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学 唐誉嘉
截至2019年,世界上一共有197个国家,而世界活的语言近7000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语言列了一个濒危清单,清单里给语言状况列出了不同程度,从“脆弱”一直到“灭绝”。据估计每14天就有一种语言灭绝,预计到2100年,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灭绝。
一种语言,如果上一代没有继续教给他们的下一代,也不再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使用的语言;如果这种语言仅存的使用者是少数本地社会的老年人,那么语言受到大量的外部压力,它们就有濒危的危险。在濒危名单上的大量语言都没有书面形式,只有一种口语形式,随着语言使用人数不断减少到只有少数老年人,那么这类语言离消失也不远了。
一种语言因为被取代而消亡是大势所趋,似乎无关痛痒。但是,实际上一种语言的意义远远不止于当下交流的作用,语言也是社会历史的反映,是特定区域独特文化的载体,如果构成文化核心的谚语、歇后语、隐喻等的原始语言消亡,独特的文化也就随之消失,特别是那些只有口语形式的语言。嘉会方言就是这样一种只有口语形式的地方方言。
嘉会镇隶属恭城瑶族自治县,距离恭城22公里。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东与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和湖南永州市江永县交界。嘉会镇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东北部,嘉会的东部与湖南江永县交界。
据恭城县志记载,恭城地界内生活的人有汉族、瑶族、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所以,恭城县域内曾经活跃着汉语(包括恭城官话、宝庆话、闽南话、客家话)、瑶语(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的一种勉语方言)和壮话。
虽然恭城瑶族人口比例超过总人口的60%,截至2017年末,嘉会镇瑶族人口占总人口数也有44.3%。但是这些80年代后更正和新增的瑶族人口,几乎都不会说瑶语。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在公共区域用于交流的都是普通话和恭城官话,瑶语、壮话等几乎已经销声匿迹。
恭城官话在恭城境内全县通行,是境内各民族交往的共同语。恭城官话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的一种。恭城官话与其他县相比,无论是词汇还是语音语调都跟桂林话最为相似,现在人们经常把桂林和柳州地区统称为桂柳话。嘉会镇居民使用的是嘉会方言,与恭城官话基本一致,笼统地都描述为——桂柳话,但是在一些词汇和语音上嘉会话仍然有它独有的特点。
1.嘉会方言与桂柳话共同的发音特点
嘉会方言与桂柳话一样,都没有儿化音和翘舌音。翘舌音zh,ch、sh、r都分别用平舌音z、c、s、y所代替。比如:柴(cai)、少数(sao su)、日子(yi zi)。都没有鼻音n,n和l都读作(l)。例如:你和李都读(li); 脑和老(lao)都读(lao);牛和刘都读(liu)。都没有后鼻音,如:情(qin)、应(yin)。此外,很多时候声门音h是用f来代替。比如:会(fei)、回(fei)、还钱(fan qian)。
2.嘉会方言独特的发音特点
声母z/zh,嘉会方言里经常发音j;例如:住(ju)、真(jin)。ch,嘉会方言里很多时候发音q;例如:吃(qi)、尺(qi)。sh,嘉会方言里常常发x。例如:是(xi)、书(xu)。
有的字韵母部分发音有的也会有变化。en/eng发成in,比如:人(yin)、认真(yin jin);风和封都读(hon);永(yun);个(guò);乐(luo)。
还有的字发音完全不同于汉字。比如:不,嘉会方言说呗(bei);去,嘉会方言说克(ke)。
注:嘉会方言中有的字词在普通话汉字里没有对应的汉字,本文采用汉字里跟嘉会方言里字词的发音相同或类似的字来替代,并对该字或词做加下划线的处理;实在找不到类似发音的字词代替的,用○表示。
1.嘉会方言的词汇融入了当地其他语言的词汇
