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熊雨,金 朝,习 龙
(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湖北荆门 448000)
阳新布贴是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的地方传统手工布艺品,它是由当地农村妇女缝制衣物时所剩下的边角料制成的,通常是在纯色的布料上[2],对这些边角料进行组合缝制,从而制作出带有丰富图案画面的手工布艺品。由于阳新布贴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点,所以直到1985年,它才为世人所知,在此之前,它一直深藏于民间。而现如今,阳新布贴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对它展开研究。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民间艺术品,阳新布贴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审美对象。不管是在内容形式方面还是造型特色方面,都很大程度地体现出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还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很深的联系,其中饱含着中国劳动人民勤劳节俭的优秀传统,阳新布贴的非遗活化创新设计也将引领社会风气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布艺表现多元化的大环境中,如果仅仅对阳新布贴进行简单的创新设计,只会导致它再次淹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因此,应该在创新设计的同时为其探索更多的发展策略,为它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是阳新地区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但随着时间发展,它却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从市面上可以了解到,现代布艺品大都拥有丰富的色彩和图案,以及可以大批量生产;而阳新布贴从图案和色彩上来看,却还停留在初级的状态下;由于是手工布艺品,这也不可避免地使得它的产量受限,并且由于图案形式较为单一,就目前的市场产品来看,能运用上它的地方较少,这也很大程度地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很难再在市面上找到它的身影。
此外,由于缺少宣传和销售渠道,阳新布贴无法为阳新当地人带来好的经济效益,这也直接导致了它的传承之路愈发艰难。
基于阳新布贴的现状,急需对它展开活化创新发展策略的探索,以具体的措施促进阳新布贴的创新发展。
对于阳新布贴的创新,首先要保持它的实用性,把它与日常生活串联起来。
阳新布贴拥有丰富的图案造型、色彩搭配,基于它是布艺品,所以首先可以将它的这些优点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当中。传统的阳新布贴图案造型大都还停留在初级状态,可以先对所提取出来的图案进行创新设计,丰富它的表现形式,如可以对它的边缘和造型做调整,让它更适合点缀在现代服装当中。
阳新布贴的色彩特点是鲜艳、对比度强烈,所以在色彩搭配上,可以从它的明度、对比度入手,对它做进一步的优化调整,可以适当地降低或者提高它的对比度,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次丰富它的颜色。
做好以上两点后,就可以开始尝试将新的布贴图案点缀到衣物的袖口、肩部、下摆以及鞋帽等物品当中。同时,由于阳新布贴的图案拥有很多不同的题材,在实际运用当中,还可以从它的题材出发做设计,这样所开发出的设计品不仅美观,还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或许这样并不能让阳新布贴产品成为市场主导产品,但是至少可以凭借其文化内涵和其生动有趣的造型特点在市场上获取地位,从而达到创新发展目的。
在非遗的发展中,政府的支持尤为重要。
首先,阳新当地政府应充分履行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保护与传承职责,如将探索阳新布贴的良性发展与传承道路纳入到政府的工作当中,加大阳新布贴的宣传力度,为阳新布贴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次,根据保护与传承工作需要,开展相关调查活动,了解阳新布贴在民间的具体情况,根据所了解到的资料,可做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如组织人员进行创作生产,将新的布贴产品加入市场专柜;还可以将阳新布贴元素应用到政府办公产品当中,做笔记本设计、礼品盒的外包装,以及作为政府评优评先的奖品。
最后,还可以在当地建立起文化馆、文创街,这就需要政府加大相关资金投入,或许在短时间内并不能达到所预想的成果,但是有了政府的参与,可以为非遗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在政府的推广下,可以将布贴文化打造成阳新地区的特色招牌,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阳新布贴,进而拓宽它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随着文化与旅游的不断融合,可以看到很多以非遗为依托打造而成的特色旅游小镇,比如位于成都大邑县的安仁镇,又被称为“中国博物馆小镇”,这些地方都是以特定的文化,特定的地点,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旅游品牌。阳新地区政府或许可以加大本地特色与旅游结合的开发力度,通过旅游发展来带动自己的本土非遗文化发展。
如果通过旅游方式来输出本地的特有文化,可以利用以下途径来实现。
一是在吉祥物、纪念品、文化衫上做文章,开展相关设计实践时,可以充分利用阳新布贴元素,从而让这些输出媒介更具有分量。
二是可以在本地形成特色文化节,以特定节日来吸引更多人。
三是在旅游当中可以建立起一套集旅游观赏与体验于一体的系统,让更多人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感受到阳新布贴自身独特的魅力,这样可以更好地将本地特有的文化宣传出去。
而建立起这样的旅游区,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阳新本地人回家创业,为本土文化传承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
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近几年兴起了“网上带货”的形式,阳新布贴一直深藏于民间造成的封闭局面或许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打破。
传统手工布艺品制作不易,找到好的销售途径带来经济效益可能更为困难。但是也有好的例子,比如唯品会集团副总裁黄红英就曾带领自己的团队摸索出一条实现“非遗扶贫经济”的路子,并且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回应。借助网络平台来拓宽自己的销售路径也是一种传播与推广的方式,这里有好的例子可以参考,当然具体实施还是离不开政府扶持,当地政府应加大电商方面的开发资金投入,鼓励年轻人以本土文化为依托进行创业,建立好的项目,开发出更多好的、形式丰富的产品,改变当地传统手工布艺销售不畅的现状,也让守护非遗文化的手艺人得到回报。
现代信息技术发达,网络用户群体越来越多,人们仅凭一部手机就可以足不出户便了解天下事,所以可以借助各类媒体平台对阳新布贴进行宣传,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以及短视频账号等,让更多人轻松发现那些慢慢退出人们视野的传统文化,从而吸引更多对它感兴趣的人来了解它、研究它。
“如何传承非遗文化”长期以来都是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之一,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方式或许已经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可以尝试以现代教育体系为参考对象,为非遗传承的教育方式拓宽道路。
首先,阳新地区可以与地方高校进行合作,尝试在大学校园内增设与此相关的艺术实践活动,比如在校内以开设工作室、社团,阳新布贴传承人入校开讲座等形式,培养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兴趣。还可以对此成立科研立项小组,让学生在学习中创造出新颖而丰富、符合大众需求的设计作品。并且可以对这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奖励,从而吸引更多的在校师生加入非遗文化创新发展队伍。其次,在阳新当地的中小学手工课上,可以穿插有关于阳新布贴的知识[3],增设相关兴趣培养课程等,从而加大非遗教育模式的覆盖范围。
在非遗文化的发展道路中,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对本土优秀文化进行宣传、引导,让更多人认识到它,并且更应该对一些以本土非遗文化为出发点进行创业的人员进行扶持。除此之外,将非遗与旅游结合起来,是近些年来宣传本土文化的一种方式,这也需要政府来组织实施。现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非遗文化以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可以借用网上售货平台,为阳新布贴拓宽销售渠道。构建新的非遗教育模式或许可以解决阳新布贴目前所面临的无人可传的困境,多层次、多类别的非遗教育体系可以吸纳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非遗文化创新发展的队伍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