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黄璞
中国传统文化里“五育”并举思想积淀和新中国教育方针关于德智体美劳完整教育目标的发展成熟,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课程建设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从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战略层面,确立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作为农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知农、爱农和学农的人才。“五育并举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新时代赋予农业高等院校的历史使命。因此,农业院校要培养有胆识、有社会责任感、有毅力、有创新、有知识的涉农人才,实现我国乡村振兴已势在必行。本文立足于动物科技学院长期以来的五育并举育人实践,着力构建一体化的高质量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以达到实现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五育即“德、智、体、美、劳”五项教育目标,极具概括性地指出了大学教育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德育”要求高校教育应旨在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其品德,树其公德;“智育”要求教育应着眼于“传道授业解惑”,增长学识,广博见识;“体育”教育是为了强健体魄,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磨砺其坚强意志;“美育”用来培养学生的基本审美观,助其辨美丑,知善恶;“劳育”则意在使学生尽快接触社会和劳动,培养其劳动的意识和专业劳动技能。
“五育”是新时代下社会对于青年的基本定位,也是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基本方向。而面对中华民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五育”教育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具有了新时代的特点。过去老师常说的“德智体美劳”,就是要品德高、学习好、身体强、审美优、劳动勤。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发现除了个人品德好,更要有公德;除了有知识,更要有智慧;除了身体壮,更要意志强;除了会审美,更要懂善恶;除了愿劳动,更要会劳动。唯有如此,我们培养的新时代青年才能拥有创新的基因,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也才能更加民主、和谐、进步。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中首次提出要“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说系统明确了“五育融合”的教育发展目标。作为农业类高校,我校教学本身也具有其特殊性,教育过程既强调理论学习又强调动手能力培养,既教授专业知识又培养职业道德。可以说,作为农业大学,我校已经走在了“五育”教育的前列,面对新时代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校也适时推进了各领域相融合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有识之士、热血青年。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短期化人才观的影响,“唯分数论”的教育大环境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学生中间还是存在“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现实情况和“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就业”等不良现象,学生最关心的还是期末成绩,家长最常问的也是孩子学习成绩怎么样,甚至有的家长评价除了学习,参加其他活动都是“玩儿”。可以说德、体、美、劳“四育”并未在大众的认识中取得应有地位。
另一方面,我们常说言传身教,教育本身就是整体的、系统的,而“五育”之间本也应是相辅相成、彼此依存、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不存在所谓单独的德育或智育。但在实际教育中,“五育”却常常被人为分割成各个部分,出现了“五育”之间互不关联的情况。如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中,常常将“五育”单列,单独授课单独考核。这种课程设置的分裂性,人为导致了“五育”教学被分解为了五个孤立的目标,大家单打独斗,互不联系,完全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系统培养,优秀教学资源也无法形成合力,甚至出现了有些教学内容重复,有些培养内容又缺失的情况。“五育”的过度分裂也导致了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整体育人目标被割裂,背离了高校“全面发展”和“全面育人”的教育初衷。因此可以看到,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并不仅仅是高校充分认识“五育”重要性,开足、开齐“五育”课程的问题,更应该是高校“五育”课程有机统一的大课题。
最后,广大教师中也普遍存在只重成绩、重论文、重就业的情况,很多教师理解的高校教育就是教好专业知识,四年平安无事,最后考研、送进一个好公司,认为这就是对得起学生家长、对得起自身良心了,殊不知当今时代对于人才的定义已经天翻地覆,一个青年想要有所成、有所立,所需要的素质已经今非昔比。只有在坚持“五育并举”的基础上培养出知农爱农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才能使我校的毕业生勇立时代潮头,实现人生抱负。
面对以上种种问题,动物科技学院作出了一定的有益探索:
一是树好体系这根“柱”,成立“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工作领导小组,学院一把手直接领导,各系室设立分支小组,各学生班级设宣传员,全面动员、广泛组织,力往一处使,广泛听取教职工生的意见,全力推进“五育”教育改革。
二是立足畜牧这个“点”,发挥动物科技学院特色优势,将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相对弱势的“四育”融合到畜牧专业教学中,做到课堂教学有德育、美育,发现猪的美、牛韧,下场实习有劳育、体育,让学生们切实出出汗、喊喊累;宿舍生活有智育、美育,塑造积极向上的住宿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学院综合性教学新模式。
三是完善评价这个“纲”。教育的成败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最直观、学生最关心的还是成绩的高低。对于成绩评价体系,学员进行了系统性的改革,如将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纳入德育评价体系;将参观博物院、展览馆算作美育活动计入平时成绩;将志愿服务、见义勇为算作德育加分项;将“五育”成绩综合汇总,作为评优评先、奖助帮扶的考核标准,一改过去只重成绩、只重分数的评价体系。
