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赛,吕富华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中国版刻图录》由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编,1960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一年后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做调整并增加了清代中后期的刻本五十种,出版为第二版。该书以国家图书馆藏书为主,并面向全国各大古籍收藏单位搜集所藏的古籍,该书收录的古籍包含了上起唐代下至清代的优秀古籍刻本五百部,图版六百余幅,分为版刻、活字、版画三大部分[1]。共影印为八册,装帧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书籍线装装帧形式。其中宋代刻本二册、金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活字本、版画各为一册,另有目录一册。在内容上以宋刻本部分最为完善,几乎把著名的宋代刻本都收入其中,活字本、版画也收录的较为齐全,元明刻本稍差,清刻本为最差[2]。但总体上,此书还是远超过去所有的版本图录。
“匡高一八.四厘米,广二六.三厘米。十行,行二十字。注文双行,行字同。白口,左右双边。宋刻存二十卷,余卷清人影宋抄补。道光间汪氏振绮堂刻本,即据此本翻版。”[3]
按《中国版刻图录》(以下简称《图录》)第二册图版四三及国家图书馆藏《咸淳临安志》宋咸淳刻本书影,对比参核。应为“匡高二六.三厘米,广一八.四厘米。”《图录》作“匡高一八.四厘米,广二六.三厘米”,误。
“匡高一九.二厘米,广一五.四厘米。十三行,行二十四字至三十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袁机以通鉴文字繁博,乃区别其史实为此书以贯通之。时官岩州教授,即就郡庠开版,杨万里出守临漳过岩州为之序,故世称岩州本。宋史、玉海称孝宗诏岩州摹印十册以赐江上诸帅,亦即此本。宋讳缺笔至慎字。补版绝少。”[4]
按南宋史学家袁枢字机仲,《图录》作“袁机以通鉴文字繁博”脱一“仲”字。并《图录》第二册图版一〇〇及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严陵郡庠刻本《通鉴纪事本末》书影,对比参核。应为“十四行”,《图录》作“十三行”,误。
“匡高二四.五厘米,广一六.二厘米。八行,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录唐宋八歌咏昆山名胜物产之作。文字远胜明人俞允文重辑本。写刻精绝,下宋人真迹一等。”[5]
按《图录》第二册图版一一六、一一七,对比参核。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昆山县斋刻本《昆山杂咏》实为“行十六或十七字”,《图录》作“行十五字”,误。
“匡高二〇.七厘米,广一三.六厘米。十行,行二十一字。注文双行,行字同。宋讳缺笔至慎字。卷末脱去尤袤后序,别有清初毛扆校宋本,尤跋俱全,可据补。刻工金大有、曹侃、李彦、刘仲、叶正、刘文等,又刻尤本文选。文选刻于淳熙八年,与此书年份正相衔接。文选补版工人刘彦中、刘用、王明、盛彦、曹侑、唐彬等,均见此书。此本字画多经后人描失,原版补版,今已无从辨认。世无二帙,此为本书传世最早刻本。”[6]
按《图录》第二册图版一二一,对比参核。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池阳郡斋刻本《山海经传》为“白口,左右双边”,《图录》应据补。
“匡高二一.七厘米,广一四.三厘米。八行,行十七字。注文双行,行字同。白口,左右双边。宋讳缺笔至廓字。庆元六年李孟传知江州时刻于寻阳郡斋。李孟传字文授,宋史附见其父李光传。卢文弨方言校本引李文授本,当即此本,但文字不尽合,疑彼本后印有补版。四部丛刊印本,即据此影印。”[7]
按《图录》第三册图版一三六,对比参核。南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寻阳郡斋刻本《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解》实为“四周双边”,《图录》作“左右双边”,误。
“匡高二〇.七厘米,广一四.六厘米。十行,行十六字。注文双行,行二十四字。白口,左右双边。版式字体与抚州公使库本周易、春秋左氏传、礼记并同,知为同时官版。题癸丑重刊者六十余叶,癸丑为绍熙四年。末附释文一卷。”[8]
按《图录》第三册图版一三八、一三九,对比参核。《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宋淳熙抚州公使库刻绍兴四年重修本实为“四周双边”,《图录》 作“左右双边”,误。
“匡高一八.五厘米,广一一.六厘米。十三行,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双边。卷中避宋讳不严格,桓、抅等字不缺笔。刻工蔡才、熊海、余彦、陈信等,南宋初年又刻赣州本文选。此书撰人欧阳忞原籍庐陵,庐陵与赣州相距不远,此书疑是庐陵刻本。别有江州刻本,郡守谯令宪、朱甲重修,顾广圻谓之重修本。顾氏以此书为翻本,反谓重修本为初本,读者如以两本互勘,便知其言绝非事实。黄氏士礼居刻本,即据此帙影刻。”[9]
