声绝,独闻泣幽咽”“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等词句,从而体会作者无限的悲情与渴望战乱结束的济世情怀。通过群文阅读,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
古诗词的标题中蕴藏着许多关键信息,做好标题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效率。通过深度分析、交流讨论,让学生总结不同标题的意旨,促进学生诗词分析能力的发展。
以《行路难(其一)》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导入阶段提出问题:“你能从本诗的标题中获得什么信息?”引导学生对标题进行分析:“本诗是一首说‘难’的诗,可能是作者在旅行期间遇到了障碍,也可能是作者的人生之行遇到了困难。”分析题目后,教师可以展示诗词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品鉴“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多歧路,今安在”等诗句的内涵,以加深学生对“行路难”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出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让学生分析诗词描述的内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赠诗,可能是作者对席间友人谈话的答谢诗。”教师追问:“具体答谢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可能是友人为迷茫的作者指明奋斗的道路,也可能是友人劝勉、鼓励作者振作精神,以克服眼前的困难。”通过分析标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格律是古诗词创作的规则,包括字数、句数、对偶、平仄等方面的格式。教师可结合所学诗词的格律组织群文阅读,通过展示类似的古诗词,组织学生填写群文阅读格律分析表等,让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古诗词的结构、押韵特点,让学生在综合分析中感受古诗词的格律之美。
以《野望》的教学为例。这首诗与《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的体裁相同,皆是律诗。教师可将这几首诗编为一组,先对《野望》提出问题:“《野望》这首诗一共有几联?《野望》的每一联分别写了什么?”“《野望》的韵脚是什么?”通过提问让学生对《野望》一诗形成初步认知,使其了解《野望》所押的韵是“i”,明确《野望》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所描述的内容。在单篇诗词格律分析的基础上引入群文阅读,并提出问题:“律诗一般有几句?”“律诗一般是哪几句押韵?通常压的是什么韵?”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并总结规律,加深学生对律诗文体规律的认识。
读写结合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主要方式。教师在古诗词群文阅读中组织以读促写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在古诗词群文阅读中启发诗词创作灵感,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体会情感·二次创作”活动:准备群文阅读材料《江城子密州出猎》《渔家傲·秋思》,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提出问题:“‘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中,作者为什么要写‘醉’,换一个别的字怎么样?”“‘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出了怎样的气氛,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万’是否能改为千?‘万’突出了什么?”“‘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中,‘千骑’描述了怎样的场面?”以问题引领精读,组织学生探索阅读材料中量词的用法,如“千”“万”“八百里”“五十弦”等等,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词的准确含义与表达的思想感情后,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如果你是报国无门的辛弃疾,在一次醉酒后你会写下怎样的诗篇?如果你是被贬却一心报国的苏轼,你会写下怎样的词句?如果你是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不满的范仲淹,你会有怎样的情绪?写下怎样的词句?”以读促写,让学生充分体会词作者的心境,学习词作者的艺术创作手法,激发其创作情感。这时,学生通过仿写诗词、改写诗歌、撰写作文的形式,替辛弃疾、苏轼、范仲淹表达一心报国的情感,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培养。
综上所述,基于古诗词教学的群文阅读可以从诗词作者、诗词意象、诗词意境、诗词格律、诗词主题、诗词创作背景等角度切入,设计系列教学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诗词认知、诗词鉴赏能力。教师要明确群文阅读的议题,设置好群文阅读活动的步骤,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综合能力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