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俊莉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开展离不开与其相关的历史依据与根源,增强受教育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离不开中国厚重的历史记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发展,离不开与其密切联系的理论与实践。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可以长才智,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历史学识,拓展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不断增加思政课的温度、深度和厚度,更好地完成思政教育目标,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丰富的历史记忆中,立足社会实践,结合科学理论知识,不断拓展历史的纵深视野,引导大学生知所从来,立足现实,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第一,应有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识,提取时代精华,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为思想政治教育赋予历史的厚度,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引经据典的精彩史实和优秀传统文化。第二,应有500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史。从500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史中,积极探索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推进自我革命的有益经验。社会主义发展是在曲折中不断走向光明,因此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居安思危,不断进行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坚持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就至关重要。联系历史,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思政课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供强有力的价值导向和方向引领。第三,应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1840年以来中国18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也付出了感天动地的奋斗,并创造了伟业,我们取得的成就是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果,这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情感支撑和坚定信念。第四,应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艰苦奋斗,立足国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实现快速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也为思政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机遇和平台。第五,应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不仅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理论、文化是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而且充分显示了中国获得成就的宝贵经验,为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在世界发展史上做出了中国贡献。了解改革开放的实践史,提取其中经典事例,拓展思政课的丰富度,为更好讲述思政课,为思政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基础。
思政课教师从“六史”中不断挖掘丰厚的历史内涵,分析各个历史阶段对于当今时代发展的作用,探索各个历史事件对于讲好思政课的作用,应用各个历史经验对思政发展的作用。学习“六史”,深入学习历史事件,为思想政治教育找到理论支撑;知古鉴今,增强思政课教师历史学识,为思政课拓宽历史厚度,丰富教学形式,增加思政课温度,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度,进而达到寓教于学,寓学于趣。
重视、研究、借鉴历史,可以知兴替,可以长才智。理论知识是指导行动的先决要素。首先,认真学习丰富的历史学识。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学习“六史”的内容,明确其中的深刻内涵,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于思政课教学,以史为鉴,凝练历史经验、掌握历史规律、了解历史趋势,把握前进方向,从历史的车轮中,找到折射出现代发展的正确路径,实现理论先导的作用。其次,树立和坚持历史思维。在日常的思政课教学中,从各个阶段的历史中找到历史根据,讲课做到有理有据,用史实和事实说话,增强思政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升思政课的历史厚度,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温度和高度,从而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学习历史奠定理论基础,明确前进和发展方向;树立历史思维,将历史思维更好地运用到现实教学中;结合历史思维和实践运用,提升历史思维能力,进而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水平。思政课教师应坚持辩证思维,运用历史眼光,将二者融合起来,不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分析课程和了解学生,开拓解决教学工作困惑和问题的新思路,将教学与育人有机结合,进而提升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从学习历史知识、树立历史思维到提升历史思维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思政课教师应将丰富的历史知识、历史思维一以贯之到日常教学育人过程当中,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感悟历史带给思政课的巨大力量和无限魅力。
在回顾和学习历史的同时,不仅要思考我们已取得的骄人成绩、发生的历史变革、创造的伟大奇迹,更要立足于当代实践,将历史理论与现实实践相结合,从历史中获取经验教训,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不断汲取前进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关于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发展的重要课程,是促使受教育者立足社会实践,结合时代特征,内化思想观念,注重价值引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可或缺的理论先导。讲好思政课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度。思政课教师如果只是单纯从理论层面进行讲解,则会使学生对科学的真理存在一定的距离感,难以让科学真理深入受教育者的内心,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创新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丰富教学方式,运用历史思维,将理论传授与历史知识相结合,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提升思政育人效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更好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感。思政课教师若一味地单方面的传输知识,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厌倦感,让学生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增强课堂实践性,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形成良好的双向互动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思想的升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立足于实践开展理论教学,对学生个体存在的思想问题予以针对性的理论指导,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答疑解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突显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时代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不仅要追求提高抬头率、听课率,更要追求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要将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相结合,才能做到践行理论,才能以更灵活、更生动的方式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进行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更好地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应始终坚持和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以贯之地运用历史思维,坚持在结合当代的社会实践中深化理论,坚持在直面当代现实中深化问题研究,坚持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协同作用,坚持在回顾历史中,与当代实践相比较,寻找经验教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践行具有深远且重要的意义,思政课教师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影响着学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因此拓展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增强现实关怀,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思政课教师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重在理论性,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课堂,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论,使同学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立场,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重视实践性,坚持运用历史思维,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历史的、科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确切的检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应聆听历史回响,坚持历史思维,充盈历史赋予的前行力量,引导学生立鸿鹄之志,成为新时代的接续奋斗者。
相关链接
学生们步入人生的新阶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给他们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
学生们步入人生的新阶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给他们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
大中小学续开学,学生们步入人生的新阶段,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
对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而言,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从世界大势来看,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化,大国博弈愈加复杂激烈,思政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且必须提高水平。
各级党委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重要讲话精神,勇担使命,创新进取,不断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强化主体责任,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努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不断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