按《图录》第三册图版一四二,对比参核。《舆地广记》宋刻本实为“左右双边”,《图录》作“四周双边”,误。
“匡高一八.三厘米,广一二.五厘米。十四行,行二十七字。细黑口,左右双边。宋讳缺笔至构字,而慎字不缺笔。字近瘦金体,遒劲有力。纸墨版式,纯系南宋初叶建本风格。存一百卷。载记三十卷,前人据别本精抄配补。百衲二十四史印本,即据此帙影印。”[10]
按《图录》第三册图版一六五,对比参核。《晋书》宋刻本实为“行二十六字”。《图录》作“行二十七字”,误。
“匡高一七.八厘米,广一二厘米。十一行,行十九字。注文双行,行二七字。细黑口,左右双边。宋讳缺笔至慎字。序后有绍熙二年建安余仁仲刻书广告六行。卷一、二、四、七、十一后有余氏刊于万卷堂、余仁仲刊于家塾、仁仲比校讫各一行,因知此即九经三传沿革例著录之建余氏本。清嘉庆间汪喜孙问礼堂刻本,即据此帙摹刻。”[11]
按《图录》第三册图版一七〇,对比参核。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余仁仲万卷堂刻本《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实为“行十八字”,《图录》作“行十九字”,误。
“匡高一八.八厘米,广一二.五厘米。八行,行十八字。注文双行,行二十四字。细黑口,四周双边。耳记篇名。宋讳缺笔至敦字。宋景文公所用诸本参校后有庆元元年建安刘之问刻书识语,目录后又有建安刘元起刊于家塾之敬室牌记。版式与黄善夫本后汉书相似,盖同时刻本。”[12]
按《图录》第三册图版一八一、一八二,对比参核。《汉书注》宋刘元起家塾刻本实为“十行”,《图录》作“八行”,误。
“匡高二一.一厘米,广一三.一厘米。十行,行十六字。注文双行,行二十一字、二十二字不等。细黑口,四周双边。杨氏四经四史之斋旧藏宋本四史之一。宋讳缺笔至慎字。初印精湛,纸墨如新,可称建本上乘。目录后有建安蔡纯父刻梓于家塾牌记,不记刻书年月,以蔡氏一经堂本后汉书刻于嘉定元年例之,疑亦嘉定前后刻本。”[13]
按《图录》第三册图版一八三、一八四,对比参核。《汉书集注》实为“八行”,《图录》作“十行”,误。
“匡高二〇.八厘米,广一三.八厘米。八行,行十五字。细黑口,左右双边。卷末有绍兴十二年知汀州宁化县王观国刻书后序,又有汀州宁化县学镂板及校勘监刻人衔名十二行。宋讳缺笔至高宗嫌名觏字,慎、敦字不缺笔,前人因定此书为绍兴十二年汀州宁化县学翻刻绍兴九年临安府学本。原为汲古阁毛氏藏书,陆贻典曾从毛斧季借校自藏明抄本,改正讹文甚多。毛氏汲古阁抄本,即据此帙影抄。”[14]
按《图录》第三册图版二〇三、二〇四,对比参核。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汀州宁化县学刻本《群经音辨》实为“行十四字”,《图录》作“行十五字”,误。
“匡高二二.二厘米,广一六.四厘米。十二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此为本书初刻本。卷末载庆元三年吴仁杰自序,并庆元六年方灿跋文称吴先生见属刊于罗田县庠,后列州学生张师尹等校正衔名三行。知不足斋丛书本,即据此本校刻。”[15]
按《图录》第三册图版二一七,对比参核。南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罗田县庠刻本《离骚草木疏》实为“行二十一字”,《图录》作“行二十字”,误。
“匡高二三.五厘米,广一七.五厘米。九行。细黑口,左右双边。刻工吴文彬,宝庆元年又刻广东漕司本九家集注杜诗。杜诗开版宏朗,与此书字体刀法如出一辙,因疑此亦宝庆初年广东漕司刻本。九家集注杜诗为福清曾噩倡刻,除陆心源旧藏五卷外,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本卷帙最多,瞿氏书散,今不知飘墮何所。曾噩又刻大宝积经于广州。宋时广州刻书传世者,除部礼韵略外仅存上举二书。”[16]
按《礼部韵略》,该书最早在北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时由丘雍、戚纶编定,今以佚失。北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由翰林学士知制诰丁度重新修订,并改名为《礼部韵略》,共五卷。《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是《礼部韵略》的修订本。对比参核《图录》第三册图版二四八书名,《图录》作“部礼”二字当是颠倒,应据改。
“匡高一八.五厘米,广一三厘米。十三行,行二十六字。注文双行,行三十字。白口,四周双边。观纸墨刀法,知是平水坊本。存十三卷。”[17]
按《图录》第四册图版二五八,对比参核。《黄帝内经素问》金刻本实为“行二十一字”,《图录》作“行二十六”字,误。
“匡高二四.三厘米,广一六.六厘米。十一行,行二十字。细黑口,四周单边。大德八年广州路士人陈大震、路教授吕桂孙据淳祐南海志重修,综记元时广州路所属七县事。原二十卷,此存五卷。卷六记户口、土贡、税赋;卷七记物产;卷八记社稷、壇壝、城濠;卷九记学校;卷十记兵防、仓库、廨宇、郡圃等。卷中有后补之叶,学校门记事至致和元年止。世无二帙。永乐大典内引南海志或广州府南海志,即此书。”[18]
按《图录》第四册图版三三八,对比参核。《大德南海志》元大德刻本实为“行二十一字”,《图录》作“行二十字”,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