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金陵小学仙林湖校区 郑丽娟
对于教师而言,批改作文一直是难以言说的“痛”,为了在批改作文时做到精准细致,很多教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并且认为改完作文就万事大吉,写完评语就意味着结束了本次作文教学的全部过程,既没有后续的跟踪反馈,也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殊不知这种类似于“独角戏”的评改,长期下去,不仅让教师的评语不再有针对性,千篇一律的评语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关注的仅是等级,读完了就抛之脑后了。因此,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会因为教师“精彩的评语”而产生本质上的改变,相反,学生还会因为一成不变的评语而让作文变得模式化。
教师要抓住时机,运用行之有效的评改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文教学中,让作文教学更有意义。
小学生的修改能力不强,修改方法掌握得比较少,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如果让学生盲目地修改,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在独立修改前,集体评议、指名修改很有必要。教师可以先选出三篇典型作文,展示在多媒体上,让学生认真阅读,小组讨论,每四组负责一篇作文,先找到文章的“闪光点”,从修辞手法、中心明确、文从字顺、分段清晰等方面交流,然后再让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相机在原文上批注。接下来,进行二次讨论,指出例文中的不足,让学生从标点有误、错别字、句子不通顺、中心不明确等方面评价,教师一边总结学生的发言一边示范标准的纠错符号。这样的过程,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被修改作文的学生因受到肯定而产生了信心,对问题也印象深刻,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修改变得更规范,修改热身就完成了。
示范后,学生跃跃欲试,不仅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别人的修正,更想要“一展身手”,化“腐朽为神奇”。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四人一小组,交叉互改,并公布相关修改相求:1.铅笔修改,书写认真;2.修改符号要规范;3.眉批总批要实事求是,不盲目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及时表扬认真细致的学生,指出不规范的地方让他们及时修正。在修改的过程中,学生认真阅读、思考,找优点,纠错处,不仅享受当“小老师”的优越感,同时也能在无形中规避犯类似的错误。互评互改结束,小组长收齐交给教师,教师选取并展示评改认真的“小能手”,选出“小能手”最多的“优秀小老师组”,分发小红花,并授权下次由本组修改教师所写的例文。这个环节不仅提升了小组的凝聚力,同时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对每次的修改充满期待。当兴趣融入到作文评改的过程中,作文教学就会充满生命力。
叶圣陶曾说:“学生养成了改的能力,是终身受用的。”学生在进行了一轮集体修改的热身后,互改能彻底“敞开心扉”,汲取他人意见的“精华”,并结合自己的智慧“化腐朽为神奇”,这需要学生具备的不仅是修改能力,更是整合能力。在自我修改前,学生先要多读几遍,然后再“修剪”,小树如何长成参天大树,需要“舍弃障碍,吸取养分,一鼓作气,向阳而生”。因此,参考他人建议时,学生要理性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换掉不恰当的词语,改掉错别字,减去繁琐的内容,增加细节描写,让语言更生动,中心更明确。“修剪”完成,再大声地读出来,多读几遍,不仅能发现问题,更能读出“自豪感”“成就感”“新鲜感”。学生发现自己的“作品”不断完善,原来的“半成品”经过与同学的合作,经过精雕细琢,越发“剔透完美”。而这样的体验过程,孩子们全程参与,任何精美的评语都替代不了学生真切的体验,这不仅是学生作文的“成长”,更是学生能力的“成长”,作文的“种子”已经真正扎根到了学生的心中。
在传统的评改教学中,教师的评语替代了学生的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过程;教师的评语没有针对性,缺少人文关怀,学生看完评语后,不知如何改正,更无兴趣可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教师还要在学生前进的道路上点一盏“灯”——师生“对话”。在师生“对话”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方法,比如,对于作文问题较多的学生,可以“面对面”修改,教师当面和孩子交流并修改,这样省去了评语的模糊性,孩子更易理解;对于进步较大的孩子,可以在班级展示他的作文,指出出彩的地方,让他们建立写作信心。当然,评语是师生“对话”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评语该怎么写,大有学问。总评要言简意赅,有针对性,在多轮修改后,孩子们的作文已经完善很多。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在传统的评改中,很多教师没有照顾到儿童的语言特点,写评语时要么“长篇大论”,要么语言深奥,学生读完不仅没有理解教师评语的意思,更不知道怎样修改。其实,前面的修改工作为后面教师的评改缩减了时间,教师只需要针对学生作文的特点,简洁明了地提出建议,学生便一看就懂,一读便知。
积极向上的作文体系需要展示的平台,开发“班级刊物”,定期发表学生作品,不仅让学生的写作更有意义,也让班级的写作之风更加浓厚。因此,每次作文后,反馈工作要及时,选出“优秀篇”“进步篇”和“认真篇”,尽量照顾到每个孩子,分期发表于班级刊物上。每期先以电子版面发于班级群,一学期后装订成册,分发给每位同学。这样的刊物,是孩子辛勤的果实,也是他们作文成长之路上踏实的“脚印”。
总之,教学作文的过程,也是用心与孩子相处、共同写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