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之宸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333)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0日。劳动教育应该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乃至相应环节,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落实的教育方针。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手脑并用”的劳动教育观,在诸多称颂和提倡劳动的声音中,尤为凸显劳动教育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对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有着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惨败,中国的国门被利炮轰开,并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自此小农经济开始逐渐为近代工业所取代。而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世界经济危机的接连爆发,更是给中国敲响了加速发展经济的警钟。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依靠教育,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有知识、有才干的实干型人才。令人遗憾的是,这是当时中国的教育所满足不了的。对此,陶行知痛心疾首道:“我们干了几十年,到现在所用的电灯,所坐的汽车,都是外国人做的。我们自己不会造出来,这是什么缘故?这为了书呆子不去干科学的事业,因他不用手去试验,不用手去创造。”(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40-441页。因此,他强烈指出劳心劳力的重要性,坚决支持手脑并用的劳动教育,培养身心健全、全面发展的人。陶行知认为那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教育已经山穷水尽。他感言中国的教育深受传统影响,人们不论教书抑或读书,全是用死的一套方法,久而久之,教员、学生都成了书呆子,他们对身边发生的大小事熟视无睹,以致于“不管父母死活而父母死,不顾民族死活而民族死”(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第292页。。
陶行知一言成谶,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日益衰颓,国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救国浪潮,很多教育家也开始了救亡图存之路。晏阳初曾试图组织农民抗战教育团,他高呼“一个国家的独立、自由,不能依靠国联而要靠自己。现在的世界只有强权而无真理,自己的生存,要靠自己去争取”。梁漱溟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职业教育,认为唯有振兴我国的文教事业,才能国强民富,免遭外国欺侮。在传统文化浸润中成长又接受过西学的陶行知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现在危机四伏,存亡一缕。我觉得目前中国的教育只有两条路线可以走得通:(1)教劳心者劳力——教读书的人做工;(2)教劳力者劳心——教做工的人读书”(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第432页。,试图大力宣传“手脑并用”的劳动教育观,以健国强民,挽救民族危亡。他认为“一个人要有贡献于社会,一定要手与脑缔结大同盟。然后,可以创造,可以发明,可以建设国家,可以把东三省拿回来!”(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第441页。陶行知坚信,教育可以帮助抗战救国。他曾直言,“教育是民族解放的武器,人类解放的武器”(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57页。,“我们要对付国难,就须以教育为手段”(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第426页。。武汉失守之际,陶行知萌生了建立一所学校的念头,南岳会议之后,这所学校正式诞生了,它就是育才学校。陶行知先生把“教育救国”信念付诸实践,时间长达数十年。他强调教育应当立足民族之需、响应时代要求,号召人们处理好双手与大脑、劳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关系,解除一切国难,复兴中华。陶行知始终坚信那种“手脑并用”的劳动教育能够发挥其伟大的力量,不仅有助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还有助于创造一个平等自由的新中国,乃至创造出一个互助和平的新世界。
内涵——劳心劳力。陶行知认为,“做”可分为“有意义的做”和“无意义的做”,前者“在劳力上劳心,手到心到”,后者“人家怎样做,我也怎样做,而不求其所以然”,劳动教育是“有意义的做”(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不仅要心想为什么做,这样做到底有何收获,更要追寻如何把这些事做好,符合愿望期待。这一点在陶行知创作的儿童读物《香姑洗碗》中得到呼应:老师问香姑是否会洗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老师请教香姑具体洗法,而后通过追问一步步引导香姑,使之意识到自己原先的洗法是不卫生不到位的,并总结出了一套洗碗新法,至此老师终于赞许道“从今以后,你是真正会洗碗了”(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54-558页。。在陶行知看来,那种只重技能不重知识的劳动教育是失败的、不彻底的,其结果将是技能与知识都无法充分发展。他从反面再次肯定了真正的劳动教育是手到心到的“有意义的做”。
