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 徐晔
2020年9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宁波片区功能定位为建设链接内外、多式联运、辐射力强、成链集群的国际航运枢纽,承担“一枢纽、三中心、一示范区”的战略功能定位[1]。自贸区扩区将加快推动宁波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扇窗口,为国家加强文化传播和国际对话建设,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自贸区扩区背景下,宁波继续不断深化与中东欧以及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合作交流,宁波本土文化的外宣翻译也顺理成章成为重要的文化合作交流的沟通渠道,密切关系着投资环境建设及旅游服务质量的优化,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国际形象。然而,根据实地调研结果分析,宁波本土文化的外宣状况相对于自贸区扩区而言,并未获得足够的关注度,外宣效果不容乐观。
通过调研发现,宁波市的外宣文本翻译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体现在译本与本土文化衔接不够紧密,外宣文本的翻译不够规范。主要原因在于译者缺少本土背景文化知识、淡化了文化内涵,忽略受众目标的文化差异、中式英语频现,本土文化外宣人才培育力度不够、文化传播作用不理想,本土文化管理力度不够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叠加,阻碍了宁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的实施。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本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是本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或者民族来说特有的文化,具有稳定性和广泛的影响力[2]。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口城市之一,在文明发展的潮流中,宁波位于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点。从河姆渡文化到天一阁,从阳明文化到宁波帮精神,浓厚的甬文化历史积淀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赋予了她“国际港口名城、东方文明之都”的城市形象,与“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口号高度契合。本土文化内涵的翻译在宁波本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难以避免,但仅凭字面直译很难解决文化背景差异问题,尤其是有关历史和民俗风情的介绍,只有真正深刻了解到当地的历史文化,才能产出自然、得体的翻译。因此,要想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译者必须意识到文化背景知识对信息的有效传递至关重要,决不可忽略。
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汉语是意合语言,即以意思表达为主,语法比较灵活;英语是形合语言,即呈现出较完整规则的语法形式,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翻译时若忽略英语语法规则以及遣词造句的差异,组织英语句法结构的过程就容易受汉语语言思维模式的干扰,产生所谓的“中式英语”:导致翻译内容虽看似忠实于原文,但目的语受众无法真正理解其内涵,甚至产生与源语读者南辕北辙的阅读感受,令人哭笑不得。扩区背景下要做好本土文化的外宣翻译,呈现宁波丰厚的人文积淀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仅要考虑本土文化转换为英语的表达习惯,还要考虑外国受众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差异。
译者是文化传播的主体,也是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间重要的桥梁。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的教育背景、语言能力、文化积淀大不相同,他们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方面差异较大,导致译文质量参差不齐,翻译不准确、不规范的情况比比皆是。据调研和实地探访,在宁波很多外事活动中,由于译者文化背景不同,尤其对宁波“宁波帮”“阳明文化”“浙东学派”等典型宁波本土文化了解甚微,专有名词没有统一译本,其翻译内容很容易让外国友人产生理解障碍。例如,“宁波帮”的译法五花八门,如Ningbobang(音译直译,外国人不容易理解)、Ningbo commercial group(“宁波商业团体”,定义较狭隘)、Ningbo merchants(“宁波商人”,内容简单狭隘)、Ningbo group(“宁波团体”,是何团体,未做说明,内容笼统)、Ningbo band(容易误解为“宁波乐队”)、Ningbo Mafia(mafia容易让人联想到黑手党,印象不太好)等,文化内涵了解不透彻,专有名词英译不够到位,弱化了文化传播的效果。尤其体现在文化背景知识储备欠缺的兼职译员和未经过专业培训的翻译公司译员,由于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校对者也对文化方面重视不够,导致外宣文本质量欠佳,外宣翻译并未发挥理想的文化传播作用。
宁波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其一就是从“文化强市”发展到“文化城市”,建成多维综合型文化城市,打造“国际知名文化城市”,外宣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宁波具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的本土文化资源,例如,以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代表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朱金漆木雕、石刻、骨木镶嵌、越窑青瓷等为代表的民间手工艺,以宁海十里红妆、奉化布龙艺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艺术等。但实际上本土文化延续困难重重。宁波本土文化仍需加强开发和管理,本土文化资源体系仍需构建完善,外宣翻译特色素材不足,对外宣传的吸引力也由此降低,阻碍了宁波从“文化大市”转型为“文化强市”的步伐。
