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文化在济南文旅发展中的价值与路径的思考*——以“苏辙在济南”为例

2022-01-01 09:19山东交通学院屈会涛
区域治理 2021年39期
关键词:苏辙名士济南市

山东交通学院 屈会涛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名士文化是济南历史文化的标签,也是其中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资源之一。本文即以苏辙在济南为主题,分析名士文化在济南文旅发展中的价值,然后在此基础上,思考其开发利用的路径。

一、济南的“名士文化”与开发现状

名士,指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学者。一个城市,因为名人辈出或能够吸引大量外地文人来此为官、游历,从而留下大量闻名遐迩的文学作品和播于众口的文人雅事,这种现象在全国其实并不鲜见。然而将这一现象上升为城市的传统,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标签,济南在全国城市中是独树一帜的[1]。历史上,济南地区就人才辈出,因为独特而丰富的山湖林泉等自然美景,

也吸引了全国著名的文士来此游历。天宝四年(745年),杜甫来齐州属县临邑看望正在此地做主簿的弟弟杜颖,路过济南,恰好名满天下的北海太守李邕也在此地。于是,杜甫幼时好友、齐州司马李之芳设宴雅集,并请济南当地名士蹇处士作陪。在宴会上,杜甫写下了著名的《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其中说到:“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杜甫所谓的“济南名士多”,并非兴之所至、对济南这一城市的简单恭维,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济南人文成就的认同和倾慕。这是诗圣对济南名士辈出文化现象的高度概括和诗意表达,通观此后千年济南的文化成就,也是一个正确的预言[2]。当然,这也是第一次深邃、完整地表述出泉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对济南历史文化最完整的整体描述[3]。所以,此论一出,脍炙人口,逐渐由客观的历史存在,变成世人的公论和济南的文化特征[1]。宋代帮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的刘攽说:“历下军声从古盛,济南名士迩来多”,明代“前七子”之一的济南人边贡也说:“吾济富山水,人称名士乡。”据粗略统计,历史上在济南出生和生活过的历史文化名人就有二百多位,这些名士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塑造了济南的城市文化精神。而且,这些名士多与文化学术或诗词歌赋有关,如伏生的《尚书大传》、曾巩的《齐州杂诗序》、李开先的《宝剑记》、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他们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造,在济南形成了一条深厚的城市文脉和文化传统,也大大提升了济南在全国城市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名士文化提高了济南的知名度,济南市也一直把名士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旅资源进行保护开发、综合利用。2018年12月,济南市制定的《济南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就提出要“充分挖掘济南市当地文化资源,借助名士文化开展城市营销。”2020年12月通过的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要加快推进“文化济南”建设,充分彰显文化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尽快把济南建成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为此就需要大力挖掘名士文化资源,推进诗词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塑造“诗城词都”这一城市文化品牌。

然而,也应该看到,名士文化在济南文旅发展中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已经开发的有关名士文化的文旅产品也有不少没有达到政策期望的效果。2001年,济南京剧院创作排练了新编京剧《辛弃疾》,随后,又在2003年、2007年创作了第二、三稿。2004年,济南京剧院创作了《李清照》一剧,当年在中国第四届京剧艺术节上,获得了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和表演奖。这两部剧在文化内涵和艺术创作上是相当成功的,但市场运作特别是营销策略则是失败的[4],最终并没有实现其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济南文旅产业为了配合城市战略规划,逐步恢复、修缮和开放了一批名人故居和遗址,如老舍故居、清初诗人王士祯的秋柳人家、晚清陈冕状元府等。然而,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去做,如老舍故居周围还分布着晁哲甫、舒同、方荣祥等名人故居。济南市考古所所长李铭建议,可以将这些名人故居按照整体保护的理念,全面保护起来,打造成名人故居文化街区。这样将名人与名人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故居的保护,复原当时的生活场景,又有利于相关文旅产品的开发。

总体而言,济南市在利用名士文化发展文旅产业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名士文化与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三大名胜相比,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文旅声誉,而且与苏轼在杭州或杜甫在成都文旅产业中作用相比,济南虽然名士众多,但还没有那样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究其原因,还是对名士文化的内涵研究得不够深入,而在挖掘其文旅价值,进行产品开发时,也存在整合提升不力,没有突出文化特色[5],没有做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等问题。

二、“苏辙在济南”中包含的文旅价值

宋神宗熙宁六至九年(1073—1076),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在齐州做了三年掌书记,其间他参与了齐州多项政治活动和改革,与诸多师友绸缪唱和,徜徉于湖山泉林之间,留下了数量众多的诗文。

(一)苏辙在济南的政治活动与文化遗迹

苏辙是作为王安石新法的反对派,自愿到地方州县上来工作。他来到齐州后,在历任知州的支持下,参与了多项地方工程的建造,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帮助重修了州城西边的泺源石桥和东城外的闵子祠堂,为此他写了《齐州泺源石桥记》和《齐州闵子祠堂记》。这是两篇名文,在各种苏辙文学作品选本都会选这两篇文章。而且,文章所描述的泺源石桥和闵子祠堂都还有遗迹可寻。

熙宁七年冬(1074年),齐州大旱,知州李肃之决定去城南的龙洞山祈雨。为此,他请苏辙写了祈雨词《祷龙洞》。龙洞山,亦名禹登山,上有宋代佛寺寿圣院,至今在主峰之一锦屏岩的北崖上还能看到“勅龙洞寿圣院”的摩崖题刻。此后,直至清末,这里一直是济南官府重要的祈雨场所,跟随祈雨的文人雅士也留下了众多诗文佳作。所以,从宋元至民国时期,龙洞山一直是济南的风景名胜区,游人塞途,轮蹄不绝。现今,这里已经逐渐沉寂没落。但龙洞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旅资源,如果深入挖掘、精心开发是有可能重现往日盛况,成为著名的文旅胜地[6]。