价值——手脑相长。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观中,劳动教育的价值,至少有三。其一,增进自立之能力。何为自立?“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1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455页。陶行知所求的自立,便是这首《自立歌》所指示的“自己的事自己干”。校园劳动中,这种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能够自己清洁校园、修理学校和制造教具等,如在描述中心小学一天的活动时,陶行知写道:“他们第一件活动是整理学校。教师和学生同做,抹桌、扫地、擦窗……每个人担任一处地方,大家一齐做起来,不消半小时,把全校都收拾得清洁可爱了。”(1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294页。另外,“手工科包含修理校具、校舍和制造教具、校具。教师带着学生做木工和泥水工,是学校很重要的手工。简单的科学器具,也是自己做的”(1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295页。。其二,获得事物之真知。陶行知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独到把握,凸显了劳动教育推动活动脑筋、创新思维这一精神价值,他曾直言“手做了工,脑筋就变化了。一经变化之后,手与脑筋互相长进”(1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第427页。。这种见解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思想一脉相承:一旦开始动手,动脑也就开始了,进而我们掌握知识——“亲知是一切知识的根本”(1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5页。,进而我们创造发明——“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1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页。。不可否认的是,陶行知所秉持的“劳动教育帮助获得事物之新知”的观点与新时代背景下的“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的劳动教育基本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三,了解劳动者之甘苦。陶行知深信,在乡村教师人格的影响下,学生“可以了解农民的困苦艰难和一切问题,并且容易做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1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293页。。回顾陶行知的一生,他尤其关注中国农村,尊重关爱劳动人民。这一点也投射在他的劳动教育观上,形成了“了解劳动者之甘苦”的教育目的。此外,陶行知还曾流露出劳动教育愉悦心灵的思想。1928年10月,在湘湖师范全体师生参加的教学做讨论会上,有人对烧饭扫地等日常劳动提出不满与质疑,而陶行知却认为这些劳动实际上都是艺术——愉悦他人的同时也能愉悦自己(1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15页。。
路径——知行合一。关于如何进行劳动教育,陶行知主张实践为主,理论为辅。首先,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这一观点与他的“教学做合一”和“生活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所谓“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1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89页。。“劳动”的本质是实践活动,因此,要进行劳动教育,必须身体力行,“比如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就要在田里学,也就要在田里教”(1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89页。。陶行知所创办的育才学校,要求学生“在聚餐、野餐、助厨时学习烧饭菜”“在生产活动中学习种园”“在修理中学习修理”(2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四卷,第34页。。同时,依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过何种生活便是受何种教育,可知人们若是要接受劳动教育,则要过上劳动生活,参与劳动。陶行知坚信那种“平日过的是少爷小姐的生活,便念尽了汗牛充栋的劳动书,也不算是劳动教育”(2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528页。。其次,在强调劳动教育中实践的重要性的同时,陶行知并不抹杀理论的存在。在辩证思想的指导下,陶行知解释“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不是不要书,它只是不要纯粹以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2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537页。。劳动教育中,只要这种理论和实践具备引导人劳动的力量,那它就是对的,就是好的。以种水稻为例,在理论层面的讲解和看书,都是为了实践层面的种植,这就叫作种水稻的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甚至随手举出了劳动生活力和教学做指导的用书系统,其中涵盖了关于种菜、种麦、种树等十一种劳动指导(2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533页。。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观改善了当时“重书本、轻生活”的状况,他立足包括教育考察、著书立说、本土办学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众多富有远见、充满变革的想法,推动了劳动教育的蓬勃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开化融通,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劳动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虽然他的劳动教育观的产生具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但用于对照今天的劳动教育依然是寻症结、治痼疾之良方,对我国当代劳动教育的发展、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建设者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直以来,相比另外四育,劳动教育的地位岌岌可危。我国传统教育就有轻视劳动的倾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古代士人热衷科举,对功名利禄、升官发财趋之若鹜,只盼有朝一日成为“劳心者”而非“劳力者”。