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历史基础及现实策略

2022-01-01 09:05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丁海燕
区域治理 2021年46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丁海燕

自2017年,乡村振兴成为我国重大的社会发展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明确目标[1]。对此,乡村振兴针对乡村的发展提出了自然区域性、产业融合、内外部协调等多维度的战略策略。就我国乡村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问题及特点。早在古代封建社会就存在了城乡二元结构,其表现在专制统治城市和被统治乡村间的政治对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镇化及工业化的大力发展加剧了城乡的差距;再到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发展,使城乡差距拉近了不少,但发展仍不平衡;后发展至今,我国已经迈进了全面小康社会,但乡村的发展仍旧跟不上现代发展脚步[2-5]。为适应时代的总体平衡发展,乡村和农业的振兴发展变得迫切。而乡村的振兴不是凭空而立的,必须在历史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策略执行。所以,应加强梳理乡村振兴的历史基础,宜为寻找出最佳的乡村振兴现实策略。

一、乡村振兴的历史基础分析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我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发展战略是以农业支持工业、农村包围城市,这个良好的开端为后来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6]。在此过程中,我国的发展把工业化及城镇化作为核心,其经济发展虽然明显,但城乡差距也较大。特别是当时的人民公社制合并了农村经济组织和政府组织。综合整体发展情况,农业合作化是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但受各因素影响,粮食产量提高幅度不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战略表现为高度集中,使农民的自主权较低,导致其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下[7]。

(二)改革开放

为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高度集中问题,我国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自治,大力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的策略[8]。其对农村、农业、农民收入的三农问题均有明显改善。在此发展阶段,我国的政治经济结构出现了变化,赋予了农民经济自由权,对激发农民生产产生了积极作用,使农民自产自销、多劳多得,大大增加了其经济收入[9]。并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使农村集体经济活力得到了激发,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效改善了青壮年的外出务工流失率。与此同时,农村经济自治促进了基层民主及法制建设,奠定了建设特色民主政治的基础。但在实行过程中,部分地区的税负仍未解决,其三农问题改善效果不佳,相应保障机制不全、体系弱,农民发展的动力缺乏,无法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对乡村经济发展存有诸多问题[10]。

(三)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在此阶段逐续出台了上百项的惠民政策,逐渐取消了农业的税负,形成了支持农业、强化农业、优惠农民的良好发展局面[11]。政府从建设公益、提升福利、保险保障、培育等多方面入手,对三农工作进行了支持和推进。在公益建设上建立农村的公益基础设施,实行村级议事制度,不仅解决三农问题,还推进了农村公益事业、实现了农村建设目标。在提升福利上,完成了集体化生存型和家庭承包生活型到权利型福利的转型,提高了农民的福利水平。在保障上,因我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使农村保障制度建设不佳,其保障体系不完善,水平较低。自21世纪来,跟随保农、富农的脚步,国家在农村地区建立了最低的生活保障制度,但相较于城市,其水平层次仍较低,失衡还是突出[12]。在保险上,因农村老龄化人口严重,国家逐渐重视了农村的农业保险及养老保险,加大了政府的保险补贴。在培育上,因农村发展依赖自然资源度较高,所以,培育出农业发展的新优势动能才能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平衡。且面对新农村、新科技,应对农民培训新型农业方针,特别是对生产大户或经营带头人。自21世纪来,惠农政治针对农村发展的问题解决了不少,但因政策体系不完善、全局性战略导向不佳等问题,其效果未能完美呈现。

(四)2012年至今

2012年国家发展政策对农村脱贫攻坚做出了重心强调,制定了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动员鼓励全社会人员的参与[13]。到去年顺利推进了脱贫攻坚的目标,弥补了我国的农村发展短板,开创了新的发展空间。在惠农、强农的政策实施期间,三农问题仍是不平衡发展的表现,经过数十年建设,虽然农村资源丰富了,但城乡差距仍在,现实中仍要把公共资源倾斜至农村。农村发展因长久的制度不健全问题,其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人才流失各方面仍对农村实际发展产生影响,国家发展需融合城乡,所以城乡融合发展道路是首选策略。应不断完善联动机制,制定全局性的长远战略。国家有关政策还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指导,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状,对农村发展推注了动力。

