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 海外教育学院 赵雅婷
在全球化趋势与背景下,中国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持续不断加强各个领域的对外开放。其中,教育的国际化,早已从一个陌生难以实操的概念转变成时下的热点话题。而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言,作为搭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沟通的桥梁与载体,其重要性虽被不断提及,但如何以更加长远的眼光与角度突破英语学习与教育在中国长期处于落后发展的态势,仍是英语教学需要重点探索的方向。相较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应用,高等教育中,特别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亟待建立和发展一个更有效、更突出且更创新的模式。同时,与传统的义务教育阶段注重语法学习以及写作和听力练习不同,大学英语课程的侧重点应当有所转变,注重实操性与以口语为主的综合实力提升。这引起了人们对探索中国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所取得的成果以及经验教训的极大兴趣。
西方教育家在创立其教育理论时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重要试验,这对于中国英语课程的深入改革也是极具借鉴意义的。因此,本文将全面梳理该领域的相关重要理论,并引溯相关文献针对目前中国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探索。
中国大学口语课程的学习者大多将英语作为他们的必修课程,即可将他们定义为英语作为外语的(EFL)学习者。相反,西方大学口语课程的授课主体通常是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的学生群体。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预示着他们所处学习环境的差异。EFL的情境包含英语被视为外语和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被主要讲述的环境,而ESL的情境则出现在以英语为主要指示语言的场景,如政府、学校和媒体。[1]
通过区分目标学习者和他们所处学习环境的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目标。与EFL学生相比,ESL学生对发展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更加迫切。[2]此外,在达到日常交流的英语水平的实际目标下,在英语社区生活、学习或工作的学习者比不在英语社区的学生有更积极的态度。因此,接受西方大学英语课程的ESL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有先天的优势和更好的动机,而这可能会增加中国大学口语课程学生激励的难度,因为他们除了完成课程要求的考试外,缺乏实现流利的英语互动的紧迫性。
交际教学法是一种强调以真实且有意义的意图,通过与他人互动交流进行学习的方法。它的普及能够让学习更具价值和效率。意义的协商、表达和解释被认为是交际教学法的决定性特征。[3]意义协商在交际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一步,它经常出现在讨论环节,即通过各种尝试来理解对方并为下一步交流做准备。它旨在创造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环境,教师将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机会,而不是作为课堂权威支配学生的学习。[4]同时教师在交际教学中将担任向导的角色,观察学生优缺点,并参与到与学生的互动中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交互沟通反复练习获得目标语言,并最终提升自身的语言技能。通过个性化学生学习过程,使学生更容易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
作为交际教学法的延展,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源于教育领域的一些经典哲学理论和实证研究经验,[5]并逐渐在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中被广泛运用。这里的“任务”必须预先具有完整性且是非语言导向的,通过调动学生的料库完成任务的同时,实现对目标语言—英语的理解、操作、产出或互动交流,以激活和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益处在于学生能够实现在课堂之外的生活情境中自然交流。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这些情境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人为设定或是为语言练习所创造的。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则关注了学生的现实个人需求,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个人意见或想法被倾听的满足感。
以上提及的教学理论在西方以ESL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得到了普及。而多样化的任务与互动式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较之下,中国过去的英语教学被描绘成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导向,以记忆为基础,很少关注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近年来,虽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趋势有所转变,融入关注交际能力发展的内容,许多教师也对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进行了积极尝试,但这些新尝试也遭受了一些不利条件的阻碍,包括学生的抵触情绪,缺乏学校管理层的支持和考试的反冲效应。[6]
2007年7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正式颁布,开始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用于沟通的口语能力,以实现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的有效交流。在此背景下,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改革在中国各地的高校中广泛开展。然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不同观点反映了中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的态度是极其消极的。据统计,近55%的学生反感大学英语课。而教师方面,也有三分之一的教师不赞成在大学里开设英语课。由此现状可见,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仅仅把大学英语课程作为课程大纲的一个硬性要求,缺乏内源学习动力与教学创新的积极性。
其次,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课程仍是为了应付标准化考试。中国学者刘蓉[7]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探究了他们对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认可度以及教学成果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只有不到10%的学生能够用英语与外国友人流利交流。与此相反,教师们对这一目标得看法则是在完成应试的同时,依然要坚持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尽管当前阶段的结果仍差强人意。
就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而言,学生和教师的观点也存在分歧。英语口语课程通常包含一种普遍类型的教学活动,即材料阅读和互动讨论。然而,一半以上的学生反映阅读内容枯燥无用。而教师却倾向于此类学术文章的阅读解析。在口语课堂中,近90%的口语练习通常是由教师以问答形式进行。然而课堂上讲解和阅读分析的比例比互动讨论和口语练习的比例要高得多。此外,只有19%的学生喜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而其余的学生在课堂交流中依然保持沉默。因此,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教学的整体情况还不容乐观。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口语课堂互动。如何丰富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是留给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中西方的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教学理念的发展都曾经历过重大变革。两者在提升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大学学术生活和社会工作上的实际应用目标基本一致。然而,从基础方法论和课堂实践成果上看,中国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是迟缓的、单方面的。如何适当地加快这一进程,需要大学英语教师探索尽可能适合中国学生特点和喜好的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
中国大学中的EFL学习者面临着将英语学习与他们的实际需要联系起来的巨大挑战。因此,大学教师需要转变思路,让学生成为课堂英语学习的主体,借鉴交际教学法和任务性语言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实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更加活跃积极。脚手架理论,作为西方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许多教育家认为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包括诸如示范、认知架构、提供信息、提示、鼓励自我监控和肯定等策略,帮助学生完成课堂表现。[8]将其灵活运用于课堂各个教学环节中,例如小组活动、交流讨论等等,以充分实现对学生的支持与引导。
在各种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应该由教师个人来重塑。大学教师不应受限于一个僵化的课程大纲要求,而是要将英语教学和实践向更有个人意义的方向延伸。尤其在口语课堂上,教师需要准备丰富的语料资源并寻求任何可用的材料,围绕主题展开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而这个资料收集的过程都可以将学生纳入,以多角度的信息全方位的了解学生需求和现有水平,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口语课上出现了良好的迹象,即教师试图组织大量以兴趣为导向的活动来激活课堂互动,如采用辩论、角色扮演等。
综上,中国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教学改革不单单是照搬西方教育理论的所有方法,而是根据中国高校的资源和环境,从学生的实际学习要求出发,逐步实现学生口语沟通能力的提升以及其在学术、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