外宣翻译的质量是反应城市软实力、城市形象、衡量世界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3]。在浙江自贸区扩区背景下,要积极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将宁波本土的汉语文化信息转换为国外受众认知的文化思维,培养专业化人才,建立统一翻译标准,才能做好宁波本土文化的外宣翻译,讲好宁波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正面形象。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文化需要生根,也需要传播。宁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人文内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具备文化自信,让甬文化走出去并传播开,才能持续呈现其生命力和创造力,形成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国际语言环境,助推自贸区的发展。要讲好宁波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在清楚源语、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差异的基础上,充分调研本土文化背景内涵,了解目的语读者的需求,才能创造出可以满足读者心理需要的译文。同时,要想更透彻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可适当增添些文化背景知识注释。外宣语言的规范性既是健全自贸区保障体系的关键,又是构建国际化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的根本要求。
传播效果是检验传播活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维度。大量事实证明,是否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对传播效果的质量影响很大,外宣翻译要想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要在语言风格和思维习惯方面体现受众中心化[4]。外宣翻译的前提要摒弃浮躁心理,能够挖掘本土文化内涵,仔细揣摩其特有的表达方式,杜绝中式英语思维的死译、硬译,采用灵活译法,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内容。尽量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以读者为中心,增加译文的可读性,使目的语读者理解译者表达的内涵,达到与源语相同的传播效果。
此外,译者也应结合具体的传播内容,通过改变句子结构、删减冗余信息、增加背景知识等方法,根据目的语读者需求灵活地调整翻译手段,以达到理想传播效果,以便让国外读者更好地了解宁波本土文化。
浙江自贸区扩区的快速发展,反映了对本土文化外宣翻译人才的极大需求。加之译者主体的构成有些混杂,专业性和组织性不高,因而构建和培养本地译者体系,对于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至关重要。一方面,在本地举办的中东欧交流活动等大型外事活动的翻译工作前,综合考虑宣传语境、文化类型、交流形式等方面,建立专业文化语料库,开展宁波本土文化相关主题培训,使译者能将本土文化内涵内化于心,做到全面、精准地输出宁波本土文化信息。另一方面,要积极提高大众的文化自信意识,增强文化自豪感,大力培育宁波本地的外宣翻译人才,政策上引导、技术上支持,紧紧抓住“话语权”,创新外宣方式,在媒体等平台系统化推出甬文化品牌的外文宣传,打造主动式、系统性的文化对外宣传互动平台。
要保证翻译的规范化,必须建立统一的翻译标准。译者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难免经常会碰到地域专有名词和特有文化名词。由于其文化背景差异、翻译思维习惯的不同,同一专有名词经常出现不同版本的译文,容易让读者产生疑惑,极大影响了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因而,建立规范的翻译标准是亟待解决的议题。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正式颁布了《公共场所英文译写规范》,全国多地先后出台了《公示语英文译写标准》《公共场所英文译写指导手册》等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了一些专有名词的译本,提出了权威性指导意见。宁波具有多样的文化学派、丰富的旅游资源、颇多的文化类专有名词,更有必要起草制定适合于宁波地区、具有宁波特色、针对特定行业领域的英文规则。要想将本土文化精准传播,产出既符合英语思维又能体现宁波本土文化魅力的译本,就得统一翻译标准,建立规范专有名词的翻译指导手册。把本土文化与外宣翻译紧密衔接,不仅能为本土文化外宣注入新活力,而且能为讲好宁波故事提供丰富的对外宣传素材,助推宁波本土文化享誉世界。
随着浙江自贸区扩区,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外宣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理应顺应本地发展的要求,注重实际的结合、文化的融入,真正做到基于文化内涵所展开的标准化国际沟通,达到异化和归化的相互和谐。更重要的是,培养专业外宣翻译人才,建立主动式、创新型的文化对外宣传平台,助推自贸区战略的全部实施,为宁波文化的传播搭建一座桥梁,让世界听到宁波的声音。
相关链接
宁波,简称“甬”,浙江省辖地级市、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6个区、2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全市陆域总面积981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3730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为8355.8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宁波市常住人口为9404283人。宁波地处中国华东地区、东南沿海,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一,集装箱量位居世界前三,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深水大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