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丽丽
古代没有冰箱?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出现了用来盛冰降温的大型容器——冰鉴,还有用于贮藏冰块的冰窖。它们与现代冰箱一样,有制冷效果。
《诗经》中,古人用生动质朴的笔触描绘了古人凿取冰块、藏冰入窖的劳动情景:“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有学者认为,此处的“凌阴”即指冰窖。
古籍《周礼》中提到过一种用来储存食物的“冰鉴”。这个“冰鉴”其实是一个盒子样的东西,内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里面,然后把食物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保鲜的作用。当时,冰不是一年四季都有,所以冰鉴不能得到普及。
大约在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xiāo)石,又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以使水降温直至结冰,人们在夏天也可以制冰了。
到了明朝,北京城的王公贵族把“冰箱”作为祛暑器具。那时的“冰箱”是一种用冰块降温的箱子,以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铜箍,箱口覆两块对拼硬木盖板,板上镂雕钱形孔,外形美观,功能设计精巧科学。
古人还把“冰箱”技术运用到生产运输中。明代黄省曾在《鱼经》里介绍,当时渔民常将白鳞鱼“以冰养之”,运到远处,谓之“冰鲜”。
清代按官阶发“冰票”,凭票领冰。《燕京岁时记·颁冰》中提到:“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老百姓没有“冰箱”,但也有一套制冷食的方法:用篮子盛上瓜果,系在井顶部的辘(lù)轳(lu)上,送下井去,使提篮浮在冰凉的井水上面。瓜果很快就会变得冰凉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