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育人理念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启示

2022-01-01 11:40艾小芸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陶行知社团育人

郭 卿,艾小芸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育人理念对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这些思想对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社团从教育的本质上讲,是一种育人的方法和渠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陶行知育人理念为理论基础,围绕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工作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以期给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工作提供一些思想和参考。

一、 陶行知育人理念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指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教育与生活不可分割。在当今高等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主题,并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背景下,陶行知育人理念仍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可以为高校学生社团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一些思想和方法。

(一) 自主自治思想

陶行知认为的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如果学生能够结起团体来,大家就可以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方法,而对学校管理者来说,则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1)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8页。。学者马延朝认为,通过学生自治使学生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2)马延朝:《陶行知论学生自治》,《教学与管理》2012年第4期,第64-66页。,从而更好地实现民主教育的培养目标。

当下大学生大都是一些“90后”,不像他们的祖辈、父辈那时条件艰苦,他们大多是在和平稳定、文化多元的时代下成长起来的,由于承载着家庭希望,少了很多选择的机会,学生的自主自治有利于给他们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组织能力,在教育和自我教育中自由成长;有利于给他们提供遵守社会公德的机会,增加对社会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实现学生自治,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群体共同治理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

德育的培养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自治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在实践中解决好道德两难问题,在自治生活中成为一个独立的、有原则的社会人。

(二) 生活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是实现教育的场所和途径,生活又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陶行知认为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大胆地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自信地说;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勤动手;解放学生的空间,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3)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3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42-543页。生活教育思想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疆域,将教育扩展到了学生的全部生活。例如学生社团是课外空间中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生习得技能、更新观念和加强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培养社会意识和逐渐社会化的活动载体。

当今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限于课堂上的知识学习,还需要深入到生活实践中真正培养人、锻炼人。引用陶行知的话就是要“以国术培养健康的体魄;以园艺培养农人的身手;以生物培养科学的头脑;以戏剧培养艺术的兴趣;以团体自治培养改造社会的精神”(4)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32页。。这启示我们教育要联系生活实际,教育应“滋润”着学生的每个成长阶段。除了课本知识,我们还可以开设多种有价值的课程,如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教育思想适应了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其时代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构建终身教育、生命教育的平台,从而维持和改善个人生活质量,创造更幸福的生活。

(三) 教学做合一思想

陶行知曾说过,“本校的全部生活,是教学做。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5)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第225页。、“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6)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482-487页。。陶行知强调教与学、学与用和知与行的结合,以“教”与“学”为基础,在“用”和“行”中衍生了创造,强调时时创造、全民创造。

教学做合一注重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强调了实践育人和活动育人。对学生而言,“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尝试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而对教师来说,“教学做合一”思想能够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管理理念和改进教学方式,将教学做思想融入到新课程理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大学生在做中学,根据实践情况自学,能够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习惯;在做中思,能够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提高将来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在做中创,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合作探究意识,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很多高校社团数量规模激增,但大学生社团的发展状况和育人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很多社团除了存在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教育目的上的偏差,还存在普通社团组织娱乐性较强(7)王斌,赵露主编:《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理论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97页。,社团活动形式化、娱乐化倾向。并且很多社团组织体系还不够完善,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完全发挥,教学活动和社团活动之间、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之间也存在许多矛盾。

(一) 高校重视程度不够,育人目标不明确

据某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22.37%的同学认为学校相关部门指导较少,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15.34%的同学则认为社团工作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8)李生萍:《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湖南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第28页。学校乃至社会群体都对社团了解得不够透彻,不能够深刻理解社团育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甚至部分老师觉得参加社团是不认真学习的表现。以服务学生为宗旨的大学生社团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实际开展工作时为了争取更多自身利益忽视了服务学生的根本目标,所以有些学校工作者很难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社团的主人”这一育人目标。

首先,社团挂靠单位、社团指导老师肩负着指导社团建设和管理的重任,需要把握社团发展的正确方向,但他们较为重视活动形式而不注重活动效果,没有正确认识到学生社团所发挥的作用;其次,学生主体热衷于娱乐性社团活动,缺乏对社团活动价值更深层次的挖掘,认为社团只是拉帮结派的“狂欢”,没有认识到大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未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潜能。如果教师和学生都对社团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就容易忽视社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达不到社团育人的预期目标。