时至今日,这种倾向仍未消失,一些父母将职业分为三六九等,认为脑力劳动一定优于体力劳动,宁愿孩子成为坐办公室的白领,也不愿孩子成为承担技术工作的蓝领。这种思想表现在言语上,就是告诉孩子:“你要是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干体力活,被人看不起。那种脏活儿累活儿,咱才不干。好好学习,以后你就会轻松挣大钱!”此外,学校聘请物业,从事很多本应学生承担的卫生工作。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淡化、在家庭中被弱化、在社会中被虚化的情况比比皆是。从家庭看,一些家长不愿让孩子参与家务事,间接导致不少孩子抗拒劳动。从学校看,许多学校重智育轻劳育,劳动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点缀,始终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在学校里,评判学生的标准往往是文化成绩,劳动表现在成绩单上甚至没有一席之地。从社会看,由于自动化和电气化的快速出现,很多人的劳动观念出现偏差,“重学历、轻技能”。毋庸讳言,当今社会劳动教育严重缺失,曾作为德育、智育的一个主要途径的劳动教育,风光不再,已经不具有与其他四育并行的独立地位。
陶行知深感,中国的劳动教育受淡化、弱化。他在上海青年会的演讲中痛心疾首道:“中国向来所办的教育,完全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盖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繁华,看不起务农。”(2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275页。为此,陶行知指出中国应该建设适合农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何为活教育?陶行知也给出了答案——与农业携手的教育(2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276页。。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提高劳动教育的地位已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国家就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翔实设计与周密部署。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不仅要立足学情,如依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确定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还要立足国情,如依据不同时期的宏观任务,确立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同时因地制宜,如依据城乡差异,确定劳动教育课程的形式,进而保障劳动教育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可持续性开展,最终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立足国情,依照年段,小学教育可以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各种专题劳动课,如春节帮助父母大扫除等。在初中阶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设劳动技术课,如进行一周的农场生活体验等。高中阶段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开设通用技术劳动课,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职业体验,有助于学生尽早规划职业生涯。在大学阶段,学生课程比较自由则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扶贫帮教、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
“打铁还得自身硬”,作为教育的实践者、引领者的教师,首先要具备劳动教育的意识、情感、知识与能力,这是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基本保证。然而在现实劳动教育中,部分学校教师的劳动素质堪忧:劳动课专职教师稀缺,学校劳动课往往由班主任或副科教师兼任,他们普遍缺乏对劳动教育的专业认识与周密计划,以致劳动教育过于随意松散,劳动课变成只是在教室中“听”劳动、“看”劳动,流于形式,极不规范。所以,只有提升教师的劳动素质,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劳动教育的难题。
陶行知曾多次指出“好的乡村教师,第一要有农夫的身手”(2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88页。、“不会种菜,不算学生”、“不会煮饭,不得毕业”(2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55页。。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入学考试中设立“农场操作一日”这一名目,并开设“园艺农事教学做”“烹饪教学做”“洒扫整理教学做”等劳动教育课程。需要指出的是,陶行知这种“师范生要学习烧饭种菜”的思想,主要源于乡村师范的因地制宜,同时体现了对乡村师范生的人文关怀,毕竟“乡村里当教师,不会烹饪,就要吃苦”(2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90页。。此外,教师的劳动素质会影响到劳动教育的成效。一位爱劳动的教师能带动一批爱劳动的学生,尤其在小学阶段,这是因为小学生的向师性倾向尤为明显。类似地,陶行知的“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的观点在劳动教育中也同样适用。他曾明确表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非师生共同动手做事不可。”(2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331页。他具体回忆起燕子矶国民学校的“钉锤校长”“扫帚校长”:丁校长起初见学校里无人重视劳动,便以身作则,整天拿着钉锤和扫帚,看到有需要修缮的地方就挺身而出,久而久之,教员和学生也都纷纷加入到“钉锤”“扫帚”的队伍中了。由此观之,丁校长是一位有劳动毅力、有劳动魄力、有劳动能力的优秀教师。此番劳动教育的效果也很明显,一是“全校无事不举”,二是“用不着佣人做事:打扫,泡茶,及一切常务都是大家分任”,三是“学生在学校里既肯做事,会做事,在家里也肯做事,会做事了,父母因此也很信仰学校了”,四是“省钱”(3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40页。。