二、乡村振兴的现实策略

(一)区域策略

乡村振兴的现实策略需结合不同区域的特点及发展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优化。就农村农民人均支配收入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14]。所以对西部农村地区的乡村振兴应进行科学的规划,掌握其转型的历史规律,突出自身的特点及优势,弥补不足。可借鉴东部地区的有效经验,结合自身自然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业等附加产业,以提升价值实现乡村振兴。政府作为引领者,应做好引导和支持工资,将多方资源融合进行市场的规范管理,同时完善法律法规,避免恶意竞争,实现农产品及旅游业的多元发展。发展较好的东部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化,创新及研发农业生产技术,强化综合生产能力,并配合完善农业体制,促进城乡的协调及平衡发展。对中部地区,因其气候条件较好、耕地资源丰富,是我国粮食的主要生产地区。但实际发展中仍有经济落后、劳动力流失、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针对中部情况,应增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提供多就业平台,以解决劳动力外流。中部地区也应突显自身资源优势,加大土地的整治,在原基础上构建高标准农田,以提供优质粮食。此外,还应抓住发展的机遇,拓展服务业,构建农业生产链,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岗位,以留住人才,改变其发展现状中的不足。对西部地区,其自然资源较丰富,地缘条件好,但因历史发展基础,其发展较落后,且其地理多属高原,生态问题不佳[15]。所以对其进行乡村振兴策略时需把自然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重心。我国“一带一路”的实施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此政策下可构建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明确补偿对象及数据,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实现科学的生态保护参考。此外,西部的人才流失较大,留下的老年劳动力使经济发展困难。针对此情况,政府可以出台部分政策,如社会保障制度,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联动多方,实现多主体、多方位的发展策略。

(二)产业融合策略

乡村振兴要立足于农村,其产业兴旺是现实战略的重要突破点,其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农村岗位的增加、农民的增收。乡村产业兴旺可以增强农产品的供给能力,解决农村劳动力,为农民增收创造机遇。当然,产业兴旺要结合区域性,规划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融合。可延长农业产业链,进行产业的纵向融合,实现产业联动效果。将农业生产活动、加工、销售和其他服务业结合起来,以增加岗位机会及农民收入,有效带动地区的产业发展。21世纪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化及农产品加工业的部署,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达到了8万多家,农产品的加工率超过60%[16]。但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所以,应注重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融入互联网,打开经营新模式,以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新路径。另外,可促进农业法发展多元化的横向融合,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向专业及多元化发展。根据地区条件进行特色产业,如特色果业、林业、杂粮、养殖业等。同时提升小农户产品质量及其附加值,将其引入现代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挖掘农业多功能及其联系,为后续的二、三产业提供横向融合条件。此外,要创新制度及技术,构建三产融合机制。制度上要改革农村体制,确保制度层面上对产业的支持,土地流转要规范管理,建立新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以保证三权分置实施[17]。技术创新上要对二、三产业进行产品服务和功能升级,实现产业链及价值链的共同提升。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和服务的融合,形成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新趋势。

(三)内外部结合策略

乡村振兴需内外部政治相结合,内部在于农民的日常所需,可以增强土地整治利用、村民自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乡村的人情味较浓,心理上就有人与人的权利义、务认知,有维护共同秩序及相互信任的社会功能,所以,应以此为基础探索农民的自治形式,以实现社会秩序良性发展。土地是乡村的基础,但其个体化和散乱化严重,应进行土地整治,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可合理规划以提升改造空间,营造好的村庄环境,减小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的矛盾化,整体规划乡村,让乡村宜居舒适。另外,可狠抓农民中的中坚农民,因其对生产秩序、促进粮食安全有关键的基础作用,维护好中坚农民的权益,抓好内部政治的重要力量。

外部立足于生产和未来的规划,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以多层面实现和周边地区的协同开发。应深入挖掘乡村的特点,引入外部要素,以合理开发资源。可注重资本下乡,通过工商企业的资金、管理、技术优势以改善传统的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组织化,实现规模化及集约化生产,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总结

通过综述可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以鲜明的历史发展为基础,是根据地区特色进行的重点统筹。其振兴的现实战略要注重实践和政策的良性互动和结合,探索出新的路径,致力于乡村振兴的有效实现。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