(二) 社团活动泛娱乐化,育人效果不理想

调查发现,休闲娱乐一类的社团在学生社团中占绝大多数,学术性社团相对较少,很多交流型社团的层次也较低,使得学生社团没有发挥其学术探究、社会服务和深度交流的功能,没有给学生带来实际的教育意义。调查表明,在问到“你更喜欢参加何种类型的社团活动”时,有62.8%的学生回答是“娱乐休闲类”,“文学艺术类”占了18.6%,而“社会服务类”和“政治理论类”分别只占了3.4%和2.8%。(9)赵瑞情:《中学生社团生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第134页。很多兴趣爱好类社团只是单纯地停留在社团内部成员自娱自乐的低层次上,不能获得实际经验,无法真正发挥社团社会化的功能。虽然当前社团活动涉及到了多种领域,但社团还是缺少具有核心教育意义的活动。部分高校的社团活动缺乏内涵,没有把传统美德、优秀传统文化等核心价值文化融合在活动中,不能很好地丰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很多社团都没有长期稳定的宗旨和目标,缺少价值文化的注入,没有将社团活动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能同学生自己的专业充分结合,育人效果不佳。

(三) 社团管理较松散,育人体系不完善

山西某所高校社团在调查中发现,社团内部管理存在漏洞,其中一半以上的成员认为社团存在管理体系不健全、社团权利过于集中和管理观念过于传统等问题,另外有一些人认为人员分配的不合理导致成员无法施展自己的能力,社团的民主化程度低。(10)张婷:《新时代高校社团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第40页。基于民主自治的思想,很多社团建立了自己的章程及管理制度,但大多趋于形式上的需要,难以落实。社团内部管理松懈,管理效能低下。第一,学生社团骨干大多依靠经验,没有很好地践行民主自治的理念。社团成员没能发挥好主观能动性,导致时间一长成员流失现象严重。第二,很多社团都是几个骨干成员作决策,没有重视社团全员参与,尤其是学生社团在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方面不规范,出现了开支随意性大、使用不透明和效益较低等问题。

三、 陶行知育人理念在高校社团建设中的体现

陶行知育人理念含有民主自治、生活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等多个思想,将其引入到高校社团建设中能够更好地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引导、协调和组织,有助于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全面发展的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幸福生活。

(一) 加强兴趣引导:保证学生社团长效发展的“动力源”

陶行知曾提道:“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所以设法引起学生兴味,是很要紧的。”(1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87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高校大学生对社团开展的活动产生了兴趣,选择加入社团,想要融入到社团的集体生活之中。不同专业的学生依据相似的兴趣组成有着共同目标的社团,通过社团活动提高专业技能,不断突破自我、激发潜能。

首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要有不同的引导方法。一是要引导“狂热分子”。有的同学认为第一课堂的学习枯燥无味,甚至放弃课堂学习,转而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社团活动上。要引导这一类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在精力和能力的有限范围内参加社团活动。二是要引导“随机分子”。这一类学生虽然喜欢社团活动,但是不知道自己适合哪类社团,较为迷茫。要帮助他们结合自身专业要求或者个性特点选择适合的社团。只有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社团,才能更大地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

其次要加强兴趣和价值观的结合,在开展社团活动时,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板块与学生的需求、爱好结合,在日常的社团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二) 提倡生活教育:引领学生社团幸福生活的“新旗帜”

陶行知认为把教育关在学校的大门里,如同把一只鸟关在笼子里,割裂了生动活泼的生活和复杂多变的社会之间的联系。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课堂生活已然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需要参与社会活动,将教育同缤纷复杂的生活结合起来。

首先,加强对社团的价值引领,从社团文化和高校青年的特点出发,坚持分层分类原则,对不同类型的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引领。对理论学习类社团来说,应该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一些艺体类社团来说,要重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操场、走进社会,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其次,创设信任的社团氛围。学校充分信任社团的教育价值功能,任用信赖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给予社团学生充分的信任,从而促进社团内部成员普遍信任感的形成。有了轻松信任的社团氛围,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其中依据自己的兴趣与别人交流,相互学习。

最后,明确社团的育人目标。生活教育的本质是要“树人”和“育人”。“树”的是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人,“育”的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人。社团生活是一个进入社会之前的“模拟器”,通过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践行当今社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社团指导老师和学生自身都要明确育人目标,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做到学校、教师和学生多主体协同治理、共同发展。

(三) 完善治理体系:筑牢学生社团民主管理的“压舱石”