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31)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国政府网2020年3月26日,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具体来说,可以多管齐下,建立专业稳定的教师队伍,提升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与连贯性。一是大学专业设置应该增设劳动教育,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专业的劳动课教师,以便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二是为承担劳动课程的新手教师提供充分的师资培训,具体从劳动教育理论和劳动教育实践两方面给予帮助。三是为承担劳动课程的在职教师定期安排劳动教研活动,如现场调研、主题沙龙、专家讲座、头脑风暴等。四是鼓励全体承担劳动课程的教师摒弃“纸上谈劳动”的陋习,而是“从劳动中来到劳动中去”。同时教师应尽量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如通过做游戏、创设情境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感受劳动乐趣,帮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
当下不少学生劳动意识欠缺,劳动能力薄弱,劳动精神更是匮乏。青少年处于成长期、可塑期,各种社会乱象和不良风气容易对其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诸如选秀节目批量造富、网络红人靠打赏日进斗金等,无疑会助长青少年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的思想,误导他们将物质的富足作为生活的动力,将安逸享乐作为拼搏的目标,不甘心于正常琐碎的工作劳动,厌恶和逃避不能一夜暴富的常态化劳动,这与马克思所展望的社会主义劳动精神背道而驰。若是将轻松视为有价值的生活,把毫无节制的享受当作生活的意义,这显然是极为危险且不可取的。事实上,任何有价值的生活,绝非一蹴而就,需要日复一日地辛苦付出,劳动才能创造美好。享乐也许能使人得到片刻的沉醉与满足,但要想得到永恒的幸福与自由,就要不断艰苦奋斗和劳动创造,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言,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果缺乏踏实奋斗的劳动精神,美好未来只能是海市蜃楼。
陶行知历来重视劳动精神的培养,如农人精神和小工人精神。他曾在《育才二周岁之前夜》这篇文章中记叙了一件让他兴奋的小事:到了吃晚饭的时间,陶行知在路上恰巧遇到了两位辛勤劳作的小同学,其中一人要种辣椒苗,然而周围没有空地了,只剩一个小水凹,因此他耐心地把水疏通流到别处去,拾了几块石头连泥做了个小堤,再拿好土把凹地填平,将辣椒苗栽完了才洗手回校吃晚饭;另一人则要种山芋,正在挖几百个凹,陶行知劝他先去吃饭,但他却坚决不肯半途而废。对此,陶行知颇为赞赏:“他的技术虽然还有许多地方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我们有一些小农人精神,是足以完成我们小范围中的寸土运动的任务。”(3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四卷,第411页。可见陶行知所主张的小农人精神,即忠于职守、甘于奉献。1939年3月12日孩子剧团在重庆陕西街泰邑小学招待小朋友时,陶行知在讲话中鼓励大家做小工人。那么,何为小工人?陶行知进一步解释:并不单单指拥有工匠手艺的人,还包括努力建设好国家、团体和学校的人。在这个努力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用脑子想,还要用手去做。由此可见,陶行知的小工人精神以开拓创新、砥砺奋进为标志。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观,重视培养以小农人精神和小工人精神为代表的劳动精神,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表述的“注重让学生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3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20年7月9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遥相呼应。社会教育层面,应大力弘扬“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等崇尚劳动的风气,从而为儿童营造出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家庭教育层面,父母要勤劳能干,才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更重要的是,父母应时刻谨记只帮助不代劳。随着新时代的来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这些家庭的父母往往陷入“劳动是苦”的误区。但实际上,劳动是人生的重要命题,父母一时的代劳无法代替孩子毕生的劳动。学校教育层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在如今的学校里存在着一种不良现象,就是把劳动当作惩罚孩子的教育手段。需要注意的是,劳动非但不是惩罚或负担,反而是乐趣,是高尚的生活方式。总的来说,作为教育者,应当在平时点点滴滴的劳动教育过程中端正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磨炼学生坚持不懈的劳动意志,塑造学生踏实刻苦的劳动品质,树立学生劳动最光荣的思想意识。
一言以蔽之,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观对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完善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尤其是他对劳动教育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开掘“劳动教育”的深层意蕴与当代价值,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需要毫不动摇地提升劳动教育的地位,提高教师的劳动素质以及重视劳动精神的培养,进而不断构建劳动教育新模式,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