四是抓住教师这个“根”。教育的根本在教师,“五育并举”离不开系统了解高校教学目标、五育全能的优秀教师。学院应要求全体教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投身“五育”教育,将德智体美劳融入自身日常教学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也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项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和全面育人意识,通过党支部学习、活动,系室集中备课、研讨,学院大会、民主生活会等等形式,着力提高学院教师的全面素质,同时树立先进教师典型,发挥榜样的宣传带动作用。
具体来说,动物科技学院应通过不断完善党政齐抓共管、教学、实验、实习各系室协同配合的育人机制,着力构建高水平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各项具体举措如下:
学校可围绕“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高校德育工作思路,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深化政治理论学习教育,认真开展疫情、洪灾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开设网上思政课堂,构建教学课堂、第二课堂和课外实习深度融合的思政理论课立体课堂。着力打造以“青春与信仰同行”“红船领航教育”“建党百年诗会”“我与祖国共成长征文”等思政教育为内容的德育教育活动,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优秀思政教学案例展示、最美思政课堂评选等活动,学院新生入学第一课制度化规定为思政课程讲授。河南疫情、7·20洪灾期间科学防范、积极宣传,利用网站、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开展网络防灾励志教育,于学生集中实习点设立临时党支部,组织学生组建抗洪、防疫志愿突击队,公开发布致全院学生及家长的一封信,倡导全院学生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关注大灾过后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思想波动的学生及时进行干预指导。认真开展专业思想、校规校纪、安全、诚信等经常性教育,提倡传统美德,将德育教育融入大学的教学、生活、科研、管理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树立“大德育、大教育”的高校育人格局。
应构建富有特色的畜牧学科专业体系,深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以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引领,着力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开展“勤学笃行”学风建设提升月活动,鼓励各专业、各班级举行学习竞赛,完善班级集中自习制度。开展“动物技能大赛”“牛精英挑战赛”“水族箱造景大赛”等各项专业技能竞赛,有效提升学生专业认知和专业技能,积极组织参与“挑战杯”“互联网+”“社团风采大赛”“专业知识大比武”“创业就业技能大赛”等智育教育竞赛。首创“动物文化节”系列活动,有效宣传畜牧专业知识,活动影响范围广,受到全国29家主流媒体推荐报道。坚持学院“笃实讲堂”及“日新论坛”教育论坛数十期,广泛邀请行业大咖、优秀校友返校授课,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认知,明确学习方向。积极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设立学院励志奖助学金、企业奖助学金十数个,覆盖范围广、奖助力度大,全力帮助学生解决后顾之忧,使之能够专心学业。积极探索农业教育新模式,着力推动学院从传统的“以教学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服务学生,助其成才。
建立旨在提高师生身心健康的体育教育方式。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将体育教育纳入本科生全过程培养和研究生专项培养方案中。强调课外体育兴趣锻炼,改变院运会举办形式,增加多样的比赛形式,设立“三大球、两小球”、健身操、太极拳等多种专项竞赛比赛,举办“牛耀动科、牲牲不息”特色趣味运动会,调动学生兴趣,推动全员参与体育竞赛。实施课外体育打卡制度,通过个人兴趣、社团活动、班级团体运动等方式,培养兴趣、提高技能、养成习惯。科学组织班级早操活动,改变学生运动观念,强调“强身健体、一技之长、磨砺意志”的运动宗旨。
建立美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校相关专业及相关课程优势,形成公选课程、专业课程、特色品牌课程相结合的美育教育课程体系。丰富美育教育相关活动竞赛体系,提升宿舍文化节、社团风采大赛、摄影大赛、二十四节气人文活动等美育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开展“博雅修身,厚德端行”学院文明建设月,旨在使学生树立品位高雅、积极向上、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的优秀审美观。实施课外美育活动打卡制度,将参观展览、参与艺术活动等作为美育实践学分。充分利用体育馆、图书馆、校史馆“三馆”的美育活动场地,在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三楼”的公共区域设置并定期更新艺术展览、美育教育教学设备,科学利用宣传栏、新媒体、校园广播、短视频制作等校园全媒体平台,努力营造出科学健康的校园美育氛围。
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加强劳动课程的设立,科学开展实习、实践、实训“三实”教育。作为以农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我校应着力将劳动育人的观念和劳动品德教育有机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在理论课堂中科学加入农业劳动教育内容,让专业教育走到田间地头、猪场牛场中去。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以日常宿舍生活劳动、学习实验劳动和服务性志愿劳动为主要内容,形成教学、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方式的育人合力。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和专业实践课程,科学有序地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活动,提升专业技能,磨砺劳动意志。开展校内外志愿服务,组建抗洪、防疫突击队、志愿服务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加强先进模范教育,树立劳动典型,深入挖掘学校师生身边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如优秀防疫志愿者、抗洪救灾志愿者等,大力弘扬他们的劳动精神和优秀品格,打造学院劳育教育地主阵地。
最后,相信动物科技学院及兄弟学院在“五育并举”方面的实践探索能够结合我校农业类大学的实际情况,厘清五育各要素之前的关系内涵,从相互融合的角度系统构建一体化高质量育人体系,达到实现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