正如本文前一章节提到过的,恭城县域内曾经活跃着汉语包括恭城官话、宝庆话、闽南话和客家话,同时还有瑶族的勉语和壮族的壮语。嘉会话的又一大特点,就是它的词汇,有来的自宝庆方言,有的来自闽南语,有的来自客家话,还有的来自勉语和状语,嘉会方言里有民族融合的痕迹。
宝庆话,汉藏语系汉语湘方言的一种次方言,通行于三江、观音、栗木、西岭等瑶族乡镇的部分地区;而在嘉会方言里的用词,不少来自宝庆话。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或许源自嘉会镇与湖南交界,而且有不少唐氏人家祖上来自湖南。嘉会方言里来自宝庆话的词语有:告发子(gao fa zi)——叫化子、哈(ha)——傻、改手(gai shou)——上厕所、擒到(qin dao)——找到、要得——可以,等等。
闽南话,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次方言之一,之前大多为江河里生活的船民使用。船民恭城当地称他们为“船上人”。如今恭城区域内“船上人”早已经成为历史,他们与岸上居民早已融为一体,也几乎没有年轻人再说船上话了。嘉会方言里的一些词语也来自闽南语,例如:番茄(西红柿)、割禾(guo fo)割水稻。
客家话,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次方言之一,曾通行于嘉会、平安、莲花乡和栗木、恭城镇的少部分地区,如今使用人口已经非常少。客家话的一大特点是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例如对子女中年龄最小的称为“满子”“满女”。嘉会方言也保留了是这个说法,而且还有“满孃”(最小的姑姑),还有“满满”排行最小的叔叔。此外,嘉会方言里还有一些词语也来自客家话,比如:索(绳子)、禾(稻子)、乌(黑)、颈(脖子)、挼(n,嘉会话读luo,指两手相切摩)、恼(nao,嘉会话读lao,意思是讨厌,不喜欢)等等。闽南话的构词,有些并列式和偏正式合成词的词素次序与普通话不同,这些词语也出现在了嘉会方言里,例如:闹热(热闹)、牛公(公牛)、鸡公(公鸡),等等。
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的一种勉语方言,通行观音、三江的大部分地区和西岭、栗木、莲花、平安等乡(镇)的部分地区。实际上,如今瑶语的使用已经非常少见了,但是嘉会方言里也融合了瑶语的一些词汇用法。比如,称呼人的时候,叫阿妹,阿姐;比如称呼人名的时候,在名字后面加弟/妹,直到现在,嘉会居民在称呼自己的孩子的时候都还会这么叫。
2.嘉会方言形容词的表达丰富
在嘉会方言里,形容词丰富,常常形容同一意思有多种的表达方式,而且常常有不少加词缀“里”的四字表达。例如,形容脏,有以下好几种表达:裸里裸水,派里派赖,麻里麻糊,脓里脓赖,邋里邋遢;再比如形容黑,也有几种表达:黑古溜秋,黑摸区的,锅头屁股样,乌漆嘛黑的,(前三种表达可以形容肤色,后一种表达既可以形容人身上弄得很脏,也可以形容没有光的黑暗);形容一个人“傻”或者做的事情“傻”,可以说:○里○气(sen),哈里哈捣,醒里醒气。
嘉会方言的语法大多与普通话一致。但是普通话表时间先后的状中式谓语句,嘉会方言里是中补式谓语句表述。比如“你们先去”说的是“你们克先”“我先吃了”说的是“我吃先了”“他先动的手”说的是“他动手先的”。
嘉会方言里,问候寒暄的话也很有意思。比如“你克哪凯啊?”意思是“你这是要去哪里啊?”如果遇到的人是往回家的方向走的,那么寒暄的话就换成了:“你克哪凯来?”用普通话说就是“你去哪里来?”乍一看,这似乎是个病句,但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这是刚去了哪里回来啊?”嘉会方言里还有一句经常用于寒暄的话,“克我那凯打油茶吃啊。”这句话的意思是“去我家吃饭吧。”嘉会人的饮食习惯是一天两餐油茶,早餐和午餐,偶尔晚餐也会打油茶,如果吃夜宵,那么油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说“吃油茶”,基本等同于“吃饭”。
五月五,冷死老牛古(嘉会人认为过了端午节,天气才会真正暖和);茅厮坑的莽卵古——又臭又硬;三十晚夜借砧板(家家户户要用的时间,形容做事不看时候);正当不当,油茶淘汤(应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却做了);告发子嫌米碎——要求太高;阳离子兜性——好劣/孽(某事物闲置的时候不去使用,有人说想要用的时候故意跟人抢着自己先用)。
