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刘容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事业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而辅导员作为立德树人工作的排头兵,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引导大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的自觉性,立志做信仰的坚定者、时代的奋进者、青春的搏击者。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处在新时代,思政育人最前线,一次次坚定初心。一名合格的思政辅导员,需要牢记使命担当,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
在日常工作中,作为辅导员,深有感触。辅导员能够做到与学生的良好、有效的沟通,是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立足点,而在这一基本工作之中,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和手段,对促进沟通有着很好的效果。鉴于此,将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以及所学心理学知识,对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心理学应用实例做一些简要分析,探讨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心理学方法的现实意义以及相关的一些问题思考。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对辅导员也有着较高要求:恪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的职业守则;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准确理解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职业要求,是自我认知的基础。担任辅导员八年来,我和学生们共同成长,不断学习,看着刚入象牙塔的少年成为奔向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我也倍感欣慰。数年陪伴,我和学生们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不仅仅是老师,也更愿意成为他们的朋友。
现实中,有的大学,由于分属几个校区,因为不同专业以及人数差异,或者因为教职工人员变动等原因,可能会出现大学期间,所在班级将要经历数次更换辅导员的安排。学生与辅导员之间,还没能熟悉学生名字,熟悉辅导员的领导管理风格,还没能一对一见见面,聊聊天,却收到通知又开始更换辅导员。工作中,也有存在辅导员由于担任其他工作,多个职务,工作过于繁忙,导致所在班级的辅导员几乎很少出现在学生们的视线里,学习和生活上的安排,往往也是通过班干部进行简单安排和布置,传达即可,更不要谈什么一对一见面沟通、交流。
事实上,这种现象也许并不少见。各大高校由于环境条件区别,以及学术氛围还有办学方向的不同,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也千差万别,有大学生曾说他的辅导员,大一开学见过一次,毕业见过一次,甚至严重到有大学生不认识自己班级辅导员以致闹出笑话。
出现这种问题,其实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高校环境限制,比如各种分校区建设,不同校区建设不同步,导致辅导员与学生分开,还有由于某些高校教职员工缺乏,部分辅导员负责的班级太多,或者身兼数职导致疏于与学生沟通交流。
其次,辅导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问题,办学环境和办学目标的差异,导致部分高校并不注重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了极少数辅导员不管事的放任态度,凡事交给班干部安排就行,只充当了简单的转发工作安排的键盘手,对于个别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问题则简单敷衍,随意处理了事,并没有用心去深入与学生交流,甚至对于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也是简单了解即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那就是根本不了解,不认识。
再次,许多学生的问题同样严重,进入大学后,有的学生放任自流,沉迷于网络游戏、电子游戏,或是忙于恋爱交友、购物逛街,对学校规章制度、安排漠不关心;另外一种情况则是许多学生觉得辅导员并非同龄人,也不是解决问题首选,即使有问题也不会向辅导员寻求帮助,甚至可能因为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与学生的各种需求预期差异,产生了对立。另一方面,许多学生觉得自己不是班干部就不用担心班级、院系或学校的一切事情,只要自己考试及格,其他一切事情都无所谓,并且对热心的班干部嗤之以鼻,认为他们“巴结”辅导员只是为了自己的多评优,为了自己的前途,而自己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除了一些负责班级事务的班干部之外,辅导员跟学生之间关系生疏,缺乏交流的现象非常普遍。
针对如上现象,需要思考的解决之道无疑是多方面的,但本次笔者暂不论及学校以及学生自我心态问题,仅从一名辅导员的身份出发,思考在这一问题之中,辅导员自身的主动性,并且结合自己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数年经验,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即如何更好地将心理学知识融入辅导员日常工作,充分运用到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之中。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特举出如下一些心理学运用实例。
(1)辅导员首先应该注重自我素养的提升,充分理解心理学中的“表率效应”,以此提高个人的性格修养和人格魅力,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在沟通与交流中起到表率作用。表率效应是指,“领导以身作则,下属就会自觉跟随”的现象,同时,这也是“从众效应”和“权威效应”综合的结果。需要注意,领导的作用是双向的——起负面作用,是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起正面作用,是因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在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中,发挥辅导员的正面的表率作用,必须“正人先正己”。以另一个层面来讲,从“塞里格曼效应”讲到“达维多夫定律”,一方面鼓励个体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抵御风险或抗挫折的能力,同时也要激励个体提高心理品格,努力使自己走向成功并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所以,作为辅导员首先要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领导”意识。辅导员的工作不仅仅只是传达学校的规定,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的“领导”,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这样的辅导员才是学生需要的“领导”。
(2)进一步理解心理学上的“共情能力”。心理学概念中,共情是一种能够感受被分析者感受的能力,也是一种心理分析的技术和产生心理分析治愈效果的重要条件。共情是试图站在对方立场上感受对方的感受,从而表达出这种感受。不管你给他人讲多少道理,做多少工作,如果此时此刻的内在没有被完全看到,他们就不愿意改变,也就不可能被疗愈,很多试图疗愈别人的人,其实大部分都在做这样的无用功。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需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到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让自己成为“学生”的一员,才能真正和学生成为良师益友。简单一点来讲,辅导员要主动换位思考,不是一味地拿规章制度来处理学生的问题,而是在充分沟通,互相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从而得到信任,这样的沟通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得到妥善解决。
(3)辅导员应熟练掌握心理学中的“危机公关”和“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并在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例如发现某些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导致生活、学习受到严重影响,应进行积极心理疏导,另一方面也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以及通过其他学生了解情况,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危机的具体问题落点,共同制定疏导方案,让家长经常与学生联系,经常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让他感受到远方家长的温暖,使其逐步恢复正确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特别是性格孤僻的学生,辅导员更应该贴心交流,帮助他们重塑学习目标,回归正常的大学生活轨道上来。消除人际交往障碍,发掘优点,通过组织活动,适当转移情感困惑,也是辅导员处理心理问题的良好手段。在班级和学院举行各种活动时,都积极鼓励所有人参加,引导他们去发挥自己的才能,能给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得到认可和肯定的事实,对于帮助他们融入集体、重拾信心有很大的帮助。对其表现给予肯定,引导他用合理的认知来诠释生活,突破原有的心理、性格束缚,通过增加成就感,找到学习、生活的乐趣,从而帮助他转移注意力,开始崭新的生活,这正是一名具备心理学基础的辅导员能做到的工作。
(4)熟练运用心理学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播一些心理学健康知识,让他们学会一定程度上的自我调节。很多学生可能认为自己并不是心理学专业,所以不需要去了解什么心理学,但事实上,心理学并不是只限于专业人士的内容,它可以融合到任何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辅导员可以利用一些班会的时间,定期开展学生交流会,讲解一些心理学知识,结合实例,让学生互相了解深入交流,彼此进步。掌握基本的一些心理学知识后,可以让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疏导,能够更好地缓解人际关系,让学生共同进步。倾听、安慰、理解等小小的举动,或许就会换来一份真挚的友谊,化解一些矛盾,也有利于心理健康。
辅导员应该先从自己做起,不断完善自我,克服自身性格上的缺陷,同时也会增加一些关于心理问题的资料的阅读,更多地关注同学们的意见与想法,并主动及时进行适当的沟通,从而更好地为大家服务。努力引导学生用最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问题,使同学们拥有更充实健康的大学生活,是每一位辅导员的殷切希望,也是辅导员工作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