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善俊
科举考试写诗始于唐代。受制于主题和环境,考场诗少有佳作。可凡事都有例外,有些“大神”在考场上也可以写出“神作”。
盛唐诗人祖咏参加科考的诗题是“终南望余雪”。按规定,要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祖咏只写了这几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jì)色,城中增暮寒”。
考官看后很震惊,问他怎么回事,祖咏只回了两个字:“意尽。”意思是都写完了。这简直是将前途当儿戏。后来主考官读了祖咏的诗,细品之下,认为这首诗从侧面入手,表现了雪后天气明亮的状态,展现了下雪不冷化雪冷的真实感受,可谓写出了残雪的精髓。
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的钱起参加科举考试的诗题是“湘灵鼓瑟”。
钱起挥笔写了一首《省试湘灵鼓瑟》,结尾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描写了曲终人散后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的场景。画面极其干净明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堪称千古“绝唱”。此诗一出震惊诗坛,钱起最终一举高中。
16岁的白居易参加科举考试,写了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我们常常用来咏叹小草顽强生命力的诗句。白居易带着这首诗去拜访京城名士顾况。起初,顾况见白居易年轻,便拿他的名字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是在京城不好混饭吃。但顾况读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后却大为赞赏,说:“能写出这样的诗,想在京城站稳脚跟也不是难事呀!”可惜,虽然这首诗名扬千古,但是白居易却在那年的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
考场诗难写,大诗人王维估计也有这样的感觉。王维19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写了一首《赋得清如玉壶冰》,从对玉壶之冰的描摹升华到对品格的赞扬,算得上考场诗中的上乘之作。不过后人对这首诗评价却不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场诗的规矩越来越多。晚唐,考场诗甚至不允许出现重字的情况。到了宋代,王安石认为写诗对安邦治国没什么用,于是变法时直接把“作诗”从科举考试中删除了。清代乾隆皇帝很爱作诗,据学者统计,乾隆一生作诗四万余首,还让在考场上消失了近七百年的诗歌重登舞台。然而,清代考场诗的条条框框更多。
1905年,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人们再也不用为了在考场上写出一首好诗而绞尽脑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