排排坐,吃糯糯;糯糯香,买斤姜;姜又辣,买琵琶 ;琵琶苦,买猪肚;猪肚硬,买把称 (嘉会方言里“硬”读“yin”“称”读的“qin”,押韵);称又高,买把刀;刀又长,买个羊 (嘉会方言里,量词“个”几乎是通用的,无论是鸡鸭牛羊,还是瓜或船);羊又走,买个狗;狗又花,买个瓜;瓜又甜,买个船 (嘉会方言里“船”读全quan);船又漏,买个鸡婆来扒绿豆(鸡婆,指母鸡)。
80年代以来,嘉会方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丢失了很多独有的语言特色,也失去了原有的语言活力。语言学家认为在两种方言交界的地带,如果这两种方言的势力不均等的话,一般会发生如下的情况:强势方言影响,冲击弱势方言,弱势方言向强势方言靠拢。在21世纪以前,嘉会方言虽然受到恭城官话的影响,但仍旧保持着它的自我特色。但是自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的增加,乡镇居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普通话的长期广泛推广,嘉会方言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开始显出颓势。特有的歇后语,童谣早已退出生活,语言发音也开始在年轻一代人身上有了很大变化。
这样由于受到普通话的强烈冲击,而出现了突变型的方言的变化,是一个逐步走向消亡的过程,这也可以认为是濒危方言的一种类型。如今,嘉会镇的老年人基本说的嘉会方言,中青年方言和普通话并用,少年儿童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一般都说普通话。出了城镇,进入社会,政治、文化、商贸等场合已经通用普通话。所以,嘉会方言的使用人数在减少,它的使用范围也在缩小,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动态消亡的过程。
嘉会方言使用人数减少,面临着逐步走向濒危,终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具体的原因,对其中一个乡村进行实地调查和电话访问。主要归纳为:1.普通话推广。现在不仅是学校、电视广播,还有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基本都在使用普通话。普通话的普及率超过了80%。2.中青年外出打工,外地人嫁入。在村落进行实地调查40户人家,23户娶的是外地媳妇。本地男人和外地媳妇用的普通话交流,他们养育下一代普通话、方言交替使用。3.一直留在农村未外出打工的男士,单身,5户,有的已经办理了五保户,不再会有说本地话的后代。4.移居外地,3户。5.外地人入赘,3户。跟配偶交流、抚养下一代,均使用普通话。6.外地生意人来村里租住1户,村里这户人家跟外地人交流用的普通话。7.绝大部分适龄女性都外出求学或打工,最终基本都外嫁(仅1户的闺女嫁在同村)。
变化是语言的本质特点,汉语方言也不例外。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汉语方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变化趋势仍旧是“趋同”,这主要表现为弱势方言“趋同”于强势方言或普通话,这其实就是弱势方言朝着消亡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方言是一定地区人民的交际工具,它与当地地域文化相互联系。一种方言的消亡不仅仅是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交际工具的永远丧失,同时是当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载体和文化组成部分的永远丧失,人类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了破坏。虽然“趋同”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但是,即便再小再弱势的方言,它存在过自有它存在的意义,如果注定要走向消亡,那么至少应该留下记录,特别是类似嘉会方言这样的纯口语方言。谨以此文,纪念已经逝去,正在逝去,终将逝去的各种小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