在龙洞祈雨后,苏辙曾受李肃之指派去泰山祈雨,在赴泰山途中,他曾经游览当时的名刹灵岩寺,并作《灵岩寺》一诗留念。后来,苏辙好友鲜于侁请苏辙把这首诗写下来,由他送到灵岩寺,请寺僧刻石立碑。今天,这一诗刻就在辟支塔的后壁间。灵岩寺虽然文旅资源特别丰富,但有苏辙这一诗刻,也增色不少。

(二)苏辙济南诗文创作的文旅价值

苏辙本来就是渴慕济南湖泉山水之胜而来,三年之中写下了一百余首题咏历下风物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文描述了当时还被称为“西湖”的大明湖、当时称为“槛泉”的趵突泉,还有著名的舜泉、千佛山等,以及百花洲、百花汀等。今天,在规划、修复大明湖、趵突泉等景区,就需要去参考苏辙当时的描述。可以说,苏辙这样的文化名士对济南风光的描写,也在相当程度上规范着济南湖山风光的保护与建设。

阅读苏辙的诗文,可以使人们体味到泉城风光的诱人魅力和深沉的历史文化意蕴。结合济南山水风物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苏辙诗文的深刻涵义,而透过苏辙的诗文,也能够对济南的自然山水和文化形象认识更清晰。所谓“境因人重,一经名流托寄,则山增高,水增深”就是这个意思。

(三)苏辙在济南名士中的独特地位

一方面,苏辙是在中国文化史和当代人心中重要的文化巨人。“三苏”和“唐宋八大家”的名号,耳熟能详,全国皆知。这就使苏辙的地位与知名度超过与济南渊源更深的杜仁杰、李开先、李攀龙、王士祯等人。从旅游吸引力、影响力上,苏辙就具备了超过以上诸人的潜力。而且,苏辙在济南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与其兄苏轼的唱和,苏轼由密州(山东诸城)回京,路过济南时,曾在济南停留一个多月,探访苏辙在济南的游踪。突出兄弟情谊,借助苏轼声誉,更能彰显苏辙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苏辙在济南留下了数量可观的诗文作品。李白、杜甫、苏轼、赵孟頫等人当然知名度更高,但无论是他们在济南的活动时间,还是他们留下的有关济南的作品,数量都十分有限,这就大大限制了开发应用的空间。现在,济南市有意重点打造的“济南二安”,李清照、辛弃疾,虽为济南人,但在济南基本没有留下任何文化遗迹,生平也很少有回忆家乡、描述济南的诗文。而苏辙在济南三年,留下的诗文就有上百篇,仅次于另一位文学大家曾巩。可以说,曾巩与苏辙是塑造宋代济南城市文化形象最重要的两个文化名人。

三、以“苏辙在济南”为主题的文旅项目开发路径的思考

(一)文物古迹的保护修复

一种历史文化资源要充分发挥其文旅价值往往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所以,保护修复名人的文化遗迹是文旅开发的前提。与曾巩、李攀龙、老舍等人相比,苏辙在济南的遗迹是比较少的,而后世也没有建设纪念苏辙的祠堂或展览馆。除了泺源桥、闵子祠、龙洞和灵岩寺,可以凭吊和观赏的地方并不多,而正因为数量不多,更需要注重保护修复,更需要在这些遗迹中突出苏辙的因素。因为今天能看到的有关这些遗迹的最早记载都是苏辙留下的。

(二)纪念场馆的修建

为配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济南市正在系统挖掘和梳理黄河文化资源,筹建黄河博物馆和名士文化广场,在这些场馆中,苏辙都应该作为重点人物,设立专门展览室或展厅。

(三)推出以苏辙等宋代诗人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

济南历史上就有“诗城”之誉,济南十四五规划提出要重点打造“中华‘二安’,文化济南”项目,塑造“诗城词都”文化品牌。但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诗文作品与济南山水等现存景点关系不大,反倒是杜甫、曾巩、苏辙等人写了不少有关济南的脍炙人口的诗词。所以,“诗城词都”的打造,可以通过推出以时代或著名人物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来进行,如北宋诗人笔下的大明湖、济南泉水、齐鲁佛寺等,而苏辙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

(四)发挥苏辙等名士在济南申遗中的作用

2006年6月,济南市宣布为泉水申遗。2016年,泉水申遗项目由自然文化遗产转为文化遗产,申报范围由泉水申遗转为泉·城文化景观申遗。2019年3月,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1年的济南市政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度开发泉水文化、名士文化、诗词文化等特色资源,推进‘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以说是,无论是名士文化还是诗词文化,苏辙都是其中值得挖掘的重要文化资源。

(五)以苏轼、苏辙为主题的文旅研学项目

苏轼、苏辙兄弟友爱弥笃,近世罕见。苏辙在济南时,苏辙正在杭州做通判,为了距离弟弟近点,他申请到济南附近任职,被任命为密州知州。熙宁八年(1075年)中秋,苏轼想念远方的弟弟做了一首《水调歌头》,他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当时正在济南。第二年中秋,苏辙也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奉和。此后,每年中秋,不论他们身处何方,都会相互作诗互赠唱和。由于《水调歌头》广泛的知名度、丰富的内容,以及与中秋这种重要传统节日的契合度,由《水调歌头》引发的这段兄弟情谊与中秋相思值得深入研究,也可以作为研学项目深度开发。

猜你喜欢
苏辙名士济南市
你好,猫婆婆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济南市秋季节庆花卉种类调查与应用研究
苏辙骂皇帝不为拆台为补台
《世说新语》:在奇闻轶事中感怀魏晋名士风骨
区广安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研究
李邕题三字半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