陶行知曾指出,每办一种事业,必须要有四种不可缺少的要素:一是组织;二是计划;三是人才;四是经费(1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125页。。办好社团建设这项事业,也同样具有规范化和专业化的社团组织、社团建设规划、社团骨干成员和举办活动的经费这四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只有这四个要素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才能推动高校学生社团的良好发展。

规范、专业化的社团组织在内部需要建立和完善社团章程、财务规范和奖惩机制等方面的内控制度,特别是对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具有影响的社团,管理需要更加严格。对内部管理制度混乱松散、举措不当的社团,要利用适度惩罚的手段使社团组织更为规范。学校领导及相关社团负责人要重视学生社团工作,成立好学生工作领导工作组,按照学生社团类型交给相关院系管理,并给予相应的经费和资源支持。

在计划方面,学校要制定专门的学生社团发展行动计划,以五年为一个周期,明确学校社团发展的目标、定位、成效以及配套措施,同时还要制定防范社团意外风险的计划。社团自身要形成一些具有特色的计划和制度,如决策计划、奖惩制度,这些都是在社团活动开展之前需要提前拟定的,有预先的流程计划可以让活动良好地开展起来。

针对管理结构松散、人员管理存在漏洞的问题,这需要打造一只高素质的社团骨干队伍,包括专业化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和社团学生骨干队伍两类。社团指导教师要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要挑选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养和责任心强的大学生担任社团负责人,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经费方面,首先学校需要加大对社团经费的支持力度,加强资金、管理技术和活动场地多个资源供给,如设立学生社团专项发展资金。其次社团自身需要“开源”,利用好人际关系和谈判合作的能力寻求社会赞助,整合好校内外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社团的育人优势。

(四) 践行教学做合一:推动学生社团活动育人的“精耕作”

陶行知曾指出,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教学做是相互关联的三方面,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不是三个互不相关的过程。

第一,“教”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和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学习。一方面,加强社团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专业教师有着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在社团遇到困难时,不仅能及时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还能听取学生意见,帮助学生顺利开展社团活动。教师的指导还需从浅层走向深层,特别是在专业性和针对性很强的社团,浅尝辄止的指导远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专业教师要为社团成员提供一些好的选题进行课题研究,加大研究力度,深度挖掘某些内容的研究价值。另一方面,社团负责人要组织多样化的社团活动,为全体社员提供公开展示自我和交流的平台。如有一些社团重视技能的锻炼,在大学生演讲团设立培训部来训练演讲技能,为那些善于表达、有演讲技巧的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不仅能自由地展示自我、增长本领,还能收获友情。

第二,“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一起成长。社团指导教师、辅导员等育人主体要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不断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和管理理论,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学校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实事求是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学生主体在策划活动时要将活动的新意、质量等方面作为重点,开展有价值的活动,丰富社团活动内涵,营造社团特色文化。在活动宣传的同时,杜绝“为活动而活动”“为宣传而活动”的功利现象,在多样和富有特色的社团活动中不断提升自我。

第三,“做”是多方育人主体的协同联动,不仅有学生主体对每一项活动前的策划、活动中的组织以及活动后的总结,还应有社团指导单位、社团监管机构、保卫处等多方面的协同联动,形成系统合力,保证社团平稳发展。在审批活动时,各审批部门要切实按照育人目标对活动进行审批和通过;学校统一管理社团活动的举办场所,为社团活动的举办营造和谐安全的环境;在微博、微信等校园网络平台,要强化日常管理和监测,在充分维护学生自主权的同时也要警惕不良言行产生的负面影响,实行网络备案审查制。通过“学校—院系—社团”的全方位参与和监管、“辅导员—指导教师—学生”的全员参与,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认真执行每一环节,真正体现“教学做合一”的精神。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育人理念中最具创造性和实践性的现代教育方法之一。学生社团活动的教与学都需要以“做”为中心,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实际问题来教,要求学生需要根据自身能力与兴趣去学,这样教师与学生都能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培养学生身体力行,在“劳力”上“劳心”。

四、 结语

约·凯恩斯曾说过:“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自主自治”“生活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等陶行知教育思想对高校社团建设提供了有益指导,明确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既要吸收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成分,又要结合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践,从而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人”,让学生能够在社团生活中得到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陶行知社团育人
缤纷社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陶行知教育名录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他们用“五招”育人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